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实验室阶段有严格的评估、申报、检查制度,接下来再进行中间环节的实验,然后还要有环境的实验,最后是生产性的实验,然后才能拿到许可证。
如果要成为食品,还必须要做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包括这个基因是从哪里来的,它要干什么,它转到生物体里面以后到了哪个位置,它所起的作用是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叫做要对非期望效应进行评估)。
然后要对它进行毒理学的评价,包括这个基因的遗传背景、它有没有不良的案例、它的家族有没有不良的案例,甚至是跟它相似的一些序列的基因有没有不良的案例。所谓的“不良”包括毒性、致敏性、抗营养性。对这些,光是案头上的理论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一定都要进行严格的科学实验,另外还要进行急性毒理实验、慢性毒理实验、致敏性的实验等等,最后才能够推出来。
所以说,一个转基因的产品(特别是食品)出来是排除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的。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食品像转基因食品这样,受到如此严格的安全性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放心。
母必读: 目前,我们国家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国家对此好像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是出于安全性考虑吗?
罗云波:目前,各个国家对转基因技术的管理模式不太相同。美国相对比较激进一些,它的转基因技术专利是最多的,包括加拿大和印度都排在我们前面。我们原来排在第四位,目前下降到第六位。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我认为中国政府采取的态度是积极的谨慎。
之所以要谨慎对待,不仅仅是安全性的考量,还要从社会心理、政治环境和国际贸易等几个方面去考虑。不过,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确实是未来的一个战略高地。为此,我们国家也推出了一个转基因的重大专项计划,在未来的5 年,拿出了200 多个亿来进行研究。
“如果让我选择是购买传统的玉米油还是转基因的玉米油,我会选择购买转基因的。”
父母必读: 假设您到超市购物,面前摆着转基因的玉米油和传统的玉米油,您会选哪一种?
罗云波:我会选择转基因的。因为作为真正搞转基因技术研究以及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的科研工作者,我认为转基因食品往往比普通食品更安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转基因玉米具有很好的抗虫性,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它被虫咬的机会就会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它身上的虫眼也会少得多。
而虫眼恰恰是霉菌滋生的策源地,容易产生黄曲霉素等一些生物毒素,这些生物毒素往往是强致癌的。因此转基因玉米被这些微生物侵害的几率就会小得多。这对我们的健康是一个保障。
另外,和传统的玉米品种相比,转基因玉米因为自身很好的抗虫性和抗病性,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很少使用农药或者不使用农药,所以,它的农药残留也会低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食用的安全性。
父母必读: 转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抗虫抗病吗?
罗云波:不是的。其实转基因食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或叫做三代:第一代主要是改变一些农艺性状,比如刚才所说的抗虫、抗病等等。
第二代食品会强化一些营养素,比如赖氨酸是宝宝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是在宝宝幼小的时候,他的体内又不能合成。
过去,我们是通过生物提取技术,经过分离、纯化(但它的纯度是有限的),将赖氨酸这种营养素添加到婴儿食品里面。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把产生赖氨酸的基因转移到小麦里面去,宝宝可以通过食用这种小麦粉制作的婴儿食品来获得足够的赖氨酸。
第三代转基因食品不但有营养效果,还有治疗功能,比如说,现在科学家已经成功地把乙肝的表面抗原转移到了西红柿里面,通过吃西红柿,我们就可以获得乙肝抗体,等等。因此我们说,转基因技术未来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而且它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方便和安全保障。
在挑选食品时,除了价格和生产日期,你还会对标签上密密麻麻的信息仔细研究一番吗?估计摇头的不在少数。而且即使看,能看出些门道的好像也实在寥寥。
但实际上,标签上的信息就像商品对着你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如果我们足够细心的话,还能发现哪些东东在“简历”里做了手脚!
食品标签6大看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看点1: 食品名称 障眼法大揭底:把并不表明食品本质的宣传名称尽量“做大、做强”,而表明其真实身份和类别的名称却被缩小在角落里,或者干脆就不标注。比如你是不是有把乳饮料当做鲜奶买回家,而回家后才在角落里发现了“饮料”二字的经历?
火眼金睛炼成术: 招式1:包装为虚,产品为实。产品包装上的极具冲击力的图片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本包装图案仅供参考”的小字提示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就像一位朋友明明是因为看到酸奶罐上的大个草莓才把酸奶买回家,结果在吃的时候,却连草莓的影子也没看到。所以,在被诱人的图片吸引之后,还是按捺一下馋馋的感觉,看看它的名字和配料真的是你想象的那样吗?
