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胸外科医生对于CT下出现肺部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时,由于肺部周边的结节、早期肿瘤等病灶因位置偏远、病灶微小,往往成为诊断的“盲区”。“如今,我们有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技术,那么针对肺部结节等微小病灶的诊断就多了一副瞄准器,其检查确诊率高于目前通用的气道内超声引导支气管镜肺活检和透视下支气管镜肺活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张兰军主任在中美早期肺癌诊疗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ENB)肺小结节诊断手术演示会上对39健康网编辑如此评价该院率先在国内临床开展应用的这项技术。
据悉,该项技术已在欧美广泛开展,并完成了四万多例肺部肺部病灶检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目前为华南地区笫一家正式开展ENB技术的医院。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可360度“无死角”探肺
据了解,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支气管镜检查超过10000例,其中有超过50%是内镜下的治疗项目,开展的超声内窥镜检查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不必要的纵隔镜等手术治疗手段,极大地减少了病痛给患者带来的影响。但是由于支气管镜口径的局限性,常规支气管镜对于周围性肺部病变难度高,确诊率低于14%。
张兰军教授介绍,患者通过CT扫描后,系统生成患者支气管虚拟路径,对患者的肺部病灶位置绘制“导航地图”,该“地图”将通过支气管前端的传感器,向放置在患者胸部的3个磁极和病人身下的电磁定位板发射信号,如同在患者肺部的GPS导航系统,通过将设备引导至可 疑部位进行活检,为可疑目标组织进行诊断和恶性肿瘤的分期,并可以进而标记该位置,以便随后进行放射治疗。
“较之常规的支气管镜检查,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ENB)技术由探头引导进入下一级支气管可直至肺泡,并通过活检进行病理取样,ENB技术对于周围性病变诊断率达80%以上,是早朝肺癌发现和诊断的重大突破,并且为术前提供了精确的病理参考和手术标记,提高了肺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张兰军教授表示。
肺部微小病灶是癌还是瘤?不能干等待
根据2014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广州市肺癌发病率为47/100000肺癌已成为广州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每万名广东居民中就有5人罹患肺癌,已从国际公认的中等发病水平进入到高发水平。同时,以肺癌为首的肿瘤发病率老龄化现象明显,45岁以上人群癌症发病率趋势直线上升。
“肺癌高发的背后,如何早期发现又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于肺部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后,如何处理成为难题。”张兰军教授解释道,当病人察觉肺部不适时,如经医嘱施行CT检查后,由医生进行读片诊断。有一部分病人由于病灶过小,在CT图像中无法准确确诊,而其位置又位于肺部远端,超出了现有支气管镜的到达范围。这种情况的病人,通常会由医生推荐进行“等候观察”,等待半年到一年之后,再进行摄片诊断。“等候观察”是一种现有诊断手段无法实施准确诊断的无奈之举,其风险是一些早期癌的患者错失了及早治疗的机会,提高了治疗的风险。
而当由CT扫描后可以确诊的情况,由主治医师进行判断需要进行手术的,则可通过开放或者VATs(电视胸腔镜手术)施行病变部位的切除术。由于通过CT检查对于病变性质无法精确判断,在胸外科手术中,术者可以部分切除病变组织(如肺楔形切),将标本冰冻送检,
根据其是否癌变,决定下一步手术进程。该诊断一般限于通过肿瘤形态判断是否为癌组织,具体的癌症分期仍然要通过术后的病理分析进行。因此胸外科手术无法在术前和术中进行病变组织的分期诊断。
在非切除性的诊断(不通过手术方式)中,TTNA(经胸细针穿刺),通过B超引导或者“盲穿操作”进行胸膜的穿刺,气胸发生率高(20-30%),由于其阳性检出率低,气胸、血胸、脏器损伤的发生率局,而具有较大的临床风险。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适合哪些人?
对于怀疑为肺部周围性病变的病人,在常规支气管镜(包括EBUS内镜)无法深入检查的情况下,推荐使用电磁导航内镜进行深入诊断, 由探头引导进入下一级支气管可直至肺泡,并通过活检进行病理取样,ENB技术对于周围性病变诊断率达80%以上,远远领先于现有其他诊断手段,并且是将高诊断率和微创性兼而得之的唯一方式。另据研究表明,ENB与EBUS-TBNA技术联合诊断,可使周围性病变确诊率于88%。
适应症:
1.用于靠近肺部周边的疑难病灶(如:肺结核、肺部肿瘤、同质性肺疾病等)的诊断:
2.用于对淋巴结肿大(如:淋巴结结核、结节病、肿瘤淋巴结转移等)的诊断:
3.可扩展用于肺部周边病灶或者纵膈内病灶的介入治疗(如:结核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等):
4.指导胸外科微创手术的部位确定。(通讯员:欧晓芳)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