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发生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溶栓为最佳时间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脑组织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在我国是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是严重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2023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值此第18个“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脑血管病专科主任王艺东教授告知记者,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关键在于尽早识别卒中症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同时,王艺东教授还采用“三问三答”的方式,帮助进一步认识脑卒中的识别、治疗,并把握最佳功能康复时机。

发生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溶栓为最佳时间


问题1:牢记“中风120”就可以识别卒中症状吗?

王艺东教授:近几年来,“中风120”这个适用于国人的快速识别脑卒中的方法已经得到很好的推广: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只要突然发生上述表现的其中一项异常,就很可能是发生了中风,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自行送医院诊治。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少见的中风表现容易被忽略,如突发行走不稳、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等。如果出现突发行走不稳、视物不清,也很可能是脑卒中,要尽快到医院诊治。这两个症状的增加可以使公众在家自我识别卒中的成功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超过90%。

“中风120”源自于美国的脑卒中识别宣教——FAST:“F”为Face(面部),“A”为Arm(手臂),“S”为Speech(言语),“T”为Time(时间),表示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国际上近几年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待识别症状,更新后的快速识别中风的方法简称BE FAST,其中“B”为Balance(平衡),指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E”为“Eyes”(眼睛),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问题2:脑卒中的最佳溶栓取栓时间是几个小时?

王艺东教授: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脑卒中的70%,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取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而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应对缺血性脑卒中,国际上公认的静脉溶栓治疗是发病4.5小时内,少部分患者经特殊的影像检查评估后发病4.5-9小时也容许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可以在发病24小时内进行,但大部分患者只适合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动脉取栓,超过6小时也需采用特殊的影像检查评估,才能决定是否可以采取取栓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通常病情较重,不少患者需要早期手术治疗。

若脑卒中患者超过上述发病时间再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将明显降低,致残和死亡的机率都大大增加。所以,一旦发生脑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具备相应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通常是三甲医院)接受规范救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在2016年即设置了脑卒中绿色通道,组建以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放射科等科室为主体的多学科团队,为发病24小时内到诊的可疑脑卒中患者提供快速的检查、诊断和救治,适合溶栓或取栓的患者绝大部分能在到院后35分钟内(溶栓)或90分钟内(取栓)得到有效的治疗,达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评估的优秀标准。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也接诊了大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到院,超过治疗时间窗而无法溶栓或取栓,没有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留下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甚为可惜。

问题3:卒中患者最佳的功能康复时机是什么时候?

王艺东教授:脑卒中患者多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除早期的抢救治疗外,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就应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之后康复效果逐渐降低。超过1年后,各种功能恢复的效率都较低。

希望患者和家属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树立康复信心,可以在院期间学习一些康复和护理方法,为出院后在家继续康复做准备。

为更好地宣传脑卒中防治的知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卒中中心组织了脑卒中相关科室专家,拟于10月27日(今日)上午9:00-11:15在海珠区金碧花园(海珠区瑞宝街党群服务中心A区大厅,金碧二街206号)举行大型健康宣教义诊活动。出诊的专家来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和康复科,将为脑卒中的救治、预防、康复和护理提供专业建议,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咨询!

(通讯员:刘文琴、黄睿、林泽锋)

2023-10-27 10:45:37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支气管疾病遗传吗
支气管疾病多数不遗传,如支气管炎多因感染、理化刺激等非遗传因素引发。但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存在遗传倾向,囊性纤维化等家族性疾病也可致支气管病。但有遗传倾向不代表必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也有影响,有倾向者要定期体检监测。比如支气管疾病中的支气管炎等常见的支气管疾病通常是由感染、理化刺激、过敏等多种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而非直接由基因决定。例如,急性支气管炎常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而慢性支气管炎则可能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这些疾病在治疗上主要依赖于针对病因的抗感染、抗炎、止咳祛痰等措施,而非针对遗传因素的治疗。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部分支气管疾病并不遗传。然而,某些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疾病,如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确实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过敏体质、气道反应性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支气管哮喘等遗传倾向较强的支气管疾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应增加。此外,一些家族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等,也可能导致支气管疾病的发生,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某些支气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疾病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遗传只是疾病发生的一个可能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对于有遗传倾向的支气管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徐嘉文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瓷娃娃是什么病,遗传吗
瓷娃娃病一般指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成骨不全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目前已知多个相关致病基因,其中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的突变最为常见。正常情况下,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骨骼的强度和韧性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使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或结构出现异常,导致骨骼脆弱,轻微的外力,如日常活动、碰撞甚至咳嗽,都可能引发骨折。这种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父母一方患有成骨不全症,其生育的子女中,可能会有一半面临患病风险。除了基因遗传外,少数情况下也存在新生突变导致的成骨不全症。即父母双方均无致病基因,但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或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基因自发发生突变,从而导致胎儿患上成骨不全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突变类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和遗传风险。若家族中有成骨不全症患者,或怀疑自己可能携带相关致病基因,有生育计划时,应进行遗传咨询。通过详细的家族病史分析和基因检测,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孕期可通过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等产前诊断技术,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确诊的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护,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骨折发生几率。在治疗方面,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遵医嘱使用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检测有必要吗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检测十分必要。对于考虑进行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检测的个体,建议优先选择具备资质、信誉良好的专业医疗机构或基因检测机构。检测前,务必与医生或遗传咨询师深入沟通,全面了解检测的目的、流程、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局限性。遗传性皮肤病种类繁多,症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仅依靠传统临床诊断方式,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基因检测能够精准定位致病基因的具体突变位点,为明确诊断提供关键依据。比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其不同亚型在外观表现上极为相似,仅靠肉眼观察和常规检查很难区分,但通过基因检测,可清晰辨别出不同的致病基因,从而实现精准诊断,避免因误诊导致的治疗偏差。从家族遗传风险防控维度而言,基因检测对有遗传性皮肤病家族史的人群意义重大。通过检测明确家族中致病基因的存在及类型,可对家族成员进行患病风险评估。对于夫妻双方,如果家族中存在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在生育前进行基因检测,能准确知晓生育患病子女的概率。在孕期,借助羊水穿刺、绒毛取样等产前诊断技术,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可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进而辅助夫妻做出科学合理的生育决策。若检测出携带致病基因,应定期进行皮肤及相关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端倪并及时干预。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慢阻肺一般能活几年会遗传吗
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能活10-20年。但这并非绝对,实际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生存期可延长,而病情严重且控制不佳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能更短。慢阻肺患者治疗效果一般较好。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能够有效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如常用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药物,通过雾化吸入等方式,可迅速作用于气道,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能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频率。同时,长期家庭氧疗能够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从而延长生存时间,使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在10-20年之间。除了治疗因素外,影响慢阻肺生存期的因素众多。病情严重程度是关键因素,早期慢阻肺患者症状相对较轻,肺功能受损程度较小,病情进展缓慢,生存期较长。而晚期患者肺功能严重下降,常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患者的依从性,也会影响疾病的控制和生存时间,依从性好的患者往往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若患有慢阻肺,建议立即戒烟,减少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的刺激。定期到医院复查肺功能,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痰加剧、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