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一、CAR-T开创者:90%的癌症有望通过“疱疹病毒+CAR-T”治疗!
长期关注小艾的粉丝,应该对CAR-T疗法并不陌生。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是一种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细胞来杀死肿瘤的免疫治疗。治疗方式为: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并进行改造,为其装备“导航装置”---CAR,让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症细胞。改造后的T细胞能够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破坏癌症组织。而由于这些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所以患者不易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与标准治疗方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过去五年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六种非实体瘤CAR-T疗法:四种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两种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虽然CAR-T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实体瘤和治疗中并未取得很好的疗效。2021年最新的全球癌症数据指出,约90%的癌症都是由实体瘤引起,如何让CAR-T疗法同样能够攻坚实体瘤,成了科学家的努力方向。
2022年2月2日,一项追踪成果表明,CAR-T细胞在治疗十年后仍然活跃,虽然数量较低,但仍可测量,而且保留了对癌细胞的连环杀伤能力。
基于此结果,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免疫学家CarlJune(设计了全球第一种CAR-T治疗方法)认为,CAR-T细胞实际上可以治愈血液瘤患者,实体瘤的研究也可以更进一步。
要实现CAR-T治疗实体瘤,就要先“过河”再精准战斗。本质上“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各种手段为CAR-T叠加“Buff”,优化CAR-T的结构,提高“分辨”实体瘤的能力;其次,为CAR-T配备“先锋”,在前面“过河搭桥”,让CAR-T顺利打入实体瘤内部,联合作战。
而在试验探索中,研究人员发现,单纯疱疹病毒(HSV)比腺病毒等溶瘤病毒更有效,它们可以更好地保留在肿瘤部位,从而提高CAR-T细胞活性。HSV还具有更大的DNA容量,意味着可以将多个基因插入同一个载体中。如果将它注射到特定的肿瘤中,就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让CAR-T细胞可以进入肿瘤。
专家表示,HSV-CAR-T的创新疗法能够在临床前环境中识别和测试最好的基因组合来武装载体。使用基于人类生物学的数据驱动方法来确定目标的优先级,并使用计算机模型来选择有效载荷的最佳组合,从而在迭代过程中降低研究药物的风险。而这也意味着,此前无法从CAR-T疗法获益的90%实体瘤患者,有望通过“疱疹病毒+CAR-T”治疗获得新的生存希望。
(资讯来源:生物谷)
二、褐藻多糖硫酸酯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取得进展
日前,学术期刊《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课题组关于褐藻多糖硫酸酯作为免疫刺激剂诱导巨噬细胞定向极化,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结肠癌对卡培他滨化疗治疗敏感性研究。
据介绍,该研究结果显示了一种高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FPS1M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并提示FPS1M联合卡培他滨可能是治疗结肠癌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组合策略。
化疗耐药是结直肠癌(CRC)治疗中最关键的挑战之一,化疗耐药的发生和发展与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密切相关。巨噬细胞是浸润至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免疫抑制细胞,是结直肠癌化疗耐药的关键,巨噬细胞约占肿瘤总体积的30%,在肿瘤微环境中表现杀瘤的M1表型和促瘤的M2表型,其中,M2巨噬细胞为浸润至肿瘤的主要细胞类型。因此,重编程或定向分化巨噬细胞为M1表型是调控肿瘤免疫,杀伤肿瘤的有效策略。
经过前期筛选,团队发现,一种高分子量褐藻多糖硫酸酯FPS1M能够显著诱导巨噬细胞M1表型的转化,这种转化在体内和体外均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
机制上,研究发现,FPS1M是TLR4的强刺激因子,FPS1M显著上调了PI3K,AKT,mTOR的磷酸化水平并增加了PPARγ的表达,说明FPS1M通过激活TLR4介导的PI3K-AKT-mTOR-PPARγ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调节巨噬细胞向M1表型的分化。
研究建立了小鼠皮下接种瘤模型,结果显示FPS1M增加了肿瘤组织中M1巨噬细胞的浸润,改善了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与单独使用卡培他滨相比,FPS1M与化疗药物卡培他滨联用显著促进了肿瘤组织中Caspase9,Cleaved-PARP1的表达,说明FPS1M提高了结肠癌对化疗卡培他滨的敏感性。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三、维生素D缺乏与过早死亡有关
近日,《内科医学年鉴》上刊登了一项来自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证明了维生素D缺乏与过早死亡有关。
论文第一作者、南澳大学博士生JoshSutherland表示:“我们的研究为维生素D水平低和死亡率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是第一个将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死亡率作为结果的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新的遗传方法来探索和确认在观察环境中看到的非线性关系,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为维生素D水平低和过早死亡之间的联系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研究人员随机评估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的307601份记录。其中维生素D的平均水平为45.2 nmol/L,而低于25 nmol/L则视为缺乏维生素D。在长达14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发现,随着维生素D浓度的增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在严重缺乏维生素D的人群中效果最明显。
南澳大学澳大利亚精确健康中心高级研究员ElinaHypponen认为,现在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战略,以帮助建立国家指南,并降低与维生素D水平低相关的过早死亡风险。
“关键在于预防。”Hypponen表示,在已经面临生命挑战的情况下,考虑维生素D缺乏是不够的,早期的干预行动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他认为,继续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确保弱势群体和老年人全年保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杭州种福堂中医医院 中医肿瘤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肿瘤科(内一科)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肿瘤科
二级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桥西街20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区蓬莱路1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平通县南门外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高井甲1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揭阳市惠城镇南门东路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上海市青浦区青浦镇盈中西路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