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夏秋交替,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时节!医生支6招进行预防

  很多人都知道心血管疾病在冬季容易发病,民间也常常有关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全过冬”等话题的讨论。

  然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样新教授提醒,因为生活、饮食等习惯的不断改变,夏秋交替的时节也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立秋以来,医院心血管疾病门诊、急诊、住院的患者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多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也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困扰。因此,处暑时节的心血管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夏秋交替,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时节!医生支6招进行预防


  三大原因导致心血管病高发

  为什么心血管问题容易在这个时节“找上门来”呢?这和夏秋季节人们户外运动少、补水不及时;睡眠时间短、血糖控制难以及昼夜温差大有很大关系。

  1、户外运动少,补水不及时。

  夏秋交替时节,夏天炎热未褪,不少人不愿意户外活动,加上夏天容易出汗,水分补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2、睡眠时间短,血糖控制难。

  夏季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短,不少朋友喜欢熬夜,甚至常常外出宵夜,容易出现热量摄入过多,是的血脂、血糖控制困难。作息不贵打乱了机体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调节规律,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机会。

  3、昼夜温差大。

  入秋后,气候变化较快,日夜温差较大,感冒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提高,这类感染性疾病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或加重。

  季节变换如何预防心血管病?

  那么,如何有效地降低季节转换对心血管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呢?陈样新教授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成为大家处暑季节护卫心血管健康的有效途径:

  1.留意气候变化,预防各种感染。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而夏秋季节的多变气候又是感染性疾病多发的“天然温床”。心脑血管疾患者本身抗病能力较差,心脏承受负担的能力也较弱,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

  2.适当户外运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必要的电解质。

  运动不足或大量排汗后忽视了补水,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引发血栓。虽然炎热的天气还未完全过去,但长期缺乏户外锻炼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3.保持情绪平稳,出现症状要及早医治。

  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可过分激动,一旦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憋气等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4.饮食上不要有太大的变化。

夏秋交替,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时节!医生支6招进行预防

  不少朋友到了秋天会在饮食上“进补”,饮食上的结构变化实际上不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季节过度。每餐的膳食中,应保证荤素搭配,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纤维素等各项涉入都不可忽视。

  5.应该避免熬夜。

  这既包括尽量不要太晚睡觉,也包括尽量不要在晚上吃宵夜。另外,心血管疾病容易在夜间和晨起多发,这和夜间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高,容易形成血栓有关,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注意补水。

  6.充分了解发病前兆,把握就医最佳时机。

  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包括一些既往尚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的朋友,需要关注和了解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先兆。

夏秋交替,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时节!医生支6招进行预防

   比如:心梗发作前常常会有胸闷、胸痛、活动耐力下降等前驱症状,尤其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稀发到频发、从短时到持续、从活动后发作到静息下也发作等情况的时候,要提高警惕,最好提前就医。

  陈样新教授还提醒各位心血管疾病患者朋友,心血管疾病基本都是需要长期防控的慢性疾病。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无论气候如何变化,都需要注意坚持合适的药物治疗,即使需要调整,也需要咨询专业的心血管病专家的意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调整,而不能自作主张,药物治疗是不能被替代的重要防治方式。(通讯员:黄睿、张阳)

2020-08-21 14:52:33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施慧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慢性胃炎口水多怎么回事
慢性胃炎口水多,多考虑是饮食不当造成的,也不排除与腹部受凉、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不良等原因有关,可以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1、饮食不当如果个人长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过多酸性的食物,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出现胃酸分泌过多,伴随口水增多的现象。可以适当调整个人饮食习惯,注意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过多刺激的食物。也可以适量食用碱性的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能够有效中和胃酸。2、腹部受凉平时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受到寒凉刺激以后,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痉挛,从而引发胃酸分泌过多,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可以根据天气变化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到寒凉刺激。也可以多喝一些温热的水,能够有效改善症状。3、消化不良如果患者一次性吃过多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不能及时消化和吸收,进而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口水增多、腹胀、腹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等药物来改善。此外,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4、胃酸分泌过多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过多的现象,从而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出现口水增多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等。此外,还可以遵医嘱服用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能够有效改善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5、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患者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从而出现胃痛、口水增多、食欲不振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莫西林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要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以免导致病情加重。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在饮食上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也可以吃水果和蔬菜,切勿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吃什么中成药
对于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合适的中成药能起到辅助治疗、缓解症状的作用,常用的有胃苏颗粒、摩罗丹、康复新液、虚寒胃痛颗粒等,建议遵医嘱选择合适的用药。一、慢性胃炎: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的功效。其成分中的紫苏梗、香附等能疏肝理气,陈皮、枳壳可调理中焦气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因气机不畅导致的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有效改善胃部的胀满不适,调节胃肠功能紊乱。摩罗丹:其是由百合、茯苓、玄参等多味中药组成,能滋养胃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络定痛。针对慢性胃炎病程较长,胃黏膜出现的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摩罗丹可通过其综合药效,修复胃黏膜,减轻炎症,缓解胃部隐痛、烧心、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促进胃部功能恢复。二、十二指肠溃疡:康复新液:这是一种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制成的中成药,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对于十二指肠溃疡,其能在受损的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对溃疡面的进一步侵蚀,同时促进黏膜细胞的再生,加速溃疡愈合,减轻溃疡引发的疼痛,尤其是空腹疼痛,提高溃疡的治愈率。虚寒胃痛颗粒:适用于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空腹时疼痛加剧,喜温喜按,进食后缓解,同时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全身症状。虚寒胃痛颗粒中的党参、黄芪、白芍等药物能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从根本上调理脾胃虚寒的体质,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若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除遵医嘱服用中成药外,日常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浓茶、咖啡等,以免刺激胃黏膜。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部病变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马明哲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适合慢性胃炎病人的饮食有哪些
如果患有慢性胃炎,在食物选择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小米粥、山药、菠菜、酸奶、木瓜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若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1.小米粥:慢性胃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而小米粥属于比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且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因此适当吃一些小米粥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也不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2.山药:该类食物也具有养胃的功效,其中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适量进食后可起到辅助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增进患者的食欲。3.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胡萝卜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慢性胃炎的患者适当食用后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4.酸奶: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进入肠道后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的情况,并且也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5.木瓜:木瓜中含有木瓜酵素,这种酵素有助于分解蛋白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从而帮助慢性胃炎患者更好地消化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就医患者要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也要尽量避免大量进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如冰激凌、酸辣粉等,以免加重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