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结束后疼痛加重可能是由于放射性神经损伤、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骨坏死、皮肤纤维化、继发感染等病因导致的。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疼痛,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1.放射性神经损伤
由于电离辐射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或死亡,引起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如维生素B6片、甲钴胺片等。
2.放射性脊髓炎
主要是因为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线照射时,对脊髓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进而诱发炎症反应,使脊髓水肿、充血,严重时可发生缺血、坏死等情况,进而影响到脊髓的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的症状。针对放射性脊髓炎引起的疼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不适症状,比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
3.放射性骨坏死
放射性骨坏死是由于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骨细胞DNA损伤和坏死,导致骨质丧失血液供应而逐渐坏死。这会导致骨骼脆弱和易碎,引起持续性疼痛。对于放射性骨坏死引起的疼痛,建议配合医生通过植骨术的方式进行处理。
4.皮肤纤维化
皮肤纤维化是由放射治疗引起的皮肤组织过度瘢痕形成,导致皮肤变硬、紧绷和瘙痒。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皮肤表面不平,增加摩擦和压力,从而加剧疼痛感。针对皮肤纤维化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既往病史等因素。例如,曲安奈德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用于减轻炎症和肿胀。
5.继发感染
如果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增加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风险,导致继发感染。这些感染可能进一步刺激神经系统,产生或加剧疼痛。抗生素是治疗继发感染的主要手段。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口服抗生素,或者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静脉注射用抗生素。
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任何潜在并发症的发展,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局部皮肤破损,以免诱发感染。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摄入,以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