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今天上午,广东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218个项目(人)获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青年科技创新奖2项。

一直以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坚持培育和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肿瘤防控能力全面提升。2023年度该中心获得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充分展示了中心近年来在自然科学、临床诊疗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中心稳步提升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高危EB病毒亚型鉴定、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

完成人:曾木圣、徐淼、白凡、冯琳、张华、向橦、钟茜、李燕、夏天亮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第一完成人:曾木圣

项目介绍:

EB病毒(EBV)感染每年引起约26.5万例新发肿瘤,包括华南高发的鼻咽癌。EBV疫苗研发有巨大社会健康意义与经济价值,但面临病毒亚型、免疫原以及优势抗原表位选择等诸多基础瓶颈,以致1964年EBV发现至今仍无疫苗上市。本项目围绕什么是鼻咽癌高危EBV亚型?它进入鼻咽上皮细胞受体是什么?如何致癌?等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突破EBV疫苗研发基础科学瓶颈并成功研发候选疫苗:(1)发现EBV高危亚型BALF2-CCT,回答了“什么亚型EBV致癌”和疫苗研发选择“什么亚型”的关键科学问题”;(2)发现EBV感染新受体,阐明感染和致癌新机制,实现EBV感染和致癌基础理论重大突破;(3)建立鼻咽癌筛查新方案,提高早筛效能9倍,创建新型疫苗技术并成功研制EBV候选疫苗,临床前研究可阻断EBV感染及相关疾病发生。项目在EBV相关鼻咽癌发病机制及防治领域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关键基础支撑。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 Genet, Nat Microbiol, Cell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入选2019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项目系列工作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并与企业达成授权转化及长期合作,成功把基础研究的突破转化为鼻咽癌防筛新技术,有望从源头上降低相关疾病发病率,实现相关疾病从“治”到“防”转变,带来巨大的民生经济效益。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T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策略创新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蔡清清、田小朋、王亮、张玉晶、陶荣、夏奕、黄雨华、景红梅、高岩、蔡君、张宇辰、马淑云、刘盼盼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第一完成人:蔡清清

项目介绍:

T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亚型,存在“晚期患者比例高、分子异质性高、化疗耐药率高”的“三高”特征。由于中国T细胞淋巴瘤研究数据匮乏,国际指南推荐治疗不适用于中国患者(毒性大、住院久、费用高),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40%。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组聚焦华南地区高发的NK/T细胞淋巴瘤(NKTCL)和预后极差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从“疾病诊断-预后分层-创新治疗”三个维度开展系列研究。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精准诊断新体系:国际率先提出基于液体活检和影像人工智能的NKTCL早期诊断标准,规范疑难NKTCL病理诊断标准,推动国际指南修订;(2)构建精准治疗新模式:建立多组学分子分型的T细胞淋巴瘤分层体系,实现高精度个体化预后分层,指导临床治疗;(3)创建高效低毒新方案:创新NKTCL早期序贯化放疗和晚期免疫化疗治疗模式,被国际指南推荐使用;揭示BRD2及JAK-STAT通路激活导致T细胞淋巴瘤化疗耐药,并实现临床转化。项目执行期间,在Blood、Leukemia、Cell Reports Medicine、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和Signal Transduction andTargeted Therapy等期刊发表论著9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培养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5人;研究成果被国际NCCN指南引用7次、中国CSCO指南引用4次,在全国30多个省市、100多家医疗中心及国外知名医院推广应用,提升了患者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复发鼻咽癌微创外科体系建立及其分层综合治疗策略创新

完成人:陈明远、文卫平、刘友平、华贻军、邹雄、黄培钰、游瑞、文译辉、唐隽、洪明晃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第一完成人:陈明远

项目介绍:

