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心梗救治日:正确救治心梗,预防与降压并重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高血压并发心梗的患者临床表现重,并发症多,预后更差。11月20日为“中国心梗救治日”,为提高公众对心梗救治的认知,普及对高血压与心梗密切关系的了解,从而科学管理血压、预防心梗、及时识别救治心梗。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毅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信群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政副主任李春坚教授,为大家科普血压达标与器官保护的重要性、心血管事件急救和管理等知识,并提醒公众正确救治心梗,预防与降压并重。

警惕心梗症状,牢记1120,及时救治

将“心梗救治日”定在11月20日,就是希望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120分钟。季节交替时节是急性心梗的高发季节。进入冬季气温骤降,警惕心梗来袭,胡信群教授特别提示:“心血管病患者对天气变化敏感性很高,突然的寒冷刺激,很容易发病。心梗的典型症状有三个。第一,异常胸痛,‘稳定性心绞痛’好发于活动后,可出现左胸及心前区的胸痛症状,休息或服药后症状可较之前减轻。第二,除了胸痛之外,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则是明显的心肌梗死的表现。心肌梗死的患者可有为劳累、乏力、大石压胸感、胸部紧缩感、呼吸困难、气喘等表现,均需要重视且及时就诊,心律失常常见于75%~95%的患者,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第三,腹痛、放射痛、出汗、烦躁不安、低血压,休克等伴随症状,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胸痛的症状,还可以伴随有腹痛、后背、左肩及下颚的放射痛,以及大汗淋漓和濒死感。”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全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3.30亿,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心肌梗死更是“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肌梗死发生,但仅有3.5万例获得及时、规范的救治。李春坚教授特别提醒:“正确救治心梗患者,把握以下三个选择:第一,及时让患者原地平躺,随意搬动患者会加重心脏缺血,危及患者生命。第二,硝酸甘油对心梗的作用是有限的,应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帮助。第三,如患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立即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即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后做 2 次人工呼吸。”

预防在先、科学用药,左手降压、右手保护

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肥胖,缺乏锻炼,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高血压控制不好,会引发心梗、心衰等更严重的症状,那么高血压是怎么一步步造成心血管事件甚至导致心衰的,李春坚教授介绍:“高血压患者心脏收缩时,通过主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周围的血管,承受的压力比正常血压时来得大,容易形成左心室肥厚;此外,高血压长期容易在血管中形成斑块。在激烈运动、情绪波动等诱因的刺激下,易损斑块就会出现破裂,斑块破裂激发血管的自我修复功能,这时会有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酶向斑块破裂的地方聚集,如果血栓堵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梗;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均是心衰的高危人群,这些疾病在后期均可引起心衰。”

如果高血压长期管理不好,会带来更多并发症,李春坚教授补充道:“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加剧,会对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造成损害,对相应的器官也会损伤,例如,心、脑、肾。有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肾疾病比例高达50%,其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达22.4%,合并肾功能不全高达18.4%,高血压患者伴发卒中10%。”

由于高血压在心血管事件链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血压的管理十分重要。心血管事件链是指从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开始,到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进而发展到心力衰竭直至死亡这一连续的心血管事件过程。胡信群教授介绍:“在面对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采取一些规范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有效的遏制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就是要简化治疗方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给患者使用降压效果好的药物,把血压快速降下来;第二个就是提高药品的可及性,让基层能够普及更多创新药物品种;再有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器官保护。”

科学管理高血压,要做到左手降压、右手保护,全程管理。治疗用药方面更要科学合理选择,胡信群教授提示:“药物选择方面,目前传统的5大类降压药一般都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但我们需要新型的降压药物,既可以降压,也能够预防心血管疾病或事件的发生。依据目前的临床证据,以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代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已经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新药物类型,而且未来会是更重要的一类降压药。ARNI类药物具有强效降压、持续控压、保护器官的作用。具体来说,ARNI对血压控制的效果非常好,不仅强效降压,且作用持续时间长,血压控制达标率高,此外,对于心脏、肾脏、血管都有保护作用。”

重视二级预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规范随访

虽然胸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非常易于辨别的症状,也有很多病人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因为自己反复出现短暂胸痛,反复就诊,杯弓蛇影,这种心理已经给患者及家人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张毅教授提醒大家:“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绞痛,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梗。心绞痛有其自身的特点,多位于胸骨后,典型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紧缩感。多数患者表现为难以描述的疼痛,而明确表现为针刺样疼痛,或心前区固定点的疼痛,多不是心绞痛。胸痛有很多原因,不是有了胸痛就得了心梗。胸痛的鉴别也比较复杂,需要充足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而作为患者,重要的是相信医生,不麻痹大意也不过分恐慌。”

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复发屡见不鲜,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就是指让已经出现过心梗的病人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心梗的危险。张毅教授建议:“心梗造成的坏死心肌组织,需要6~8周以上,才能逐渐形成纤维瘢痕,组织才能相对稳定。幸存的心肌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所以心梗的患者,心脏最怕累。要养护心脏,在饮食、活动、生活起居上都要特别注意。”

张毅教授也提醒广大朋友们:“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心梗。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少饮酒,适量运动,保持好心情;注意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食多餐;定期身体检查,如有胸闷不适、心悸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身体无异常者也应每年定期到医院参加体检;避免诱发因素,避免过劳、情绪波动、饱餐、用力排便等诱发因素等。”

2021-11-22 16:35:46浏览2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