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目前,我国乙肝的诊断率不到20%,治疗率甚至只有11%,为了实现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扩大筛查、扩大治疗”被认为是有效防治肝炎迈向肝硬化、肝癌的第一步。“以前有相当多的的慢乙肝患者因为不符合启动抗乙肝病毒治疗标准而未能接受治疗,后来我们在这部分‘看似稳定’的人群中进行肝穿刺发现,30%-40%其实肝脏已经出现了纤维化,应该尽早进行药物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莫志硕说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孙峰博士表示,为了让更多的慢乙患者从治疗中获益,建议不论是否为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都需每半年至1年定期到感染科进行检查,让专业的医生诊断是否应积极进行抗病毒干预。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乙肝治疗的观念在发生改变,随着“乙肝临床治愈”观念的提出,我国在控制乙肝上开展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在第13个“世界肝炎日”之际,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2023年管理工作会议于7月29日在广州举办。与会嘉宾就乙肝临床治愈、肝硬化肝癌防控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上还公布了珠峰项目、绿洲项目的最新数据。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大会合影

超八成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提起肝炎,很多人不由自主的会想到肝硬化、肝癌,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那么,肝炎真的会导致肝硬化、肝癌吗?

“中国肝癌年新增达41万,新发病例数占全球45.3%。而我国83.77%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细胞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5-37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在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工程(珠峰)项目2023年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感染乙肝病毒后,如果不尽快进行干预,就会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死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很高,早诊早治,对于防治乙肝至关重要,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符合条件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

积极抗病毒治疗,追求临床治愈

2023年2月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强调,30岁以上,只要乙肝病毒阳性,都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减少肝硬化、肝癌发生。《指南》还强调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乙肝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最大限度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高志良教授介绍说,珠峰项目数据显示,未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和达到功能性治愈5年肝癌发生率有很大差别。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14.9%和53.1%;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为10.7%和31.9%;而达到临床治愈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仅为0.6-1.88%。

优势人群联合干扰素可获临床治愈

乙肝临床治愈是指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持续检测不到、乙肝e抗原阴转、伴或不伴抗乙肝表面抗体出现,肝功能保持正常,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肝脏组织学有其他病变。

高志良教授表示,对口服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符合条件的优势人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可使部分患者获得临床治愈。多项研究显示,干扰素治疗前乙肝表面抗原小于1500 IU/ml,且e抗原阴性的优势患者接受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更有可能实现临床治愈。

“截止2023年6月底,项目已经入组慢乙肝患者31037例,实现临床治愈5681例(部分患者未完成治疗疗程),治疗随访数据完整的17429例患者中,HBsAg清除率达到30%。”高志良教授介绍说,治愈患者中近90%在48周内实现临床治愈,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率从3%-7%,显著提高至33.2%,成为全球最高水平。不同乙肝病毒感染人群的临床治愈,也逐步有了一定临床证据。例如,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3-17岁的乙肝患儿临床治愈率达50%以上,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有望实现47%的临床治愈率。

作为珠峰项目参与人之一,莫志硕表示,“珠峰项目的开展不仅让乙肝患者达到转阴的目的,也降低了未来发生肝癌肝硬化疾病的发生几率,对于患者整个家庭都是受益的,此外,随着项目的开展,不单单是在乙肝患者群体中进行了疾病科普,也培训了上千名感染科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的提升。”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为珠峰项目先进单位及个人颁奖

干扰素治疗方案显著降低肝癌风险

目前,我国乙肝的新发人数较之前显著降低,但目前乙肝引起肝硬化、肝癌及各种慢性肝病的负担仍较重。数据显示,中国各年龄层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20%,如何降低肝癌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仍是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

2020年,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开展的国内第一个降低慢性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简称绿洲项目)正式启动。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线上参会

张文宏教授介绍说,绿洲项目是亚洲最大的前瞻性慢性乙肝真实世界队列之一,目前已完成全部患者的入组;最早入组的一批患者已随访至96周;295家绿洲项目医院、基地医院40家、分中心医院255家,累计入组患者32071例,其中干扰素组22492例,核苷(酸)组9579例。项目阶段性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与既往研究及临床经验一致,干扰素方案治疗在优势人群中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非优势人群或许可通过延长干扰素治疗获益;干扰素治疗方案在较短观察期内,已显著降低肝癌风险。