鼻咽癌高发于我国,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射治疗是其根治性治疗,疗效总体满意,但仍有15-20%的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复发鼻咽癌治疗棘手,缺乏治疗指南及最优推荐,患者常规接受二程放疗,治疗后5年总生存率仅20-40%,且毒副反应大,半数患者死于严重放疗并发症。研究团队针对如何改善复发鼻咽癌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的临床难题,历经20余年技术攻关和理论创新,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开创经鼻内镜鼻咽切除联合带血管蒂粘膜瓣修复术治疗局限复发期鼻咽癌,明确局限复发期手术疗效最优,确立复发鼻咽癌外科优先的治疗新规范;(2)改进放疗新技术治疗广泛复发期鼻咽癌,通过超分割放疗降低致死性放疗毒性,联合免疫治疗增强肿瘤局部控制,提高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3)研发化疗、靶向、免疫药物协同新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期鼻咽癌,大幅延长不可局部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基于上述成果,团队率先总结提出复发鼻咽癌外科分期并建立多学科分层综合治疗新策略,推动各期复发鼻咽癌生存预后的大幅提升,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项目共发表SCI论文84篇,包括Lancet, Lancet Oncology等,总影响因子为1360,单篇最高202.7。改写国际国内鼻咽癌诊疗指南10余项。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共10项,编著专著2部。体系通过远程会诊、学术交流、规范巡讲等多层次推广,在国内外百余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局部晚期食管癌精准治疗策略创新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习勉、刘施亮、陈宝清、李巧巧、祝喻甲、赵磊、迟锋、张黎、刘孟忠、胡永红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第一完成人:习勉

项目介绍: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本项目针对“局部晚期食管癌精准治疗策略创新与临床应用”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科研攻关,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通过开展全球首个食管鳞癌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对比单纯同期放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诱导化疗在食管癌的临床价值和获益人群;构建了基于功能影像结合临床分期的预后模型,精准指导临床决策并降低治疗毒性;(2)基于国际多中心研究,建立了基于病理类型和TNM分期的个体化随访策略和适合中国人群的复发风险分层模型,首次提出风险适应性复发监测策略,指导临床实践并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3)发现了IDO1、Siglec-15等多个新型放射抵抗分子标记物,筛选出食管癌“难治人群”,为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分子基础。该项目在JThorac Oncol、NatCommun、JAMANetw Open等期刊发表论文7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制定多项食管癌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项目成果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惠及广大食管癌患者,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

类别:基础研究类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获奖人:高嵩

获奖人介绍:

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实验研究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晶体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生物学及线粒体生物学分会委员。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 Immunology,Immunity,Trends in Cell Bi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获授权国内外专利3项。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国自然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自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等,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自然创新群体项目。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高嵩带领研究团队聚焦于“提升免疫疗法在实体肿瘤中的疗效”这一重大临床需求,以促进T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的融合为切入点,从提升T细胞自身活力和改善肿瘤微环境两方面入手,解析了dynamin超家族蛋白MFN1/2介导线粒体融合的分子机理,揭示了线粒体融合等事件通过代谢调节促进肿瘤浸润T细胞活力和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机制,实现了重大的理论突破;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基于促T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新型免疫治疗辅助手段。

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

类别:基础研究类

实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斩获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获奖人:郑健

获奖人介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演进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创新性地发现了RNA修饰调控肿瘤细胞染色质重塑的作用机理;从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翻译后调控三个层面系统性解析了RNA结合蛋白在肿瘤演进过程中的功能作用;鉴定肿瘤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标,研究成果为实现肿瘤精准诊疗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至今以通讯(共同)作者在NatureGenetics (2022, 2023)、CellMetabolism (2024)、Gut(2023)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3篇,授权中国和美国专利5项并进行成果转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荣获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和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和奖励。(通讯员:文朝阳、陈鋆、赵现廷)

