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白血病并非“绝症”,靶向与传统疗法齐头并进提高治愈率

要问过去十几年导致影视剧主角死亡最多的癌症是什么?

白血病必定榜上有名。

得了白血病就意味着得了绝症?作为专业的血液科医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黄睿强调,“我们要对白血病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去管理它,治疗它。”白血病并不是绝症,这与影视作品中一贯传达出的信息大相径庭。一旦患病,只要患者积极规范治疗,调整好心态,将有超过50%的治愈率,也就是既能治得好,也不会复发。

白血病并非“绝症”,靶向与传统疗法齐头并进提高治愈率

最可怕的是对白血病没有正确的认识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在第6位,其亚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最为常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基层诊疗手段的提高,老年病人愈发增多,发病年龄呈上升趋势。

长期以来,“化疗+移植”一直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不二之选,且积极治疗时治愈率尚可,但其对人体伤害较大,并发症较多,更适合年轻患者,基础情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则需另找他法。需要强调的是,恐惧化疗转而完全依靠中医治疗是一大误区,尽管中医对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效果较好,但治疗白血病则效果“非常有限”。

那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患者该如何治疗?黄睿教授给出了答案——靶向药物。治疗后,60%~70%的患者可完全缓解(白血病细胞小于5%),而后序贯移植技术则能让患者有机会长期生存。目前靶向药已然成为老年患者常规用药。

当前,一些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认知还停滞在“治不好”阶段,这迫切需要改变。黄睿教授反复强调,相比于疾病本身的危害,更可怕的是对白血病没有正确的认识。

靶向药物在年轻患者身上也有用武之地

针对年轻人,化疗仍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主要武器,但若患者处于复发状态,靶向药物就能有用武之地。

黄睿教授举例道,NPM1、FLT3等是常见突变基因位点,目前针对FLT3突变的抑制剂吉瑞替尼已经上市,它是一种口服靶向药物,单独用药后可将缓解率从20%左右提升至54%,如果联合其他靶向药物,缓解率将高达75%,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几乎与正常人无异。

黄睿教授回忆起一位58岁的老年患者,他被查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行基因检测后使用了FLT3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这两种靶向药,尽管其处于脑梗状态,但靶向药并未加重原有病情。达到缓解状态后黄睿教授团队给该患者实施了序贯移植,后期再辅以靶向药。一年多过去了,患者状态明显地好转起来,靶向药物的疗效可见一斑。

“我们科有十几例难治复发的患者使用了FLT3抑制剂跟BCL-2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病情全部都获得了缓解。随着新型FLT3抑制剂吉瑞替尼进入临床,患者得到的治疗更加方便、安全、高效!”

移植只是一种能帮助到患者的治疗手段

靶向药物目前在探索和尝试阶段,正由从老年人常规应用逐渐过渡到年轻患者使用。黄睿教授表示,已经做过化疗且复发的患者,根据基因突变结果选择一种或者好几种靶向药物,效果要比传统化疗好得多,而且十分安全。然而,移植仍旧是众多患者不可取代的重要选择。

很多人觉得骨髓移植很可怕,感染及相关并发症风险大,就像走“鬼门关”一样,事实果真如此吗?

“人们觉得移植很恐怖,其实是观念落后,现在移植技术相当成熟,三甲医院普遍都能开展,且成功率很高。”黄睿教授指出,移植只是帮助患者的一种手段,必要时应尽快接受移植。

白血病人接受移植时,需要“进仓”和“出仓”,即移植后入住层流病房,好转后脱离层流病房。患者进仓后先进行化疗,后行外周干细胞移植,待干细胞完全生长后即可出仓,在仓内共3~4周时间。目前,骨髓移植已基本上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代替。

“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干细胞移植后6~9个月就可以停掉免疫抑制剂。复查3年都不复发,基本上就是治愈了,从我们观察到的来看,大部分65岁以下的老年患者都能耐受移植。”

过去,高昂的移植费用让患者和家属望而却步,如今医保覆盖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干细胞移植全部花销平均约15万,广州医保报销后基本在5万以下,这一点应该让更多患者知道,让更多人不会因为担心费用而耽误就医。”

为了让公众充分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黄睿教授总结了常见的误区和应有的正确认识。首先,白血病并非“绝症”,它在各种肿瘤中是治愈率相对较高的,一旦罹患,应积极规范治疗。老年患者常在患病后希望渺茫,认为各种治疗手段都效果不好,这也是不对的。实际上,靶向药物对老年患者缓解率很高,且已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移植方式,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尝试。最后,在未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融入当前治疗模式中齐头并进将治愈更多患者。

