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无法切除的肝细胞肝癌一线治疗新选择,未来可期!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继FDA于8月17日批准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公司独立研发的甲磺酸仑伐替尼(乐卫玛)用于无法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的一线治疗之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于9月4日批准仑伐替尼在中国上市并用于相同的适应症。这意味着无法切除的HCC的一线系统治疗药物索拉非尼的10年垄断局面被打破,无法切除的HCC治疗又增加了新的可选方案。
为此,医学界特邀请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接受采访,陈教授对仑伐替尼治疗无法切除的HCC的研究结果和临床价值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也对无法切除HCC的未来治疗格局进行了精彩分析。
医学界:请问我国HCC发病和死亡现状如何?
陈教授: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我国则是肝癌高发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二位,每年发病约46.6万人,死亡42.2万人,发病和死亡人数均超过了全球的50%,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目前我国有90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大部分的HCC即为HBV相关肝癌。由于HCC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没有症状导致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进展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根治的机会,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因此,无法切除的HCC患者需要介入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研发是整体提升中晚期肝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医学界:我国HCC整体治疗现状如何?对于无法切除的HCC,目前可及的治疗措施有哪些?还存在哪些困境?仑伐替尼进入HCC一线治疗有何意义?
陈教授:
早期肝癌患者可以接受包括手术和射频消融(小肝癌)等在内的根治性治疗,我国肝脏外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肝癌主要由慢性肝病导致,尤其是肝硬化,限制了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此外,80%的HCC患者在就诊时即为无法切除,仅能接受局部治疗(以TACE为主)和系统治疗。可以说,系统治疗是提高中晚期肝癌疗效的重要因素,药物研发在国际上一直广受关注。
长期以来,HCC系统治疗药物贫乏。索拉非尼是最早被证实的能够延长总生存期(OS)的一线治疗药物,并且曾是唯一能够应用于HCC的分子靶向药物,但在索拉非尼应用于HCC治疗后的10年中,多项药物研究均未能获得成功。
在全世界各国经历了10年探索之后,仑伐替尼和索拉非尼头对头研究(REFLECT研究)证实,仑伐替尼的疗效不亚于索拉非尼。这一结果使得HCC的治疗增加了新的选择,我们期待仑伐替尼在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医学界:基于REFLECT研究结果及中国亚组结果分析,仑伐替尼成功在中国获批,这对中国HCC治疗将带来哪些重要影响,您如何看待它在HCC综合治疗中的价值和地位?
陈教授:
REFLECT研究证实了仑伐替尼治疗HCC的有效性,其结果可谓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近年来首个与索拉非尼头对头研究获得阳性结果的研究。而更令人欣喜的是,REFLECT研究在中国亚组的数据证实了仑伐替尼在中国HCC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见表1)。
表1仑伐替尼与索拉非尼一线治疗中国HCC患者的疗效数据
仑伐替尼 索拉非尼
mOS(月) 15 10.2
mPFS(月) 9.2 3.6
mTTP(月) 11.0 3.7
ORR 21.5% 8.3%
在HBV相关HCC人群中,仑伐替尼组mOS达15个月,而索拉非尼为10.2个月,仑伐替尼比索拉非尼几乎提高了5个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它证明了仑伐替尼适用于我国患者,这对我国HCC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医学界:仑伐替尼带来了不可切除HCC的治疗突破,请您预测一下HCC的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陈教授:
随着仑伐替尼在我国上市,我国HCC患者的一线治疗又增加了新的选择。仑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靶点包括VEGFR1-3、FGFR 1-4、PDGFR-ɑ、RET和KIT。
在美国和欧洲,仑伐替尼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侵袭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以及联合依维莫司联合治疗晚期肾细胞癌。仑伐替尼在HCC治疗领域的突破为我们增加了药物治疗不可切除HCC的信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药物可以应用于不可切除HCC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我们期待HCC的药物治疗获得更大的进步,也期待多药联合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注:文中简写及全称
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PD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RET:转染重排基因编码的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
KIT:也成为CD117或SCFR,即肥大/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参考文献
[1] Llovet JM,Ricci S, Mazzaferro V, et al. Sorafenib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 Engl J Med 2008; 359: 378–90.
[2] Cheng AL,Kang YK, Chen Z,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orafenib in patients in theAsia-Pacific region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phase IIIrandomised,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Oncol 2009; 10: 25–34.
[3] Kudo M, Finn RS, Qin S, et al. Lenvatinib versus sorafenib in first-linetreatment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arandomize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8;391(10126):1163-1173.doi: 10.1016/S0140-6736(18)30207-1.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主治医师
成都高新宝芝堂中医馆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毕节肿瘤医院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