2024-10-17 16:41:20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氟轻松软膏可以治外阴白斑吗
氟轻松软膏一般可以治疗外阴白斑。外阴白斑是一种以外阴皮肤黏膜色素减退、变白,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氟轻松软膏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外阴白斑的发病机制虽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氟轻松软膏作用于外阴白斑部位时,能够抑制局部炎症细胞的聚集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外阴瘙痒症状。同时,氟轻松软膏还可以通过收缩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组织液渗出,改善外阴局部的充血、肿胀情况,促进皮肤黏膜的修复。另一方面,氟轻松软膏治疗外阴白斑有较好的疗效。在按照医嘱规范使用氟轻松软膏一段时间后,外阴瘙痒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一些患者的外阴皮肤颜色也有所改善,原本变白、萎缩的皮肤逐渐恢复弹性,色泽趋于正常。对于轻度外阴白斑患者,氟轻松软膏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部分患者甚至能够达到临床治愈。即使对于中、重度患者,氟轻松软膏也能作为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在控制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若打算使用氟轻松软膏治疗外阴白斑,建议先前往正规医院妇产科或皮肤科就诊,通过详细的妇科检查、病理活检等,明确外阴白斑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氟轻松软膏,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和疗程涂抹,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怀孕6个月肚子特别大正不正常
怀孕6个月肚子特别大,既可能是因个体差异引起的,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是某些异常因素导致的,如葡萄胎、胎儿先天性巨腹症、妇科疾病等。怀孕6个月时,胎儿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发育,子宫也随着胎儿的成长而不断增大,逐渐超出盆腔,向腹腔扩展。此时孕妇的腹部隆起会较为显著,不同孕妇之间因个体差异,肚子大小会有所不同。身材较为娇小、原本腹部脂肪较少的孕妇,怀孕后腹部变化可能会显得更加突出。同时,如果孕妇怀的是多胞胎,那么多个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子宫会比单胎妊娠时增大得更快、更大,孕妇的肚子自然也会比单胎孕妇更大,这在多胎妊娠中是正常的表现。另外,有些孕妇羊水相对较多,羊水过多会使子宫腔的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肚子看起来特别大。在正常范围内的羊水增多,只要胎儿发育正常,也属于正常情况。还有部分孕妇在孕期饮食摄入过多,体重增长较快,腹部脂肪堆积明显,也会使肚子看起来格外大。这种因孕期正常生理变化和饮食等生活因素导致的肚子特别大,通常不会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某些疾病也可能致使怀孕6个月的孕妇肚子特别大。比如葡萄胎,由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形似葡萄,这些水泡会占据子宫空间,导致子宫异常增大,孕妇肚子也会随之迅速变大,同时可能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此外,胎儿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腹症,可能会导致胎儿腹部脏器肿大或有腹水等情况,使得胎儿整体体积增大,反映在孕妇身上就是肚子特别大。另外,孕妇本身患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随着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肌瘤或囊肿可能会增大,也会占据一定的盆腔及腹腔空间,导致肚子看起来较大,并且可能会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如果是这些疾病因素导致的肚子特别大,往往会伴随其他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对于怀孕6个月肚子特别大的孕妇,建议务必按时进行产检,通过超声检查等手段,准确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羊水量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异常,如胎儿是否有多胎、葡萄胎、先天性疾病,孕妇自身是否有肌瘤、囊肿等。其次,合理控制孕期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长过快,保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物,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取。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醋酸氟轻松酊可以治疗湿疹吗