作为绿洲项目参与人之一,孙峰表示,以前认为只有优势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后(18-60周岁的乙肝患者,正在使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一年以上、HBsAg阳性,且定量≤1500IU/mL、HBeAg阴性以及血清HBV DNA定量<100IU/mL)才能够达到临床治愈。绿洲项目发现即便是非优势人群通过积极的肝病毒治疗也有望转为优势人群,甚至能够达到临床治愈。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为绿洲项目先进单位及个人颁奖

“中国智慧”带来乙肝治愈新希望

在会上,杨希忠副理事长指出,我国乙肝患者存量较大,患者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近年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并推进了“珠峰”“绿洲”等项目,旨在快速推动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造福更多慢性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降低乙肝危害,项目推进顺利,帮助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厦门特宝生物作为捐赠方,积极参与到乙肝临床治愈的重要项目中,为中国乙肝防治做出较大贡献。

乙肝治疗标准“扩大化” 阻断走向肝癌的“通路”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希忠教授

2023-07-31 14:54:13浏览9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多少次为正常
产妇产后呼吸频率一般每分钟14-16次,呈深而慢状态,源于腹压等改变致呼吸方式转变。心跳频率在60-100次/分,与正常人静息时相同。初期部分产妇因多种原因会有呼吸和心跳加快,数周内恢复。但生理、病理因素都会干扰,异常时需及时就医检查。产后呼吸频率通常会变得深而慢,每分钟约为14-16次,这是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呼吸方式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转变为胸腹式呼吸所致。这种变化有助于产妇排出产后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同时增加肺活量。而心跳频率方面,产妇产后心率正常值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与成年人在安静清醒状态下的心率相同。产后初期,由于胎盘循环停止、子宫收缩以及血容量增加等原因,部分产妇可能会出现心跳及呼吸加快的情况,但通常会在数周内逐渐恢复正常。但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频率。生理性因素如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产后疲劳、情绪波动以及哺乳等,都可能导致产妇呼吸和心跳频率的暂时变化。而病理性因素则包括贫血、低血糖、肺栓塞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心脏的供氧能力、血液循环以及呼吸功能,从而导致产妇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症状。针对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频率的变化,建议产妇及其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身体状况。若出现持续性的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或伴随其他症状,如胸闷、气短、乏力等,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理性因素。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呼吸微弱可以心肺复苏吗
呼吸微弱不可以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呼吸微弱的患者,建议立即呼叫急救人员,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首先,心肺复苏的适用条件是患者出现心脏骤停且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心脏骤停时,心脏失去有效泵血功能,全身血液循环停止,重要器官如大脑、心脏等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此时需要通过心肺复苏来人工维持血液循环和呼吸,以挽救生命。而对于呼吸微弱的患者,其心脏仍在跳动,血液循环仍在维持,只是呼吸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与心脏骤停的情况有本质区别。其次,呼吸微弱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毒等。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命体征虽然不稳定,但仍有自主呼吸和心跳,说明身体的重要器官仍有一定的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支持。此时如果进行心肺复苏,不仅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肋骨骨折、内脏损伤等,还可能干扰患者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影响病情的判断和后续的正确治疗。建议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意识等情况,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不要自行进行心肺复苏,以免因不当操作对患者造成伤害。
李军政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鼻塞严重无法呼吸怎么回事
32岁的李女士,近两周突然出现严重鼻塞症状。起初以为是天气转凉感冒了,可症状持续加重,白天工作频繁受干扰,晚上睡觉辗转难眠,只能张嘴呼吸,严重影响生活。无奈之下,她去医院就诊。经过鼻窦 CT 扫描、鼻内镜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最终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引发的严重鼻塞。医生为她制定了包含药物治疗与鼻腔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一个月积极治疗,李女士鼻塞症状显著减轻,呼吸恢复通畅,生活重回正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研究数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群一年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鼻塞,其中约 10% 的人严重到影响正常呼吸。鼻塞看似常见,背后却可能有多种复杂病因,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深入了解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的原因及应对办法,对大众很重要。​【引发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的常见原因】​1、感染因素​:①病毒性感染:普通感冒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感染鼻腔,侵袭鼻黏膜细胞引发免疫反应,致使鼻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鼻腔通道变窄,进而引发鼻塞,常伴有流涕、打喷嚏、咽痛等症状,流感季较为常见。