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脑血管”堵了”和脑血管”破了”,都属于脑卒中,俗称“中风”。根据流行病学显示,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一生当中会患卒中,而中国更高,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一生当中会患卒中。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在第18个世界卒中日到来之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何旭英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加剧血管负担甚至造成危害,如果多加注意、认真预防,90%的中风都可以避免。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世界卒中日义诊活动现场

案例1:照护住院的妻子,没想到丈夫突发脑梗死

10月3日,唐叔陪着自己的妻子在省二医住院治疗腰椎疾患,如往常一样吃完晚饭就躺在床上看电视,突然感觉自己右边手脚不能动弹,口角歪斜,说不出话来,很快唐叔就出现神志不清。脊柱骨科的医生发现后立即启动院内卒中绿道,呼叫神经内科住院总,完善检查后发现唐叔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头颅CT灌注检查,提示左侧大脑半球血流减慢(医生供图)

在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后,神经医学中心何旭英主任介入团队立即对唐叔予以静脉溶栓、导管室机械取栓等系列抢救治疗。幸运的是,因为发现及时、抢救到位,唐叔被堵塞的脑血管迅速得以开通,脑组织的血流得以恢复。术后返回病房,唐叔意识转清,右手右脚能抬起来了,也可以说话了。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时间就是大脑,把握卒中治疗的“黄金时间窗”

当天半夜唐叔的儿子从梅州赶过来,看到父亲转危为安,心里的石头落下了地,“如果不是医护人员抢救及时,我的父亲不仅仅是瘫痪,甚至生命可能都保不住了”唐叔的儿子激动地感谢道。

为什么平时看起来健健康康的唐叔会中风呢?追溯唐叔既往病史,唐叔一脸懊悔说,他体检的时候发现有房颤的情况,医生让他规律服药预防中风,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就没当回事,也从来没想过卒中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实在太大意了。

案例2:大叔吵架后头晕头痛,一查竟然是脑出血

10月10日下午,今年56岁的周叔与家人拌嘴时情绪激动,突感头晕、头痛,恶心,立即前来省二医急诊就诊,急诊测血压收缩压已高达200mmHg,头颅CTA发现右侧颈动脉末端动脉瘤

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危急,何旭英立即带领团队予以控制血压、防治血管痉挛对症治疗。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脑血管造影,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动脉瘤完美填塞(医生供图)

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出血将引起半数病人死亡或重度残废,第二次破裂出血会使死亡和重度残废率翻番加倍,若第三次破裂出血几乎没有健康生存或成活者。因此为避免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省二医神经医学中心何旭英主任带领的介入团队争分夺秒,当晚立即为周叔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消灭了这个隐形的“夺命炸弹”,将他从死亡关拉了回来。从北京匆匆飞回广州的妻子一路忐忑不安,看到丈夫已经在省二医成功做完手术,完好无损的站在她面前,激动地忍不住泪流满面。

周叔为什么会爆血管呢?仔细询问病史,原来早在七年前周叔就被诊断有高血压,虽有服用降压药,但他并没有每天规律服药和规律监测自己的血压,血流反复冲刷血管壁,结果血管上鼓起了一个包,形成脑动脉瘤。

“高血压是中风的高危因素,但临床上发现不少高血压患者恐惧长期吃降压药,认为会产生药物依赖,但实际上,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反而会对血管造成更大负担,卒中的风险更大。”何旭英表示,公众应加强对中风的认知,重视长期平稳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建议从35岁开始每年监测血压。如果已是高血压,则要保持每天测血压,并听从医生指导科学用药。

医生提醒:90%的中风可以避免,谨记“四早”原则

案例1的唐叔是脑血管塞住了,而案例2的周叔是脑血管破了,两例都属于脑卒中。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不仅严重影响患者个人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何旭英主任讲解卒中的防治知识

“其实多达90%的中风是可以避免的。”何旭英主任告诉记者:卒中关键在于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大量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都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预防中风发生和复发,医生建议这样做:

1. 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自我筛查,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生活习惯,和其他可能导致卒中的疾病等。

2. 控制好血压。35岁以上应每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月至少测量1次,同时还需进行药物治疗。

3. 控制好血糖。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

4. 控制好血脂。血脂升高一般没有症状和异常体征,必须通过血脂检查才能及时发现,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就要测定1 次血脂。

5. 戒烟。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所有人都应该主动拒绝吸烟,并避免二手烟危害。

大叔与家人吵了一架诱发中风,医生:不规律使用降压药是主因!

许多街坊一早前来参加义诊,咨询如何卒中的预防和早期识别。

6.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减少卒中风险。

7. 健康饮食。每天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 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

8. 科学运动。健康成年人每周参加3—4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中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

9. 积极治疗有关疾病,如: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外周动脉疾病等。以上疾病人群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应定期体检复查,接受专科医生治疗,遵医嘱药物治疗。

(通讯员:周颖怡、王舒慧、许晓洁 图片:39健康摄)

2023-10-28 20:55:32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降压药、头孢、酒一起服用可以吗
头孢一般指头孢类抗生素,服用降压药、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发生反应,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服用降压药和头孢类抗生素后不可以饮酒,也不可以吃含有酒精的药物。常见降压药的有硝苯地平缓释片(Ⅱ)、呋塞米片等。此类药物能够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的情况,并且需要使用上述药物来控制血压,则应避免与头孢及酒一同服用。因为其中含有的成分通常会对身体造成刺激,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比如腹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头孢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克洛颗粒、头孢氨苄胶囊等。若患者因细菌感染而出现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时,则可遵医嘱选择合适的头孢制剂进行抗感染治疗。但要注意的是,头孢类抗生素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可以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导致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堆积在体内,产生双硫仑样反应,患者会出现面色潮红、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患者饮酒后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可以通过洗胃、催吐等方式进行治疗。患者还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纳洛酮、盐酸纳美芬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避免饮用酒精、浓茶、咖啡等,以免影响药物效果。
王俊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低压长期90mmHg多吃什么降压药
低压一般指的是舒张压。正常的舒张压数值要小于9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属于高血压范围。舒张压长期90mmHg,如果伴有身体不适,可以吃硝苯地平缓释片,也可以吃氢氯噻嗪片、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等药物,但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先到医院咨询医生,不能私自盲目用药。 1、硝苯地平缓释片 属于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硝苯地平,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高血压以及心绞痛。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心跳加快等。 2、氢氯噻嗪片 属于利尿剂类的药物,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氢氯噻嗪。用于水肿性疾病排泄体内过多的水分从而达到消除水肿的作用,比如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水肿等。也能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3、马来酸依那普利片 属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里面的主要成分是马来酸依那普利。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眩晕、头痛、身体疲乏等。 除以上几种药物以外,也可以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所有药物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如果出现舒张压长期90mmHg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积极就医治疗,平时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