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中药抗炎我放心”———短短一句广告语,反映了老百姓对“中药抗生素”疗效和安全性的信任之深。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教授说,所谓“中药抗生素”一般指清热解毒类中药,使用广泛,深受老百姓青睐。但也正因为此,他发现清热解毒类 中药用得太多太滥,带来不少隐患。
当记者走进一家大型药店,发现“中药抗生素”果然很有“市场”。首先,一位港星代言的某清热解毒药 摆在了正对大门口的显眼位置;还有,清热解毒药的货架品种最为丰富,大败毒胶囊、三黄片、板蓝根冲剂、穿心莲片、双黄连口服液,应有尽有;店员还正在向一位女士推荐清热解毒药物,这位女士的药篮里放满了板蓝根冲剂、连翘败毒丸等,这位女士说,夏天里他们一家总是会吃点这些药,拿到什么吃什么。
据店员介绍,自从去年抗生素限售令后,药店受到很大冲击,随后对柜台进行了调整,其中,清热解毒药物替代了抗生素,是中成药中卖得最好的,因此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滥用清热解毒药伤身体
清热解毒药能替代抗生素吗?可以随意吃吗?广安门医院急诊科医师蓝海涛就接诊了不少清热解毒药“吃坏了”的病例。这些病例集中体现在:
1、病情被耽搁,甚至迁延难愈。原来,很多病人的“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属于细菌感染,需要抗菌治疗。如果这时一味地只使用清热解毒药,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抗菌效果,因为这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弱,拿“弱旅”对“强敌”,后果可想而知,造成患者病情迁延,咳 嗽、发热反复发作,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此外,对于咳嗽等症状,过多地用寒凉的清热解毒药会造成邪气内郁而不能外散,病程反而延长,迁延难愈。
蓝海涛医师指出,清热解毒药和抗生素不能互相替代。虽然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单用这类药物疗效难保证。因此,吃药两三天病情没有痊愈,最好上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治。
2、吃药吃坏了胃肠。很多人认为,中成药安全无毒,长期服用也很放心,因此在酷热难当的盛夏习惯泡 板蓝根茶、胖大海等清热解毒药,实际上,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研究,都表明清热解毒中药不能久服。原来,清热解毒药属于寒凉之品,长期服用会造成脾胃 阳气受伤,而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满,腹泻等。很多人吃这类药吃出了肠胃不适却浑然不知,蒙在鼓里,还以为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3、不对证用药加重病情。齐文升教授说,比如清开灵口服液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火毒等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等,但有些患者轻微发热时就用此药,这样做不但不会治好疾病,还有可能让病情加重。此外,空调房感冒患者属于“外寒内热”,也不适合使用苦寒的清热解毒药,而应该使用加减葛根汤、加减小柴胡汤等药发散内热,否则会使“内热”被包裹得更紧,发散不出。
家中不用备清热解毒药
齐文升教授指出,有三种原因造成了清热解毒类中药用得太多太滥,一是抗生素限售令后,药店的抗生素 卖不动,因此,店员们就大力推荐清热解毒药来替代;二是广告宣传将一些不正确的用药观念“潜移默化”,比如“中药抗炎我放心”并没有医学道理;三是老百姓 长期以来对清热解毒药厚爱有加,很多人的用药经验来自亲人、朋友甚至邻居。这造成了很多家庭都盲目地储备清热解毒药。
齐教授认为,中医药的精髓在辨证论治,只有在医院拿过脉、看过舌象之后,才可能开出最适合病人的药物,家里盲目贮备中成药的做法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阮文玲)
主治医师
沈阳市甲状腺科 甲状腺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三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容城县邮政局旁
三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龙井街大皇桶49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绍兴市局弄22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民营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16号(东院),21号(西院)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河池市新建路68号
三级 专科医院 特色医院
北京东路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