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远离“心头大患”:高危人群早预防,危险因素联管控

2024年11月26日是第十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和各种心脏异常所导致的心脏泵功能下降的结果,是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心衰患者已高达1210万,且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医师张健教授警示,心衰一旦到了晚期阶段就难以根治且患者往往需要反复住院,预后较差;因此,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心衰高风险人群,应在早期管控高危因素,预防心衰的发生;此外,心衰患者也需做好三高共管并对心率及血钾等进行长期综合的管理,以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风险。

规范化诊疗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减轻疾病负担

心脏就像一个“水泵”,通过动脉不间断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而当这个泵不能很好地完成全身血液的输出和输回,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心衰。心衰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没有及时就诊,一旦出现急性加重,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死亡风险随之升高。目前,心衰患者五年死亡率大概在50%到60%,和常见恶性肿瘤的五年病死率相当。

张健教授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当心衰患者进展到晚期阶段时,患者不仅要治疗心衰,还要治疗一些合并症,一旦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反复住院,患者和家属不仅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还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负担,成为他们的‘心头大患’。”

目前,中国60岁以上心衰患者占比超60%,这些患者往往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身体功能自然衰退,因此诊疗和管理难度更大。“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心衰进行全病程规范诊疗和管理,可减轻疾病负担,也有望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张健教授补充。

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心头大患”可预防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与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可诱发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靶器官损害,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成倍增高。同时,心衰还会与合并症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数据显示,近2/3的心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约40-50%的心衰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约30%的心衰患者合并有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症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我国现在已有超过2.45亿的高血压病患者,而且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增加,也使得心衰“后备军”日益壮大。

基于此,张健教授指出,早期识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和心脏结构改变,力争在出现左室功能不全和症状前及早干预,做到三高共管,可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长期综合管理,改善心衰患者预后

树立早筛意识的同时,长期综合管理也必不可少。心衰患者应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进行全程规范管理,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钾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心率的增快也与心衰预后不良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心跳每分钟增加5次,可使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率增加16%,因此心衰患者也同样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率情况。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心衰患者本身也是高钾血症的高发人群,部分心衰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如普利类、沙坦类、螺内酯等药物会阻碍钾离子的排出,从而使得血钾升高,引发高血钾症,高钾血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和猝死。因此,建议心衰患者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如若高于正常范围,可根据检测结果,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使用降钾药物,同时也应将高钾血症作为慢性病进行长期规范的管理。

最后,张健教授提醒,“心衰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点,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同样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人生。患者应听从医嘱规范用药,同时树立对三高、慢性肾脏病等高危因素‘联防联控’的疾病管理理念,注重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控制,实现疾病全周期的全程规范管理,以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生命。”

2024-11-25 09:10:04浏览2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