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看到女明星说生孩子不痛,还听说是做的是“腹膜外剖宫产”,那这种术式真的痛感小、恢复快吗?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剖宫产术式是低位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这种术式易于掌握,并发症少。”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产科主任高羽介绍。
剖宫产术的发展经历了尸体剖宫产(剖宫取胎)术到活体剖宫产术的过程。古罗马统治者凯撒(Cesare)曾颁布过法令,规定死亡的孕产妇,必须剖腹取出胎儿,实行母、胎分别下葬。这是尸体剖宫产(剖宫取胎)术的起源,也是现代英语中剖宫产术的名称cesarean section的来源。
真正具有现代外科手术性质的剖宫产术是1882年德国医生桑格首创的子宫体纵切口剖宫产术(即古典式剖宫产术)。但该术式由于手术切口位于肌层厚实的子宫体部,出血多、切口愈合困难,术后再怀孕发生子宫破裂的风险高。20世纪初,美国医生克罗尼格分析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腹膜外剖宫产术式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于1912年提出切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暴露子宫下段而剖宫取胎的术式,这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低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腹膜外剖宫产到底是什么?
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如果因为剖宫产打开了腹膜,产时宫内感染将扩散到腹腔,对于患者来说是致命的。于是20世纪上半叶的医学界致力于寻找将感染局限在盆腔(腹膜外)的办法。1907年弗兰克发明了腹膜外剖宫产,历经拉茨科、诺顿等人的改良,演变为1940年沃特斯首先运用的顶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从膀胱顶进入子宫下段。这一类术式由于不打开腹膜或使用手术方法封闭腹腔,阻断了感染向腹腔内扩散的途径,在防止腹腔感染上起了重要作用。
不打开腹膜=损伤小、疼痛轻?
“腹膜外剖宫产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腹膜外正确分离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操作比较复杂,且容易损伤膀胱、输尿管及形成血肿,子宫下段显露也不够充分,娩出胎儿较困难,而且不能同时探查盆腹腔,总体来说弊大于利,这是该术式如今没有作为剖宫产的常用及首选术式的重要原因。”高羽强调。“感染控制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无菌操作和规范的手术实施流程。现在我们有了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完全能够覆盖围产期盆腔感染的常见细菌,并不需要依靠不打开腹膜来控制感染。”
“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常常遇到意外的‘腹膜外剖宫产’,这是我们避之不及的。” 高羽还特别指出:“意外遭遇或者非手术医生主动选择的腹膜外剖宫产,往往发生在盆腔严重粘连的产妇,这类病例大多有盆腔手术史,特别是剖宫产。由于无法辨认膀胱腹膜反折,主刀往往只能在不打开腹膜的情况下凭经验寻找可能合适的位置切开子宫,结果常常是损伤膀胱。”
根据我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一般情况下不推荐打开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除非是子宫下段形成不良或膀胱与子宫下段粘连使膀胱位置异常、影响切开子宫。这种处理膀胱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保护盆腔的正常解剖结构、减少损伤、血肿发生,术后疼痛更轻。
“剖宫产术后减痛和并发症防治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且与产妇个人体质特别是对疼痛的敏感性、是否存在易于发生粘连的倾向有密切关系,并不单纯取决于是否在腹膜外切开子宫。”
高羽总结,训练有素的产科医生都会努力兼顾产妇的安全和舒适度,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我们还得到了麻醉科、康复科的大力支持,帮助产妇术后快速康复,减少疼痛、腹胀等并发症,获得更好的分娩体验。”
(通讯员 简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