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癌症 > 乳癌治疗

祸不单行,伴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更易转移!

举报/反馈
2019-05-15 00:29:04医学界


  DCIS预后怎么看?让我们来问问HER2吧!

  先前的研究显示,乳腺原位导管癌(DCIS)中的HER2阳性率高达50%,但HER2阳性的侵袭性乳腺癌(IBC)的发生率却没有这么高。最近的研究探索了HER2状态对于DCIS发展为IBC的预后价值。结果发现,HER2阳性DCIS更具侵袭性,更易局部复发,HER2阳性/Ki67阳性是DCIS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这项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990-2012年间诺丁汉市立医院诊断的776例单纯的DCIS以及同时被诊断为DCIS以及IBC的病例239例,此外还额外收集了IBC的病例作为比较。研究人员对868例DCIS病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显色原位杂交(CISH)方法联合评估了HER2状态。

  结果发现,单纯的DCIS中,有9%出现了HER2的过表达,15%呈现HER2的可疑阳性,而最终经过CISH方法确认的HER2阳性比例为20%;而对于DCIS合并IBC的患者,DCIS成分中有15%被检测到HER2扩增,IBC成分中仅有12%被检测到HER2扩增。

  分析发现,HER2阳性DCIS与肿瘤的侵袭性特征(p<0.0001)和更频繁的局部复发相关(p=0.03)。经过多变量分析发现,HER2阳性/Ki67阳性是DCIS局部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6)。研究指出,实际上DCIS和IBC中的DCIS的阳性率相当,大多数DCIS中的HER2过表达与基因扩增有关,HER2阳性的DCIS与更多预后不良的肿瘤特征相关。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表明了对于DCIS患者进行HER2检测的价值,通过较为简便廉价的IHC检测HER2并在可疑的情况下使用CISH方法确认能够合理控制临床HER2的检测成本。目前并未常规在DCIS患者中检测HER2状态,由于HER2阳性可能与不良预后有关,因此今后应该考虑将这一检查纳入DCIS患者的常规。

  二

  糖尿病可真恐怖,居然让癌细胞跑得更快!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增加胶原蛋白的糖化,导致内皮细胞膜和结缔组织变硬,最近的研究使用3D胶原基质糖化模型探索了糖尿病在乳腺癌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发现糖尿病能够增加乳腺癌肿瘤细胞的侵袭性,促进其运动能力,最终促进肿瘤的转移。

  癌症转移是一种物理过程,等待转移的肿瘤细胞首先脱离原发性肿瘤进入血液或淋巴管,随后在远处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定着并成为新的继发性肿瘤。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肿瘤转移风险高于一般的患者,最近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关注了糖尿病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使用3D胶原基质糖化模型模拟了长期在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中的肿瘤坏境,并研究使用了延时摄影的方式定量比较了MDA-MB-231乳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和MCF-10A正常上皮细胞的共培养小球在各种浓度的糖化和非糖化胶原基质中的运动行为。

  结果发现糖化胶原基质中的肿瘤细胞侵袭性更强,在糖化胶原基质中的MDA-MB-231细胞的移动速度高于其他未糖化基质。其中,在3.5mg/mL浓度下的MDA-MB-231细胞移动速度较未糖化的基质显著增快,而在2.0mg/mL或1.0mg/mL浓度下两者的区别不太显著。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可能会影响到肿瘤细胞的生物力学行为从而促进其转移。

  在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关注高血糖、糖化基质和肿瘤侵袭性之间的分子水平的机制联系。之前已经有研究指出了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乳腺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排除这一生物化学因素的影响,更专注于糖化对于肿瘤细胞生物力学细胞机械感应的探索。

  

  乳癌治疗有风险,到底哪些患者可能心衰

  乳腺癌治疗与心脏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关,最常见的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最近的研究分析了蒽环类和(或)曲妥珠单抗治疗后乳腺癌患者的LVEF变化,发现能够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类,其中轻度、持续性的LVEF下降与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像学和生化指标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症状有关。

  这项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共纳入了314名接受蒽环类和/或曲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患者,每隔一定的时间对她们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生化指标评估,以估计在接受化疗和靶向治疗之后,这些乳腺癌患者心脏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随访3年的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LVEF变化轨迹能够被分为三类,分别为LVEF随着时间保持稳定(1类),持续下降(2类)和早期显著下降、随后部分恢复(3类)。

  患者出现LVEF的2类、3类变化轨迹与基线LVEF水平、放疗以及蒽环类和(或)曲妥珠单抗序贯治疗有关。在2类患者中可以发现心衰相关指标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持续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加重;在3类患者中能够观察到类似的变化,但后期能够部分恢复。

  在临床上,LVEF≥10%的较大幅度下降会被作为肿瘤治疗心脏毒性的证据并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然而目前对于LVEF略有下降的临床意义并不十分清楚。不过,临床实践中的确会有LVEF的亚临床下降并引发相应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的现象出现,并且与患者的心衰症状也有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接受乳腺癌治疗患者,特别是在那些LVEF略有下降的患者中发生心力衰竭的长期风险,以指导临床治疗。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