2023-10-27 19:23:28浏览3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肺部鳞状细胞癌能活多少年
肺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存活时间差异大,早期经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超10年甚至更久。中晚期生存时间短,中期5年生存率30%-50%,晚期可能低于15%。此外,影响存活时间的因素有疾病分期、治疗有效性等。早期肺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肿瘤能够在早期被发现,且患者身体状况允许,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灶,并结合必要的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部分患者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其生存时间可能超过10年,甚至更长,与正常人的寿命相近。然而,对于中晚期患者,尤其是肿瘤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治疗难度和复发风险均显著增加,生存时间则相对较短。中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在30%至50%之间,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可能降至15%以下,部分患者可能只能存活数月甚至更短。但影响肺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众多且复杂,主要包括疾病的分期、治疗的有效性等。疾病的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治疗的有效性则取决于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因素。针对肺部鳞状细胞癌,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建议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以应对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的性需求一般多少天一次正常
女性的性需求频率一般在每周1次至4次之间。女性的性需求频率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重要的是,女性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感受来调整性生活频率,并与伴侣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创造和谐、满意的性生活。对于年轻女性,如20至30岁,其身体机能旺盛,性欲相对较强,因此每周3至4次的性生活可能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在30至50岁时,由于生活压力、身体机能变化等因素,性生活频率可能会适当降低,每周1至2次可能更为合适。而到了50岁之后,女性逐渐进入更年期,性欲可能会有所减退,此时性生活频率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每月1至2次或根据个人身体感受和伴侣意愿来安排即可。然而,除了年龄因素外,女性的性需求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生理上,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特别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波动,会对性欲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在月经前两周和月经后一周,女性体内的激素分泌水平较高,这个时期女性的生理需求可能会比较旺盛。心理上,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降低女性的性趣,而积极、健康的心态则有助于提升性欲。此外,社会文化、伴侣关系、健康状况以及个人偏好等也会对女性的性需求产生影响。女性应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性需求,通过自我探索来增进对性的认识。同时,与伴侣之间进行开放、诚实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双方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满足彼此的期望,从而建立起健康、平等的性关系。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纯牛奶会不会长胖每天一杯
一般情况下,每天一杯纯牛奶(约250毫升)热量适中,若搭配合理且代谢正常,不仅不会长胖,还能补充营养;但对于热量摄入本就超标或代谢较差的人群,每天一杯纯牛奶也可能成为体重增加的因素。合理饮用纯牛奶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才能在获取营养的同时维持健康体重。一杯250毫升的纯牛奶热量在人体每日所需总热量中占比有限。纯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在体内消化吸收时需要消耗更多能量,且具有较强的饱腹感,可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牛奶中的钙元素有助于促进脂肪分解,有研究表明,充足的钙摄入能增强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代谢,减少脂肪堆积。对于基础代谢率较高、日常运动量较大的人群,每天一杯纯牛奶所提供的热量能够被快速消耗,不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若个体本身每日热量摄入已处于较高水平,每天一杯纯牛奶则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热量过剩进而发胖。例如,日常饮食中经常食用油炸食品、甜品等高热量食物,且运动量不足,身体无法消耗过多热量,此时再饮用纯牛奶,额外增加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此外,不同类型的纯牛奶成分存在差异,全脂牛奶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对于本身脂肪代谢能力较差或患有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群,长期饮用全脂牛奶可能加重脂肪代谢负担,导致体重上升。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牛奶类型。基础代谢率低、脂肪代谢能力较差或肥胖人群,可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减少脂肪摄入;而青少年、孕妇等对营养需求较高且无特殊健康问题的人群,可选择全脂牛奶以获取更全面的营养。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几天一次性活动最好
对于女性来说,性活动的频率并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标准,一般来说,20-30岁的女性,每周2-3次性活动较为适宜;30-40岁的女性,每周1-2次比较合适;40岁以上的女性,可能每1-2周1次相对较好。但这只是大致的参考范围,具体还因人而异。从生理角度来看,20-30岁的女性身体机能处于较为旺盛的阶段,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性需求也相对较强,生殖系统的恢复能力也较好,所以每周2-3次的性活动,身体通常能够较好地适应,也有助于释放压力、促进情感交流等。30-40岁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有所变化,工作和生活压力可能也相对较大,性活动频率可以适当调整为每周1-2次,这样既能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多负担。40岁以上的女性,身体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功能也有所减退,性活动频率保持每1-2周1次,更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也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除了年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女性性活动的频率,如健康状况、工作压力、个人喜好等。例如,患有妇科疾病或慢性疾病的女性可能需要减少性活动的频率,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工作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也可能导致女性对性活动的需求降低。如果女性在性活动后出现疲劳、精神不振、下体不适等情况,可能说明性活动频率过高,需要适当调整。同时要与伴侣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共同找到一个合适的性活动频率,以维护良好的亲密关系。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等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身体存在的问题,确保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性活动,提高性活动的质量和安全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