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癌症 > 肺癌治疗

ALK基因检测助力肺癌靶向治疗

举报/反馈
2013-06-27 13:56:40家庭用药

  陈海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靶向治疗开启肺癌“生命通道”

  肺癌是全球患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如果不接受治疗,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乎为零。在肺癌的治疗中,过去传统的治疗主要是化疗和放疗,但效果不令人满意。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有效率始终徘徊在20%~30%,生存期在9~10个月。靶向治疗出现后,通过对患者基因的检查,如发现有EFGR和ALK基因突变情况,便运用相关能够抑制此类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其治疗有效率将翻一番,超过50%~60%,生存期也可以延长至18个月。

  目前临床上为大家熟知的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常用的有易瑞莎和特罗凯,在临床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明显改善了敏感人群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ALK融合基因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肺腺癌的致癌基因,能得到其靶向药物克唑替尼的有效治疗,该药物显著提高了携带有该融合基因的肺癌患者的生存,并在2011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ALK融合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今年也将在我国上市。

  传统基因检测遭遇

  “价高、时长”的瓶颈

  一旦罹患肺癌,临床医生在判断是否能够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时,首先会让患者去病理科做一个分子病理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与靶点符合的基因存在。

  ALK融合基因的检测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国际难题——ALK融合基因已知的融合伙伴基因在20种以上,为临床检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传统ALK融合基因检测手段(FISH、免疫组化、RT-PCR)等存在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敏感性或特异性不佳等缺点,因而都未能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因此临床和科研上都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高效、准确的ALK融合基因检测方法。

  新型基因检测方法破解传统问题

  在一次研究中意外发现,当“ALK融合基因”发生断裂后,人体内的“激酶域”表达会显著增高,而“非激酶域”则不表达或低表达。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课题组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实时定量的ALK融合基因检测”的新技术,通过检测“ALK融合基因”断裂点前后ALK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出ALK融合基因。

  经验证,应用该新技术对95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的检测结果发现了40例携带“ALK融合基因”的阳性标本,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100%。此外,该技术还具有高通量、低成本等优势,可在90分钟内完成48例样本的检测,而每例样本的检测成本不超过30元。同时,该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极为普通、简单,易于在各级医疗科研单位中普及推广。

  据了解,病理诊断中的FISH检查是将病理组织取下做成蜡片,通过繁琐的技术手段,得出诊断结果。而这种新近研发出来的检测方法只需提取组织中的遗传物质,通过相应的检测手段,发现是否存在ALK融合基因异常表达的信号,继而快速、便捷、精确地捕获。今后住院患者将可能在术后第一时间便获知自己是否存在ALK融合基因,这将为患者后续的靶向治疗缩短等候时间,节省下昂贵的诊断费。在门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也有望只需通过活体穿刺,便能在1~2天内获知自己ALK融合基因情况,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下一步诊断和治疗的方案。

  (作者每周一下午有特需门诊,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陈海泉主任医师胸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