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阿司匹林是止痛、防血栓好药,但医生提醒:警惕它的副作用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阿司匹林,被无数中老年人视为“神药”。脱胎于“解热镇痛抗炎”的它,不仅担当起预防心血管病的“大任”,还能跨界预防人类最棘手的癌症。

近日,阿司匹林防癌再添新证据!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John Burn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肠癌高危人群(携带遗传性突变)连续服用阿司匹林2年以上,可以大幅降低患肠癌的风险。研究数据显示,这个方法能预防50%的肠癌,且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之久。这项重磅研究成果,已经被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收录。

再添新证!研究:“神药“阿司匹林可预防肠癌,持续效果达20年

论文首页/网络截图

消息一出,有肠癌家族遗传史的老王迫不及待跑去医院咨询医生:阿司匹林是不是能防肠癌?我能用吗?

今天小九邀请到权威专家详解阿司匹林的作用,以及使用禁忌。

阿司匹林主要有三大作用

阿司匹林的应用已有上百年,它与青霉素、地西泮(俗称安定)并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

再添新证!研究:“神药“阿司匹林可预防肠癌,持续效果达20年

1、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

这是阿司匹林最初被发现的一大药用价值,其在百度百科上的第一个标签就是“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证明,它可以缓解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用于退热、治疗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南方医院临床药师曲晶称,由于这些适应症需要服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病人来说,副作用较大,目前已经很少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了,这类疾病已经有更好的药物可供选择。

2、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1971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随后,越来越多的询证医学证据证明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阿司匹林终于华丽转身,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

研究表明,做过心脏支架或搭桥、患过心梗与脑梗塞这些患者,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预防二次发病。

  目前,阿司匹林被推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卒中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事件的防治。

3、防肠癌的作用

前几年就有研究称,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结肠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癌症的风险,但由于缺乏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未能得到美国癌症协会盖章认可。

此次,John Burn教授团队对861名林奇综合征患者(又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随机分组进行8年研究,得出结论,每天服用600毫克阿司匹林,持续2年以上,可以明显降低大肠癌的风险。

至于阿司匹林对其他癌症的作用,目前尚未有充足的证据。

长期服用警惕一个严重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CCU主任医师刘文娴提醒,阿司匹林虽好,但不是服用时间越长越好,当心该药带来的出血风险。

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一项涉及6.8万名患者的调查显示,超过10%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不当,从而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再添新证!研究:“神药“阿司匹林可预防肠癌,持续效果达20年

消化道出是阿司匹林公认最严重的副作用!

研究表明,没有心血管疾病或非高风险的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对身体并无好处,相反还可能导致肠道和颅内出血、溃疡、肾功能衰竭、失明等不良反应。

对于60岁以上,持续十年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胃出血风险将增加3.6%,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严重出血风险也会增加。

药师们纷纷告诫,阿司匹林并不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也就是仅存在危险因素(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尚未发病的干预。

如果你存在以下情况,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1、胃肠道出血、消化道对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

2、血小板减少;

3、凝血功能障碍;

4、患有严重肝病;

6、慢性肾病4-5期;

7、没有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

8、没有控制的高血压;

9、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形成的风险;

10、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等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

心梗来袭能不能吃阿司匹林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阿司匹林的主要功效是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对于有心梗高风险的人群或者有心梗病史应该是适用的。但还是要强调,需要经医生专业的风险评估后,决定是否服用。

再添新证!研究:“神药“阿司匹林可预防肠癌,持续效果达20年

作为家庭常用药,有很多人在怀疑心梗发作时,也会想起吃阿司匹林,但医生并不赞同。理由是:虽然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血管病,但是心梗急救拼的时间,阿司匹林肠溶片一般起效慢,需要几十分钟才发挥作用。其次,普通人仅凭胸痛症状其实难以确定是否心梗,乱用阿司匹林反而容易耽误病情。

如果急诊医生到达现场,确定病人是急性心梗发作,可以放心服用。一次性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可以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资料:

1、《柳叶刀》:服用阿司匹林超2年能降低林奇综合征人群患肠癌风险.奇点网.2020.6.16

2、长达40年的错误?药师教你正确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健康界.2019.1.25

2020-06-29 15:06:24浏览2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鹏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预防血栓做什么检查
预防血栓一般需要做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脂检查、心电图、血管造影等检查。1、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神志等,以此来辅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可以辅助预防血栓的发生。2、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主要是检查血液的成分是否正常,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成分出现升高的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如果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出现降低的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3、血脂检查血脂检查主要是检查患者的血液中是否存在脂肪、胆固醇等物质的含量,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如果患者的血脂水平出现升高的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如果患者的血脂水平出现降低的情况,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4、心电图心电图检查主要是检查心脏的跳动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可以辅助判断心脏是否存在缺血缺氧等情况。如果患者的心跳过快或过慢,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情况,如果患者的心跳节律不整齐,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心脏病。5、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在X线下对血管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情况,还可以明确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可以预防血栓的发生。除上述检查外,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管CT检查、血管核磁检查等检查,可以帮助明确患者的病情,有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朱鹏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防血栓针有什么副作用
防血栓针一般指的是抗凝血针,可能会出现头晕、出血、过敏、肝肾功能损伤、心律失常等副作用。1、头晕抗凝血针能够起到预防血栓的效果,但是如果患者用药不当,可能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缓解头晕的目的。2、出血如果患者存在脑血管疾病,使用抗凝血针后可能会导致脑部的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量比较少,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出血量比较多,则需要遵医嘱及时停止用药。3、过敏如果患者属于过敏体质,而且对抗凝血针中的药物成分过敏,此时使用抗凝血针以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比如皮肤瘙痒、皮肤红肿等,甚至还会伴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停药,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胶囊、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4、肝肾功能损伤抗凝血针主要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是如果患者没有遵医嘱使用,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抗凝血因子过量,从而引起肝肾功能损伤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5、心律失常如果患者长期使用抗凝血针,可能会导致心脏部位受到刺激,从而引起心律失常的情况。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建议患者在使用抗凝血针时需要注意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避免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抵抗力,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神经痛一般需多久恢复,可吃止痛药吗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急性疼痛在带状疱疹发病后的2-4周左右随着皮疹的愈合而逐渐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可以吃止痛药。建议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减轻疼痛的感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恢复时间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神经受损程度不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在带状疱疹发病后的2-4周内,随着身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逐渐控制病情,皮疹逐渐结痂愈合,神经受到的炎症刺激也会逐渐减轻,所以急性疼痛会有所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是可以吃止痛药的。因为带状疱疹神经痛通常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使用止痛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休息和恢复。常用的止痛药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来达到止痛的效果;对于中至重度疼痛,可以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药物,能够调节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神经冲动的发放,从而缓解疼痛。此外,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止痛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另外,保持皮疹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防止继发感染。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