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郭立新教授:20年来,中国糖尿病防治发展有目共睹

  2020年的到来预示着新世纪头20年的结束。

  这20年中,中国的大众健康事业获得了巨大成就,居民预期寿命、身体素质相比世纪初都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另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却像萦绕在国人身边的阴霾一般,始终挥之不去,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二三十年前人们眼中的 “新鲜事物” 、 “富贵病” ,到现在超一亿的全国患病总人口,糖尿病已成为了我国公众健康的重大威胁。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糖尿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回顾20年来中国糖尿病防治的变化与发展,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糖尿病管理动向,展望未来。

  据郭教授回忆,20年前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远少于现在。“我们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是在90年代以后,2000年之前糖尿病还比较少。 “数据显示,80年代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2001年也仅有5%左右。然而,当时国内糖尿病迅猛的增长势头已经显现。”2000年以后,我们国家糖尿病又出现了一轮的爆发。 “再加上当时的糖尿病对中国社会仍属于新鲜事物,患者知晓率、就诊率很低,郭教授表示:”当时因为大家对这个病认识得不太清楚,很多的患者甚至医护人员认识得也不充分。所以当时治疗的达标率低,治疗得不是特别理想。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居民的生活习惯开始发生变化,饮食结构向高热量方向转变,同时人均体力活动量有所下降;再加上老龄化进程的加深,综合因素导致国内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2010年代初已超过10%,患病人数超一亿人,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在郭教授看来,20年前国内糖尿病控制水平普遍不佳,除了疾病认知、治疗规范欠缺外,另一大障碍在于药物的匮乏。“20年前糖尿病的药物和现在相比确实很少,那时候的胰岛素还是人胰岛素。” 郭教授回忆,“口服药物用得比较多的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磺脲类药物也是那种经典的磺脲。”当时国内患者知晓率、就诊率低,导致大量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较严重,长期处于高糖状态,现有的口服药已无法控制,只能通过胰岛素治疗;而当时的大众对注射普遍存在顾虑和偏见,注射药物的便捷性也无法与现在相比,对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很差。

  在这一背景下,20年前新一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格列美脲在中国的上市,给郭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磺脲类是二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药物,属于口服药里面降糖作用最强的,而格列美脲相比经典的磺脲疗效确切,心血管安全性好,同时使用方便,每天就吃一片,价格又不贵,所以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 凭借这些优势,格列美脲填补了当时国内口服药和注射治疗之间的“空白地带”,为当时大量确诊时即处于高糖或起始口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控糖强效、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依从性好的口服药选择,并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石和主力药物一直沿用至今。据悉,2000年首款格列美脲在中国上市后,至今已惠及了超过1600万中国患者。

  随着新药物的应用、大众对糖尿病认知的提升,和疾病诊治管理的规范化,20年来,中国的糖尿病诊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糖尿病的知晓率现在比起20年来大大提升,民众的认知也有所增强。 “郭教授表示。尽管中国目前仍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但本世纪头几年的“爆炸式”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2010-2019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始终处于10%左右的水平,未出现进一步的明显上升。然而,郭教授也坦言,在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并发症防治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差距显著,还存在着巨大的进步空间: “对于并发症的发生、防治和筛查,做得还有缺陷,还不是特别够。” 对此,郭教授特别强调了糖尿病“三级预防”的概念和意义:对于健康人群,应当最大限度地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当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对于并发症患者,应当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通过早期的干预控制乃至消除并发症。

  对于网上流传的类似“患糖尿病20年以上,百分百会发生糖网病变等并发症”的说法,郭教授也给出了“辟谣”:“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以有效减少的。就拿今天谈到的格列美脲举例,如果患者在应用格列美脲或其他降糖药达到长期血糖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包括视网膜病变在内的多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对于避免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也有益处。” 郭教授鼓励广大患者,并发症可防可控,并不可怕,并强调了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要做到良好的体重优化,以及戒烟,还有保证睡眠,心情健康,精神健康,可以使血糖控制相对平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损害。”

  如今的社会和2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最大的变化当属互联网的应用,早已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互联网科技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价值,郭教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互联网科技对于糖尿病的管理很有意义,像是指导运动,指导用药和血糖监测的软件,都非常有用。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普及,糖尿病的治疗技术会逐渐提升,监测技术也会改善。大量的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出现,使得我们应对糖尿病变得比过去容易起来。” 例如,近年来推出的“智爱三人行”项目,通过智能设备紧密连接医生、护士、患者,帮助医生兼顾患者的院外血糖管理,有效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和疗效。

