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打羽毛球的姚女士,每次打完球便出现肩痛的症状,关节活动也不如以前顺畅,她的朋友告诉她,这是“肩周炎”的症状。
听了朋友的话后,为了根治自己的“肩周炎”,姚女士一边吃西药、中药,一边做理疗、推拿、针灸等,她还加入了老年健身大军,爬墙、吊环、拉伸等活动试了个遍。
就这样“自疗”了两个月,病情非但不见好转,还愈发严重了,穿衣洗澡都感觉疼痛难忍。姚女士,这才不得不上医院就诊。
姚女士来到广州市红会医院就诊,骨科—关节病区的副主任王文教授仔细检查诊断患者不是肩周炎,核磁检查结果证实是“肩袖撕裂”。

患者普遍把肩痛等同于肩周炎
有调查统计显示,肩痛已成为继头痛、腰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疼痛症。也就是说,肩痛这一问题已经不容易小觑。特别是目前许多患者甚至是医生都普遍将肩痛等同于肩周炎。不得不说,这大错特错!肩痛根本就无法等同于肩周炎!
所谓肩周炎,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冻结肩”,指病患关节主动、被动的活动均受限,但肩周炎群体只占肩痛患者人群的15%,多发于40-70岁中老年人,女性群体较男性发病率高。随着人们对肩部疾病的认识程度日益加深,这种“一概而论”的诊断是非常不准确的,国内外最新版本的教科书也已经取消了“肩周炎”这一疾病名称。
相反,在肩痛人群中,肩袖损伤或撕裂是最常见的。这一疾病通常是指患者勾状的肩峰和肩袖撞击导致疼痛,一般也常见于退变损伤和过劳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碰到肩痛三大症状:肩痛、僵硬、肩部上举无力,基本上可以确定是肩袖损伤作祟。
是不是肩袖损伤,医生教你自测
肩袖又叫旋转肌,由附着在肱骨大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附着在肩胛下肌的腱性组织所构成,包裹于肱骨头附近。因形状酷似袖口,故得名。肩袖在肩关节运动中起着支撑、稳定、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正常支点的作用。
王文教授说,有一种叫做“疼痛弧试验”的方法,在家可以简单自测是否肩袖损伤。
自测方法:常者肩关节外展上举时无任何疼痛。若外展60o~120o的弧度内出现疼痛,超过120o则疼痛消失,然后上臂从上举位沿原路放下时,又在120o~60o之间出现疼痛则为阳性体征,即出现“弧痛”,提示有肩袖损伤,尤其是冈上肌的损伤。(温馨提示:如果有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哦)
保守治疗6周无效,应考虑手术
肩袖损伤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1、非手术综合治疗
适用于病程小于一年,疼痛但无力弱的患者。非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方法包括: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应用,镇痛、止血、脱水、活血化淤等药物治疗,钙化沉淀物抽吸,同时配合局部痛点封闭、理疗,并于患肩外展、前屈、外旋位予石膏或外展架固定3~4 周,随后进行各种有利恢复肌肉力量的练习及综合康复方法,多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一旦确诊肩袖损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肩袖损伤的程度加重(部分损伤变为全层损伤),损伤的尺寸大小会增加,且肌腱发生退变(脂肪变性)、肌腱质量下降(脂肪浸润)影响术后肩袖愈合。
2、手术治疗
若非手术综合治疗4~6 周,仍不能基本恢复肩关节的外展活动,或50岁以下急性损伤病例伴肩关节外旋、外展、主动上举受限,影像学证实肩袖破裂者,尽早考虑手术治疗。该疗法适用于完全性肩袖撕裂和非手术治疗不满意的肩袖部分撕裂者。
明确了病因,市红会医院骨科的王文教授、王敏主治医师及医护团队严密分析后,决定采用“肩关节镜检+肩袖修补手术”为姚女士治疗。
肩关节镜是如筷子般大小的纤维光学设备,直径4毫米。手术时通过5毫米的皮肤切口进入肩关节,运用肩关节镜成像系统和手术操作套管,把肩关节内的组织结构清晰地投射到高清显示器上,再使用特殊材料,将撕裂的肌腱缝合固定,手术仅用一个半小时便顺利完成。
术后第二天,姚女士即可起床活动,疼痛感明显缓解,再也没有出现夜间疼痛的症状了。
(通讯员 孙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