醋酸氟轻松酊应该是指复方醋酸氟轻松酊,此药一般不建议用于湿疹的治疗。此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过敏作用,但其主要成分及药理特性可能并非针对湿疹的合适选择,且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风险。复方醋酸氟轻松酊是一种含有醋酸氟轻松、水杨酸和冰片等成分的外用药物。醋酸氟轻松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能迅速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然而,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然能短期内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长期应用可发生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易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等,甚至可能加重湿疹病情。水杨酸作为复方醋酸氟轻松酊的另一成分,具有角质剥脱和抗真菌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角化过度型皮肤病和某些真菌性皮肤病。然而,湿疹患者的皮肤通常较为敏感,使用水杨酸可能加重皮肤刺激,导致病情加重。冰片则具有清凉止痒的作用,但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成分合用治疗湿疹的效果并不确切。鉴于复方醋酸氟轻松酊的成分及药理特性,以及湿疹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一般不建议使用该药物治疗湿疹。湿疹的治疗应遵循对因治疗、对症治疗、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在治疗湿疹时,应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避免盲目使用复方醋酸氟轻松酊等可能不适合的药物。同时,患者还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等刺激,以免加重病情。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帕金森和肠道的关系大吗
帕金森病是全球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最常见神经退化性疾病,约占65岁以上人口的1-2%,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长年以来,医学界积极投入相关研究,想找出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近年有学者发现,帕金森病与肠道健康有关,因为肠道拥有丰富的神经细胞与微生物(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肠-脑轴」的沟通路径,对大脑造成影响;研究指出,特定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对于脑部退化的改善可能有所关联。【帕金森病的致病原因解析】帕金森病主要与大脑中的黑质组织有关。黑质在大脑脚底与中脑被盖之间,拥有约二十万个多巴胺神经细胞,因为这些神经细胞含有黑色色素,在裸视下所在区域呈现灰黑色,故称黑质。黑质负责分泌多巴胺,控制身体的运动协调,若黑质中的退化神经细胞只有少数,不会导致任何症状,但若退化程度超过50%,便会产生轻微症状,例如肢体颤抖、僵直及动作缓慢等。帕金森病患者主要因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细胞凋亡所致,而凋亡原因目前被认为与一种称为α-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质有关。α-突触核蛋白是人体的原生物质,广泛存于身体各处的神经系统,但在帕金森病患者身上,这种蛋白质出于不明原因,会不正常折叠与堆积,在脑中形成称为路易体的黏性团块,对黑质中的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帕金森病与肠道健康的关联:肠-脑轴】肠道拥有的神经细胞数超过1亿个,数量仅次于大脑,可谓“第二大脑”,而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就是肠道菌群,可通过迷走神经,对大脑造成影响,这个沟通路径称为「肠-脑轴」,是近年相当热门的研究主题。研究回顾指出,肠道菌群不仅参与人体代谢与免疫系统的运作,在神经方面,对于大脑维持多巴胺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内在的酶活性有助于促进多巴胺合成及其代谢物的分解。近年研究更进一步发现帕金森病与肠道健康有关。一项研究指出,排便频率会影响帕金森病的罹患风险,相比于每天正常排便1次的男性,每天排便少于1次的男性,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增加2.7倍;另一项研究则显示,相对于一般人,帕金森病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种类不同,组成比例也有显著差异,显示出肠道菌群失衡与帕金森病有关。通过诸多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不仅会影响神经发育、动作调节,并导致神经系统疾病,还可能影响帕金森病的症状。【研究:精神益生菌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性】鉴于肠道菌群对帕金森病的影响,医学界开始探讨精神益生菌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联性。精神益生菌是指经筛选、具有特殊功效、能通过肠-脑轴作用的益生菌菌株;其中,PS128即是一种由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出来的特殊菌株,由一个研究团队研发。目前该研究团队使用PS128益生菌针对帕金森病进行4项相关研究,在3项动物实验中,他们发现患有帕金森病的小鼠,在给予PS128益生菌后,体内多巴胺水平提高,神经细胞损伤也减少了,并改善运动缺陷的问题;而在人体实验中,他们则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在服用PS128益生菌后,运动不协调的相关症状减少了,且能辅助帕金森药物药效的发挥。上述实验结果显示,PS128益生菌可能通过肠-脑轴的连结,改善与帕金森病有关的症状与病理变化。虽然益生菌对帕金森病的疗效仍待更多研究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肠道健康与大脑有紧密关联,而且可能影响诸如帕金森病等大脑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在咨询医生及专家意见后,可配合使用益生菌、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帮助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与身体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