②细菌性感染:以鼻窦炎为例,多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所致。炎症致鼻窦黏膜肿胀、窦口堵塞,分泌物积聚引发严重鼻塞,还伴有头痛、脓涕等症状。急性若未有效治疗,易迁延成慢性,长期鼻塞,像感冒未愈就可能诱发。2、过敏因素​:常见的是过敏性鼻炎,其在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误将其当作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刺激鼻黏膜,使其充血、水肿、黏液分泌亢进,进而引发鼻塞,且症状反复。该病遇过敏原便可持续或加重,还伴有鼻痒、喷嚏、清涕,花粉季过敏患者常常深受其害。​3、鼻腔结构异常​:①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由软骨和骨质构成,分隔左右鼻腔。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等,鼻中隔会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导致鼻腔左右空间不对称,狭窄侧通气受阻便会引发鼻塞。患者还可能鼻出血、头痛,鼻塞程度与偏曲程度相关,鼻部撞击者易出现此情况。​②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与慢性炎症刺激、过敏反应等有关。息肉逐渐增大,占据鼻腔空间,堵塞鼻腔通道,可导致持续性鼻塞。多呈进行性加重,还伴有嗅觉减退、鼻音重、打鼾等症状。​4、其他因素​:①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在儿童鼻咽部较发达,受炎症反复刺激会增生肥大,堵塞后鼻孔致鼻塞,常见于儿童,可引发多种不良症状。②药物副作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会影响鼻腔血管舒缩,致鼻黏膜充血引发鼻塞,停药后症状可能缓解,恢复时长各有不同。​【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的治疗方法】​一、一般治疗​1、鼻腔盐水冲洗:适合各年龄段。可买正规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或冲洗器。喷雾喷头对准鼻孔轻按,让盐水均匀分布;冲洗器按说明书,将生理盐水缓慢注入一侧鼻腔,从另一侧流出。其能清除鼻腔分泌物、过敏原、病菌等,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鼻塞。操作简便,多数人使用后即刻感觉鼻腔通气改善,效果维持数小时。​2、湿热敷:用温热湿毛巾敷鼻翼两侧。通过热传导,促进鼻部血液循环,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适用于各类人群,注意毛巾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二、药物治疗​1、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等,用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引起的鼻塞。常见为喷雾剂,直接喷于鼻腔,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适用于成人及较大儿童,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禁用。2、抗组胺药: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塞。常见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注意对这类药物过敏者禁用。3、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短期缓解严重鼻塞。滴鼻时头部尽量后仰,将药物滴入鼻腔。一般用于成人,儿童慎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对药物过敏者、高血压患者等禁用。三、手术治疗​针对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因鼻腔结构异常或病变致严重鼻塞,保守治疗不佳可考虑手术,如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摘除术、腺样体切除术等。手术能解决堵塞,但有风险,需医生评估,术后恢复一般需数周。【日常建议】​鼻塞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日常中做好预防,能极大降低鼻塞的发生几率。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从生活起居到就医诊疗等多方面行之有效的鼻塞日常预防方法。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等。​2、注意室内环境清洁:每月至少清洗一次床上用品和窗帘,尘螨多的季节可两周一次。空气净化器滤网也要定期更换。​3、预防感染:感冒流行季,非必要不前往商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地。外出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4 小时左右更换。​4、合理用药:服用可能致鼻塞的药物(如部分降压药)前咨询医生,可考虑调整用药方案或采用替代药物。​5、及时就医:若鼻塞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严重影响生活,应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遵医嘱检查治疗。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很关键。同时,做好预防工作,能有效减少鼻塞发生,让我们拥有顺畅呼吸,享受健康生活。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何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呼吸支持、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等。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舒适的体位,以减轻呼吸负担。同时,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1、呼吸支持:这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措施,常采用机械通气,包括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无创通气通过面罩或鼻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适用于病情较轻、意识清楚的患者。有创通气则需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呼吸机与患者连接,能更有效地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适用于病情较重、无创通气效果不佳的患者。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布地奈德等,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青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可能存在的感染,因为感染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3、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证营养支持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因内环境紊乱加重病情。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机体的恢复。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建议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