招式2:不要想当然。现在如果说出几款特别受小朋友欢迎的乳饮料的名字,可能有不少妈妈会说:“啊?它们是饮料吗?我一直把它们当奶给孩子喝!”这样的“误会”很可能是因为产品或者“很营养”或者很富童趣的名字,以及健康、阳光的电视广告给妈妈们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于是,在拿商品时,就更不怎么去看被缩得很小的产品的“大名”——“饮料”二字了。
招式3:一慢、二看、三购买。“小跑式购物”虽说节省了时间,但也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很多有用的信息,来不及细细挑选。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在出门前列出购物清单,在逛的时候,直奔“主题”。不过在挑选时,还是要停下脚步,仔细看一下食品标签给我们的提示,尤其是先要在“食品名称”处,多停留几秒,搞清楚食品的真实属性。
相关链接:有关食品名称的规定 食品名称应当反应食品的真实属性(也就是看到名字,就知道自己买的究竟是饼干、面包还是巧克力,而不是“草莓夹心”了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食品名称有规定的,应该用规定的名称;没有规定的,应当使用不会引起误解和混淆的常用名称或俗名。
标注“新创名称”或者“商标名称”等使人搞不清食品属性的名称时,应该在名称附近同时标注产品标准规定的名称或体现产品真实属性的名称。比如在“畅优”的标签旁边标出其真实属性——“酸牛奶”。
看点2 配料表 障眼法大揭底:故意在食品名称上大做文章,比如把果味饮料(用果味香精和水兑成的)和果汁饮料混为一谈;或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含糊其辞等等。
火眼金睛炼成术: 招式1:检查一下是否名副其实。在搞清楚食品名称之后,最好再看一眼配料表,看它们是否相符。
就像上面所举的例子,有些果汁包装上是诱人的水果图案,孩子一看上去就喜欢,它的名称也叫“×× 果汁”,可配料表中却根本找不到水果的影子,有的只是香精、色素、糖精钠等添加剂;再比如在购买蛋黄派时,不妨看看配料表里标注的是“鸡蛋”还是“香精”,以免买到没有鸡蛋的“蛋黄派”哦!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购买全麦面包时,不要仅仅通过颜色的深浅来判断,一定要在看到它的配料表里打头的是“全麦面粉”之后再埋单。
招式2:明白里面的大小个儿排序。按照规定,各种配料必须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也就是说,含量最大的原料应该排在第一位,最少的排在最后一位。比如,某款饼干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白砂糖、绿豆提取物、食用盐、食用香料……”说明其中小麦粉含量最高、食用植物油次之,以此类推。
招式3:不能“等”。按照规定,除了单一配料的食品,食品标签上都要标明配料表。并且,配料表必须详细标注,不能出现“等”字。因此,当你发现某件商品配料表特别不明晰,或者就在那里“等”你的话,最好还是不买为妙。
招式4:掀起食品添加剂的盖头来。规定要求,如果食品中加入了食品添加剂,可以按所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来标注,但防腐剂、甜味剂和着色剂必须标示具体名称或规定代码,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某款产品标示出“食品添加剂:甜蜜素、糖精钠、食用香精”。
看点3 营养素含量 障眼法大揭底:在食品名称中随意标注“低糖”、“脱脂”、“高钙”等。 火眼金睛炼成术: 招式1:记住几组数字。在购买“高钙”、“低糖”、“脱脂”等食品时,可以用下面的几组数据衡量一下:只有当每100克固体食品中钙含量≥240 毫克,每100毫升液体食品钙含量≥120毫克时,才能标示“高钙”;只有每100克或100毫升的食品中,糖含量≤5克时,才能标示“低糖”;只有当100 毫升液态奶或酸奶的脂肪含量≤0.5 克,100克奶粉的脂肪含量≤1.5克时,才能标示“脱脂”。
招式2:看关键营养素。国家规定的关键营养素是1+4,即能量+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看了它们,就知道这个食物的大概营养了。
还是拿乳饮料举例子,如果我们从名称上实在分不清它是鲜奶还是饮料,那不妨再从配料表中刨根问底一下,比如其中某款的配料就是这样的:水、牛奶、糖、柠檬酸、增稠剂、香精、色素……也就是说,它含量最多的是水,而不是牛奶!
当然,我们还可以使出杀手锏——看它的蛋白质含量来做最后确认。包装上用一行小字写着“蛋白质含量≥1%”。而按国家标准,牛奶的标准是蛋白质≥ 2.9%,调味酸奶的标准是蛋白质≥2.3%。
主任医师
深圳市儿童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小儿科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针灸科
主任医师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看大医互联网医院 儿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神木镇卫校路1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优越路117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湖南省新田县龙泉镇新华西路39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越秀区海珠中路83号
二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立
依翠园5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普陀区江宁路1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