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29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港澳高校联盟、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主办,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承办,《新医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协办。
论坛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脑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论坛期间,线下与会者2000多人,线上参会人次逾百万。
开幕式与主旨报告:聚焦前沿,共话创新
3月29日上午,论坛举行了开幕式。中山大学校长、粤港澳高校联盟理事长高松院士,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广东省医学会、广东省医师协会等多位领导出席并致辞。高松院士在致辞中指出,脑科学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对推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促进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中山大学等粤港澳三地高校,将始终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不断深化高校与产业力量的合作,持续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包括脑科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论坛东道主,戎利民院长在发言中谈到,近年来中山三院等三地脑科学领域力量,依托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催生了多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成果。站在“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之年,立足大湾区,中山三院、专业联盟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合作理念,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脑科学前沿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大会主论坛上,复旦大学杨雄里院士、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同济大学郑加麟教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教授、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等脑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脑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神经再生、组织工程应用、脑机接口、神经干细胞、神经调控等前沿焦点,做了主旨报告。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鲁友明教授、中山大学黎明涛教授担任院士论坛主持组织开展了热烈研讨。
在本次论坛上,中山三院脑病团队的多项新成果正式发布,多个新项目也借论坛举办的契机正式启动。
《脑科学与脑疾病》全民课堂上线开放,推动全民脑健康素养提升
响应国家科普号召,借助论坛中“脑科学与脑疾病科普大讲堂”线上直播活动启动之际,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多学科团队历经3年倾力打造的《脑科学与脑疾病》慕课宣布正式上线。
该课程作为一门聚焦脑疾病的通识课程,适于医学和非医学背景的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学习,课程以脑科学、脑疾病的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结合的方式开展讲授,促进全民脑健康素养提升,也希望能不断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士加入脑健康的科学探索。该课程已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学习资源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登录“学堂在线”APP、官网或“学堂在线”微信小程序,搜索“脑科学与脑疾病”即可获取相关课程。
《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阶梯训练》新书面世,诠释自闭症儿童干预新方案
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牵头编写的《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阶梯训练》一书在论坛期间正式发布。
该书对团队25年来创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三原则”及BSR干预模式(即自然情境下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为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提升提供了系统化的干预方案。该书籍的面世,为自闭症谱系状态儿童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内容实用性强,是一本适用于专业人士和儿童家长的手册读物。
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云平台正式发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我国慢性鼻窦炎的患病率为8%,意味着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其中有20%-30%的会合并鼻息肉,需要进行药物+手术治疗,但是我们发现手术切除鼻息肉后有50%的患者会复发。”论坛上,中山三院副院长杨钦泰教授向39健康介绍了第二代人工智能慢性鼻窦炎诊断平台(AICEP 2.0)。
杨钦泰介绍,鼻息肉的复发与细胞表型密切相关,分别为嗜酸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五大类细胞表型。“不同表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它的复发率,从50%降低到20%甚至10%,因此进准分型至关重要。”
杨钦泰将目光放在了人工智能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钦泰教授带领的联合耳鼻咽喉科、过敏科、病理科、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多学科团队,联合迪英加科技、中国联通等企业力量,在2023年推出了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辅助诊断系统“单机版”后,从本地端到云端,今年成功升级推出“平台版”。
据了解,该云平台系统可达到高年资病理科医师水平,且与“单机版”相比更全面,能更精准实现病理切片的云端分析,辅助慢性鼻窦炎精准分型,病例数据可在全球实现云端共享,方便各地专家远程会诊和讨论协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聚焦肠道微生态联合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启动全球首款长寿益生菌组合产品研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健康有益的肠道菌群对我们的寿命延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临床研究也证实,在长寿人群中,肠道中的菌群多样性远好于普通人群。”中山三院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研究中心靳津教授说道。
“健康长寿主要指的是大脑、免疫功能和肠道的健康,我们常说肠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我们曾对长寿家族进行研究,发现长寿老人肠道中富集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及阿克曼菌等特定暗物质菌群。”论坛上,中山三院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介绍道。
为此,中山三院与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双方签署了“肠道微生态研发与临床转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该项目由中山三院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研究中心靳津教授、神经内科陆正齐教授共同牵头,依托中山三院脑病团队在肠道微生态与健康长寿研究领域的系列突破性成果,共同启动全球首款长寿益生菌组合产品的研发。对此,靳津透露,“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评价来预测它是否会出现一些早期疾病,同时研发出长寿菌群的组合帮助大家延缓衰老,推出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患者缺少哪种菌群,我们通过个性化的补充,形成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的维持。”
依托高水平学术刊物出版,助力脑科学研究交流创新
与论坛同步,大会与《新医学》杂志携手,面向全国同行征集脑科学最新优秀研究成果,并联袂打造了《新医学》“脑科学特刊”。该特刊于会期正式发行,成果涵盖了神经调控、脑血管病等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展现了我国脑科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依托特刊组建框架,中山三院脑病中心联合期刊中心,同步启动并发布首期《脑病通讯》,该刊物旨在分享脑科学前沿进展动向资讯,以进一步活跃专业交流和促进发展。与此同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办、国际同行评议的开放获取期刊Journal of Brain & Spine(《脑与脊髓(英文版)》)在会上宣布创刊。该杂志聚焦脑与脊髓领域的前沿研究,将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及多学科交叉创新,为全球脑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新的平台。

瞄准脑机接口前沿,组建诊疗技术研发转化共同体
瞄准脑机接口发展前沿,为加快相关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程,由中山三院多学科共同组建的“神经调控中心”正式成立,诊疗范围涵盖脊髓损伤、癫痫、帕金森、抑郁症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与神经调控技术应用紧密相关的“吞咽障碍医学中心”同步成立。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临港实验室的机构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双方将依托“神经调控中心”等多学科中心,在脑机接口技术研究、临床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探索医学科学与尖端技术的创新合作模式,开启“尖端技术+临床场景”应用新篇
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探索医学科学与尖端量子计算技术的创新合作模式。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光量子计算领域的领航企业,致力于以量子科技引领计算革命,推动实用化量子计算。本次合作,双方将尝试在基于量子计算的药物使用预测、新药物研发、医疗影像分析和诊断、临床实验设计和采样等场景下展开合作,探索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精准诊疗、医疗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培育量子计算+医疗复合型交叉学科领军人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还与广州数字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探医学与尖端技术融合创新。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耕电子信息领域近70年,连续38年蝉联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百强,是广州市首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广州人工智能、软件和信创产业“双链主”单位。双方将整合中山三院优质医疗资源和广州数科集团AI、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优势,共建数字医疗创新实验室。合作聚焦医疗数据运营联动机制构建、AI科研矩阵打造及创投联合。
与主论坛平行,大会设置了25个平行论坛,涵盖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多个领域,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进展、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前沿技术、脑血管病、神经免疫、癫痫及变性疾病、神经康复与脑调控、脑机接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研讨专题。与会专家们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同时,由中山三院脊柱外科研发的干细胞治疗、微创内镜器械的多项专利技术在会上进行了企业转化签约仪式,广州市“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多项最新技术研发进展成果等也在大会进行亮相。
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脑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脑科学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本次论坛,与会者们深入探讨了脑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未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依托论坛为平台,仍将全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区域优势,推动脑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图片: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