  不过,郭教授最后也重申,无论时代和技术如何发展,控制糖尿病的基本原则始终不能丢:“最基本的还是要做好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让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和运动,同时选择适合的药物,做好血糖的监测和其他代谢异常指标的监测,以及并发症的监测。虽然有了新技术的出现,但也还是应该坚守这些基本原则。如果说我们把这些都做得非常好的话,每一个糖尿病病人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020-05-20 16:40:39浏览5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慢性盆腔炎疼痛怎么办
慢性盆腔炎疼痛一般可以通过日常调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1、日常调理患者可以通过多卧床休息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适当运动的方式进行放松缓解,从而促进疾病的好转。2、物理治疗如果患者疼痛的情况比较轻微,可以通过热敷或按摩腹部的方式缓解疼痛。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症状的缓解。3、药物治疗如果疼痛的情况比较严重,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另外,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硝唑栓、保妇康栓等阴道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4、中医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艾灸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穴位的方式进行改善,从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5、手术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上述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患者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妇科,通过腹腔镜探查术、子宫全切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平时的护理工作,避免频繁进行性生活,也要避免过度劳累,否则会加重病情。若不适症状持续或者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王晓东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三甲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症状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正确说法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其症状有下腹部疼痛、泌尿生殖系统障碍、精神方面障碍等。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与盆底肌松弛有关,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1、下腹部疼痛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的情况,多位于双侧或单侧髂窝处,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或隐痛,或者出现重度痉挛性疼痛、下腹部胀痛坠痛、腰骶部坠痛酸痛。对于疼痛并不明显的患者,一般可以通过暖水袋或热毛巾局部热敷缓解症状;对于疼痛比较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可有效缓解疼痛。 2、泌尿生殖系统障碍 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属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疼痛的症状表现,由于患者尿液会出现反流,可将病原体带入前列腺,直接刺激前列腺,诱发炎症产生疼痛。患者会伴有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部分男性患者可出现早泄、勃起功能障碍、射精疼痛、血精等症状。 3、精神方面障碍 患者由于疼痛比较明显,所以会同时伴有疲倦、焦虑、易怒等精神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失眠等,严重的患者会引发抑郁症。 对于下腹部疼痛并不明显的患者,一般可以通过暖水袋或热毛巾局部热敷缓解症状;对于疼痛比较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可有效缓解疼痛。此外,还可遵医嘱服用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坦索罗辛等,以改善患者排尿功能以及缓解尿痛症状。若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还需进行手术治疗。此外,患者日常需清淡饮食,避免久坐,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通过听歌、画画等自我调节放松心情。
黄威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慢性盆腔疼痛有什么表现
慢性盆腔疼痛一般有白带增多、月经失调、腰骶部酸痛、下腹部坠胀以及性交疼痛等表现,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决定治疗方式。1、白带增多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白带会出现增多的症状,并且呈脓性,有时可带有血丝,同时还会伴有阴道瘙痒、灼热感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消糜栓等药物治疗,缓解不适症状。2、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月经失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妇科调经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治疗,改善症状。3、腰骶部酸痛慢性盆腔疼痛通常是由于慢性盆腔炎长期得不到治疗,导致炎症累及盆腔组织,使盆腔组织出现炎性水肿所引起。患者会出现腰骶部酸痛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骶部,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状。4、下腹部坠胀慢性盆腔疼痛会导致炎症长期刺激盆腔部位,使盆腔部位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从而引起下腹部坠胀的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炎杀菌的作用,缓解疼痛症状。5、性交疼痛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在性交时,由于性的刺激,会导致局部炎症加重,从而出现疼痛症状。建议患者在性交时,可以使用润滑剂,能够减轻疼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平时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如有上述症状发生,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慢性疼痛的评定方法主要有哪些
慢性疼痛的评定方法主要有患者自评量表、生化指标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心理评估等。1、患者自评量表患者自评量表是一种常见的评估疼痛的工具,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应的止痛药物,并在服药过程中遵医嘱定期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2、生化指标检查生化指标检查主要是通过抽血化验,观察血液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的水平,从而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炎症、神经损伤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疼痛。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是利用X线、CT、核磁共振等,可以直接观察到患者身体内的各个部位,如果存在慢性疼痛,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部位,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疼痛。4、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通过电极刺激人体的神经,从而了解人体神经传导功能的检查方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疼痛。5、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通过心理测验和心理评估量表等方式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疼痛。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慢性疼痛一般超过
慢性疼痛一般超过一个月,可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过大、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等原因所引起的。 1、不良生活习惯 如果在平时长时间伏案工作,可能会使局部肌肉处于紧张的状态,从而出现局部隐隐作痛的症状,甚至还会伴有身体乏力的现象。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多卧床休息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按摩等方式进行放松缓解。 2、精神压力过大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的状态下,可能会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出现身体乏力、肌肉酸痛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散步,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3、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酸、背痛、全身骨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钙、枸檬酸钙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可以多吃一些钙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等。 4、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姿势等原因所引起的。当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局部神经以后,可能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甚至还会伴有下肢麻木、下肢疼痛等情况。患者可以通过骨盆牵引的方式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局部针灸、按摩等方式进行缓解。 5、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甲蝶呤、来氟米特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紧张以及焦虑。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如果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腹膜炎在哪个位置疼痛,吃什么中药好
腹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腹部器官损伤引起的腹膜炎症性疾病,其疼痛部位和治疗药物因病因及病情类型而异。腹膜炎的疼痛部位主要包括全腹疼痛、上腹部疼痛、右上腹疼痛和右下腹疼痛;治疗药物则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分为清热利湿类药物、活血化瘀类药物和温阳散寒类药物等。一、疼痛部位:全腹疼痛:弥漫性腹膜炎常表现为全腹部疼痛,多由胃肠道穿孔、腹腔内广泛感染等引起,疼痛剧烈且持续,常伴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上腹部疼痛: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引起的腹膜炎,疼痛起始于上腹部,可能伴有肩部牵涉痛。右上腹疼痛:多由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引发,疼痛部位集中在右上腹,伴有局部压痛和反跳痛。右下腹疼痛:常见于阑尾炎穿孔引起的局限性腹膜炎,疼痛起始于右下腹,可能逐渐扩散至全腹。二、治疗药物:清热利湿类药物:适用于湿热下注型腹膜炎,常用中药包括黄柏、牛膝、猪苓、车前子、泽泻、赤芍、丹皮、茵陈、苍术等。若腹痛明显,可加用元胡、川楝子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类药物:适用于瘀热互结型腹膜炎,常用药物包括当归、元胡、败酱草、酒大黄、赤芍、香附、桃仁等。若小腹刺痛明显,可加乳香、没药化瘀止痛。温阳散寒类药物:适用于寒湿凝滞型腹膜炎,常用方剂为少腹逐瘀汤,药物包括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桂枝、赤芍、没药、艾叶、苍白术、云苓、泽兰等。腹膜炎病情复杂且可能危及生命,建议患者在出现剧烈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中药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