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多的璐璐是个三年级小学生,身高已超过1米4,在班上个头最高。相对老在忧心孩子矮小的同学们,璐璐妈妈一直很放心。
直到有一天,璐璐妈妈无意之间告诉身边的朋友:孩子这一年来衣服都换了两个码。谁知,朋友提醒她:长得这么快,会不会有点太早发育了?
璐璐妈妈才有点醒悟,仔细观察了一下璐璐:乳房有微微隆起,腋下和会阴也能看到少少的毛茬。
这真的是早熟了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璐璐妈妈将孩子带到医院,各项检查一做,璐璐果真被诊断为中枢性性早熟。璐璐妈有点后悔没能更早带孩子来检查。
事实上,近年来,性早熟患儿正在逐年增多,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39健康网请来了南昌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杨玉教授,一起来聊一聊性早熟的相关话题。

性早熟与这三种因素有关,男孩尤其需警惕
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高峰。婴儿期是第一个,青春期则是第二个。
在青春期,孩子的身高增长加速,同时生殖器官开始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开始显现。
对于女孩子来说,一般会出现乳房发育,阴毛、腋毛生长,月经来潮。男孩子的改变则是睾丸和阴茎增大,阴毛、腋毛及喉结的生长,嗓音变低沉甚至粗哑,遗精。
同时,男孩女孩都会有皮肤和毛发变油、长出粉刺、出汗增多的现象。他们也会有新的体味,情绪也开始有变化。
然而,如果女孩在8岁前或男孩在9岁前就出现了第二性征的发育,而这可能是性早熟的症状。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性早熟的患病率约为0.43%,而这个数据在单个地区的似乎更加严重,如《上海青少年性早熟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达到性早熟标准的孩子占青少年总人数的3%。

在谈及性早熟的发病原因时,杨玉教授指出,目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遗传易感基因、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具体而言:
环境:环境的污染、洗涤剂、有机农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的作用;
饮食:长期高热卡、高蛋白的餐食、含有防腐剂的零食等,都会造成孩子营养过剩,从而出现早熟现象;
其他:长期在光源刺激、影视作品对感官刺激、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影响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
“还有一些继发性因素,如肥胖、垂体肿瘤、肾上腺肿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的情况。”杨玉教授称。
“性早熟”患儿门诊量大,早诊早治很关键
通常认为,在女孩8岁前,如果出现乳房发育、私处长有小阴毛,一般就是性早熟。而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则也被认为性早熟。然而,男孩的发育症状较为不明显,因此,容易出现漏诊情况,亟需提高重视。
当然,到底是不是性早熟还是要结合各项检查,由医生判断。杨玉教授介绍,在临床,性早熟的检查方法主要有5种:
一是,手部及腕部X光检测。确定骨龄,一般而言,如果骨龄明显大于实际年龄,则会认为是中枢性性早熟;
二是,血液实验室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孩子体内激素水平情况;
三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该检查需要注射人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当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则可诊断中枢性性早熟;

四是,盆腔和肾上腺B超检查,以此发现肾上腺是否有异常情况以及子宫卵巢是否出现增大;
五是,头部核磁共振或CT,明确脑垂体或下丘脑是否存在异常。
“眼下,性早熟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019年,在我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一年门诊量就诊人数超过16万,其中,近一半的孩子都是因为性早熟前来就诊。”杨玉教授强调,除此之外,一经确诊,还需要接受正规治疗。
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曲普瑞林、亮丙瑞林等),一般需要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大约每4周注射一次,一般至少需要连续治疗两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