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论病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中医 > 辩证论病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可延年益寿

举报/反馈
2012-07-16 03:22:28新浪健康

  医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一大特色即“调阴阳”,调阴阳首先要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进而使了解调理阴阳的方法,如精深、饮食、起居、运动等,都需要保持阴阳平衡,这样才会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陈者,列也。这里可引申为等比、相等的意思。陈阴阳,即使阴阳相等,各无偏胜。这里所说的阴阳相等、各无偏胜,亦即阴阳调和之意。而阴阳调和,即可达到人体筋脉和顺,骨髓坚固,气血顺从。这样,内外就能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正气运行如常。由此看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协调是多么重要。人体阴阳二气处在平衡协调状态,不仅可使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可保持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协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因而疾病的治疗,就必须从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认识和处理。这里的本,即根本,就是指阴阳。因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疗疾病,就必须探求病变的根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夫人一身,不外阴阳气血,与流通焉耳。如阴阳得其平,则疾不生。”这里的疾不生,是指不生病,而人体不病的关键又在于“阴阳得其平”,平,即阴阳平和,不偏胜不偏衰。《国医指南·阴阳之义》也指出:“凡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病之起也,亦不外乎阴阳二字,和则生,不和则病。”这段原文更进一步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阴阳失去相对动态平衡的结果。阴阳失调所导致的偏盛偏衰,是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它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医生,关键是要掌握辨证论治。

  中医学有多种辨证方法,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但无论哪种辨证方法,都要用阴阳加以概括和分析,临床最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而阴阳又是八纲之总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对于一个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它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四诊的方法辨别证候的属阴、属阳。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为了求得这种“暂时平衡状态”的生命的根本条件

  温馨提示: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无论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的调摄,还是自我保健或药物的使用,都离不开阴阳协调平衡、“以平为期”的宗旨。

(责任编辑:阮文玲)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