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如火如荼,肿瘤治疗已经迈入免疫治疗时代。那么,在中国,目前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发展现状如何?
秦叔逵教授:简单来说,肿瘤免疫治疗就是调动自身机体免疫功能来防治肿瘤。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开创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这是最早的免疫学实践。
早些年我们也曾尝试过使用细胞因子进行免疫治疗,比如干扰素、白介素等,从理论或者临床试验来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应用到临床之后,疗效却不如预期。所以我们过去常说免疫治疗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治疗的问世,让我们进入了免疫治疗的新时代。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进行了2500多项试验关于PD-1/L1单抗的临床试验,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肿瘤,而且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生存获益。
例如肝癌这样的“癌中之王”,靶向药物索拉非尼的有效率只有2.3%,而PD-1单抗单药一线治疗的客观有效率能够达到20%,二线治疗也可以达到15%。并且其一线治疗肝癌中位生存期高达28.6个月,二线治疗为15.6个月,这在肝癌治疗领域可谓是翻天覆地的进步。
2018年被称为中国免疫治疗元年,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将防治肿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并针对肿瘤防治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就有积极推动国内外抗癌创新药物的研发,加快高效安全药物的审批上市。因此我们欣喜的看到,2个进口PD-1单抗和2个国产PD-1单抗2018年在国内获批上市,中国免疫治疗的水平与国际成功接轨。除此之外,CAR-T细胞治疗技术在中国的获批也为未来开辟新的免疫治疗之路提供了帮助。
总体来说,免疫治疗历史悠久,但从2014年PD-1单抗首次在日本获批上市,到现在整整五年的时间,免疫治疗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也会在这一浪潮中紧跟世界的发展,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医脉通:请问,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
秦叔逵教授:首先,免疫治疗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方面的突破值得期待,许多中外专家已经有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领导的团队长期从事医学免疫学基础研究和肿瘤免疫治疗应用研究。其次,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国也紧跟世界前进的步伐。国外的PD-1单抗于2014年首次获批,其实同期我们国内已经在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
免疫治疗已经进入了2.0的新时代,免疫治疗领域正在向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寻找生物标记物来指导我们进行优势人群的筛选,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时,联合治疗奏响了免疫治疗的新乐章。我们已经知道免疫治疗可以应用于大多数肿瘤的治疗,但除淋巴瘤以外,免疫单药治疗的有效率只有20~30%,虽然相比传统治疗有了很大进步,但70%的肿瘤还达不到明显缩小的程度。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改变、多阶段演变的过程,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不能期望一个疗法、一种药物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提倡精准医学,有的放矢,还要积极推动多学科合作,多种治疗方法、多种治疗药物,有计划、合理地综合治疗,通过不同的环节来阻断肿瘤的发生发展,可以说联合是金标准。
目前全球正在进行的免疫治疗相关的2250项研究中,1716项是联合治疗。既有免疫药物之间的联合,也有免疫药物联合手术、化疗以及靶向治疗。当然,联合治疗要有计划、有目的,就如同炒菜一样,火候的掌握和调料的顺序是决定味道的关键。
随着免疫疗法的深入,免疫治疗所及的武器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剂型的改变,工艺的深入,免疫药物的疗效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会有所降低。在这些方面,国内的两种PD-1单抗药物都有非常好的特点,相信在未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我们的国产药物不比国外同类产品差。
可以说,未来免疫治疗的方向就是精准、联合、多样化,中国专家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肿瘤患者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努力,为中国的肿瘤事业做出贡献。
医脉通:2018年12月24日,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请问一下,您认为国产药物信迪利单抗的上市对中国患者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秦叔逵教授:当今,国际上肿瘤治疗研究进展迅速,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不断出现。相对来说,国外起步较早,上市的肿瘤药物比较多,已有五款PD-1/PD-L1单抗先后上市。但同时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价格昂贵,中国老百姓用不起。目前进入中国的两款国外PD-1单抗,虽然相比国外价格降低了40%~50%,但对中国老百姓来说依旧是沉重的负担。
可以说,以信迪利单抗为代表的国产创新PD-1的上市,能够有效地提高药物可及性和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为更多的肿瘤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另外,信迪利单抗这款药物,已经在过去的基础上改进了工艺技术。并且在以往的临床试验中,已经证明国产药物疗效并不逊于进口产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信迪利单抗的上市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未来,我们相信,对于PD-1单抗这样高效、安全的创新抗肿瘤药物,国家医保局也会考虑将其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用药不仅要遵照循证医学,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还要考虑药物的便利性、可及性,以及经济卫生比,从这个意义上讲,信迪利单抗具有很大的优势,相信在未来会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医脉通: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目前还在其他多个实体瘤领域开展多项研究,对于这些研究您有怎样的期待?
秦叔逵教授:信迪利单抗在国内批准上市主要是因为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获得了成功,生存获益非常好。据了解,信迪利单抗目前还有20多个试验正在开展,涵盖了常见的肺癌、肝癌、食道癌、胃癌等等领域。我希望未来这些临床试验会顺利地进行下去,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个人对国内创新生物药开展临床试验有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选择大的瘤种,或者我们认为免疫治疗能够取得卓越疗效的主流瘤种,比如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这样才能证明与国外同类药品相比我们是否能获得同样的效果,甚至可以去做头对头试验;第二,选择中国特色肿瘤,比如食道癌、胃癌、肝癌、鼻咽癌等。80%的鼻咽癌患者在中国,中国的肝癌患者于国外相比也存在高度异质性,想要做出自己的成果就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经验;第三,选择一些常见肿瘤的特殊类型或者罕见肿瘤进行研究,实现差异性发展。PD-1单抗和PD-L1单抗,实际上是一个生物类似物的体现,如果在适应证方面,也跟着别人跑,就永远跑不过别人。
医脉通:我们也得知,希思科—信达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基金项目也已经正式启动。请问这个项目的成立,是出于怎样的初衷呢?
秦叔逵教授:希思科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基金会,主要致力于开展临床肿瘤学的继续教育,促进学术交流和协作研究,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信达生物作为民族制药企业,也是以健康为己任。
希思科和信达生物共同建立这样一个公益性、纯学术性的免疫治疗研究基金,目的也是进一步推动肿瘤免疫治疗的人才发展,支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及相关转化研究,以促进临床肿瘤诊疗水平。
在此,我也代表希思科感谢信达生物,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通过学术、公益来回馈社会,这一点我们给予高度赞赏,我们也愿意与信达生物共同努力,为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医脉通: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在您看来,希思科—信达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基金的发起,将对推动中国免疫治疗的临床及相关转化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
秦叔逵教授:虽然免疫治疗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在不断发展。多个免疫产品相继问世,如何在临床上运用它们,对于临床医生也是一个需要学习、锻炼的过程。
所以希思科—信达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基金会的成立就是希望我们的会员能够不断积累免疫治疗的临床经验,促进免疫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
另一方面,以我们目前的财力物力还不能覆盖到全社会,因而我们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引导其他企业参与进来,为中国免疫治疗事业添砖加瓦。
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青年医生的培养,除了有形的经费资助外,我们还会在无形的临床研究过程中提供建议,为青年医生的科研之路提供更多的支持,助力肿瘤专科人才的成长。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