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听到爸爸的声音了,我想爸爸。”
在河北廊坊的一家医院里,11岁的小菱面无表情的躺在病床上,而身旁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由于长期的治疗和身体严重的排异反应,小菱的双腿看起来和胳膊差不多细,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淤血。
小菱发生了什么?小菱的爸爸呢?

01、父母离婚,意外袭来
小菱生于四川的一个家庭,从小可爱聪慧,爱弹琴、画画。作为父母,杨阳和丈夫也尽力培养。小菱17年钢琴获得了国家八级,书画过了四川省素描五级。似乎都可以预想小菱前程似锦的未来,但是命运先开了第一个玩笑。
看起来其乐融融的家庭,背后是小菱父母之间,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感情裂缝,最终走向离婚。
父母的离婚让小菱遭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而更难以预料的是,命运又开了第二个玩笑。
2018年5月1日,小菱突发身体不适、脸色发白,妈妈杨阳辗转到北京儿童医院检查治疗,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噬血基因LYST阳性,必须需要尽快进行脊髓移植才行,预计费用需要50万。
面对如此大的变故,杨阳通知了前夫,让他筹备治疗费用。同时,为了利于治疗,带着小菱转去了河北的一家医院。

02、生父捐脊髓,筹集费用
虽然已经离婚,但小菱的爸爸知道消息之后,还是走亲访友借钱,和杨阳一起筹齐了这50万。
除此之外,他还同意进行骨髓配对的检查,在得知适配之后,为小菱移植了脊髓。
而小菱再一次看见父母站在一起的身影,也难得的笑了。在11岁的生日当天,一家三口一起为小菱庆祝,似乎一切都在变好。
小菱出仓之后,身体却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肠排和肠梗阻严重。多次的化疗和药物治疗,让小菱在小小的年纪掉发、原本的小脸蛋也变得胖嘟嘟,身体越来越虚弱。
好在父母一直陪在身边,这似乎也给了小菱坚持的勇气。可是谁也想不到,一天杨阳托小菱的爸爸照顾小菱,自己要先赶回家照顾姥姥,就在杨阳前脚没走过久,小菱的父亲悄悄地离开了。

03、生父不告而别,称已经尽力
杨阳怎么也想不到,之前还在筹款、捐骨髓的前夫,怎么会突然一句话不留的走了,怎么会这么冷漠。
杨阳打电话过去质问,没想到等到前夫的回应是:“我已经欠下了几十年的债,也抽了骨髓,我已经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以后别联系了。”随后,前夫拉黑了杨阳的微信和电话。
面对高昂的医药费,杨阳只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想办法,她看着女儿,心想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
而小菱每天被病痛折磨不已,面对父亲的离开,她似乎心知肚明,可哪怕难受,她也只能假装不在意,只为了不让妈妈看出来。可是杨阳哪能感受不到呢,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一、认识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疾病,这种疾病一般每10万人中有0.74人发病,其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每十万人有0.6人发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每十万人有0.14人发病。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起病慢、病程发展慢、病程较长。多数患者会有乏力、心悸、面色发白、头晕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皮肤出血,输血治疗后可改善相应症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结合抗生素之后可以控制,高热比较少见。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程短。起初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乏力、心悸、头晕等症状,而且约一半患者发病时就伴有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的感染。发病过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症状,能导致败血症,采用一般性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在一年内丧命。
全中国首例骨髓移植,就是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是在1964年由路道培院士完成。这个手术不但是医学上的一大突破,还让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生命得以延续,在手术后三十多年依然健康的生存,创造了骨髓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

二、罕见病有多难?
很多人应该都没有听过再障,这也把我们的视线拉向了罕见病。
很多听起来美丽的名词,可能对应的正是一些罕见疾病,比如蝴蝶宝宝对应的是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粘宝宝对应的是黏多糖贮积症(MPS),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对应的是苯丙酮尿症(PKU),熊猫宝宝对应的是戈谢病(GD),瓷娃娃对应的是成骨不全症(OI)......
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可能很多罕见病连听都没有听过。全世界范围内,已经确定的罕见病有7000种以上,在人类所有疾病中占比10%,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据统计每年有近250种疾病被列为罕见病,全世界有约3.5亿的罕见病患者。
罕见病的发病有时候会以寻常常见病的病症出现,像过敏、腹痛等症状,可能导致医生误判,加上有些医生如果不了解这个病,或者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那就可能出现诊断延迟。

研究表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从发病开始到被明确诊断,平均需要约13年的时间。以此为例,足以可见罕见病诊断起来有多困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吴志英教授曾表示,中国真正提出罕见病概念时间是在最近的十年左右,真正关注起来的时间是在最近五年政府介入之后才开始的。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健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五个部委联合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其中包含了121种疾病,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官方性质的罕见病目录。
中国著名医学遗传学专家黄尚志教授指出,即便是医务人员,也要逐步提高对罕见病的认识,而且应该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罕见病的识别、诊断、干预等。

希望我国罕见病面临的挑战早日解决,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罕见病群体,给予关怀和爱。
参考资料:
[1]科普宣教 | 再生障碍性贫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2019-09-16
[2]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哪几类?.右医附院慢性病防控与健康.2020-06-18
[3]中国罕见病发病率数据匮乏,患者“浮出”有多难.澎湃新闻.2021-12-2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