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风治晚了,人说没就没!国内医生提出新疗法,可直接取出血栓

“听说了吗?隔壁老王昨天去了!”

“怎么回事呀!”

“卒中,听说,人刚送医院就没气了。”

“不会吧,昨天他还和我一起聊天的呀!”

“可不是嘛!平时身体一直都好,咋没就没了呢,我心里都怕的。”

本来好端端的人,一下说没就没了……这是很多人对卒中的直观印象,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极大的疾病,为目前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每6秒,世界上就会有1个人死于脑卒中。而中国的卒中发生率居于亚太地区首位,并以每年9%的速度上升,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

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复发率高的疾病,卒中这么“猖狂”,如何对卒中进行规范化诊治也已成为一大难题。不过,近日,有好消息传来,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领衔的课题“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一个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线发表在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这标志着我国脑血管病介入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引领国际卒中治疗新方向。国际知名脑血管疾病专家、亚太卒中机构前主席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教授称赞道:“这项研究开辟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天地,研究质量极高,为未来临床研究的执行设立了新标杆。”

中风急救的新希望!国内专家最新研究:直接取血栓,快速疏通血管

卒中危害严重,但很多人却不知

其实,眼下,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卒中是什么,更别提这项研究了。

“卒中”又称“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由于脑血栓造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我国卒中的四分之三。

该疾病发病时一般非常迅速,人一旦发生中风,脑组织会因为缺血缺氧立即开始受损,发生坏死。据了解,每个人每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而由其带来的后果也是令人瑟瑟发抖,轻则半身不遂、瘫痪在,在床,重则不省人事、一命呜呼了。

因而,出现卒中症状后,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结合病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针对不同的卒中类型,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如发生了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需要的治疗是尽快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瘤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包括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等。

中风急救的新希望!国内专家最新研究:直接取血栓,快速疏通血管

对于脑梗死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病后尽早就诊。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公认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是早期的血流重建,包括药物静脉注射溶栓、动脉内注射溶栓以及机械装置取出血栓或直接支架置入重建血流等。

通常情况下,静脉溶栓必须在发病后的4.5小时内急性,越早越好。动脉溶栓则要求在发病6小时内开始,机械装置取栓或直接支架置入也只适合发病在8小时内的患者,后循环缺血患者可以延长至12小时。

换言之,脑梗死发生后越早就诊,治疗方法就越多,但可惜,问题就在于,很多人知道中风得送医院,但许多人往往等病情加重时再去医院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新研究成果出炉,取栓时间有望进一步缩短

如何才能更好的抢救生命?面对“脑梗死”这一世界性难题,各国也是绞尽脑汁。

近年来,普遍推荐采用溶栓后再取栓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固有学科划分、区域转诊不畅、患者缺乏足够认识等限制,融合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的综合疗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很理想,大大影响了患者的救治效果。

2015年,颅内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取得革命性突破。以MR CLEAN为代表的五项RCT研究证实,对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动脉取栓,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降低致残率。随后,欧美各国以及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指南也纷纷更新,以最高等级推荐该疗法,对于发病4.5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符合指南条件,要先进行静脉溶栓后再转入导管室行动脉取栓治疗。

但是动脉取栓前实施静脉溶栓的利弊尚不明确,存在很多争议,是否可以跳过静脉溶栓直接行动脉取栓治疗,是这类脑卒中救治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事关整个救治流程的优化与布局,全球学者都在关注其答案。

为此,自2016年起,刘建民教授在国家卫健委和吴阶平基金会的指导资助下率领团队与荷兰MRCLEAN团队开展合作,遴选出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等国内41家具有丰富取栓经验的单位作为临床试验中心,约定同时在中荷两国启动相似研究,探索对于颅内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可以跨过静脉溶栓进行直接取栓治疗。

中风急救的新希望!国内专家最新研究:直接取血栓,快速疏通血管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准备,2018年2月实现了首例患者入组,2019年7月完成最后1例患者入组,同年9月完成全部患者随访工作。

据39健康网了解,该课题组共筛选了1586例患者,最终656例纳入研究,其中,327例随机分配至直接取栓组、329例分配至联合治疗组。选择发病在4.5小时以内适合静脉溶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单独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组(简称直接取栓组)和静脉注射药物阿替普酶溶栓后再动脉取栓组(简称联合治疗组),进而评估两种方法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取栓治疗并不比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后进行动脉取栓治疗效果差:血管成功再通率直接取栓组低于联合治疗组5.1%,差异不明显;而90天内病人死亡率直接取栓组低于联合治疗组1.1%。

“就像家里水管堵了,你是用融化剂先疏通管道再去掏,还是直接用钩子掏出堵塞物。”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打了个比方,“医生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何种方式快速畅通管道,这项研究为卒中患者采用最优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与思考。”

下一步,“再”跟病魔抢时间在路上

不得不说,该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简化现有卒中救治流程,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效率,相对传统疗法,患者如果选择直接取栓,更节省救治时间,费用也随之降低。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查尔斯.马乔(Charles Majoie)教授佩服地表示:“本项目的执行前所未有的高效和成功,研究结果将改变全球卒中救治现状”。

而这也预示着,加快临床转化,进一步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优化诊疗费已在路上。

事实上,眼下,尽管2015年以来卒中的急救措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整个治疗疗效提高了30%。但是依然面临有40%-50%的病人会死亡或者残疾。在此后每天的工作当中,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疗效也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中之重。各大医院也先后在国内率先成立“一站式服务”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基地、建立第一支专职的脑卒中急救护士队伍、创下患者从入院到施行治疗的时间稳定在20分钟左右的奇迹。

中风急救的新希望!国内专家最新研究:直接取血栓,快速疏通血管

刘建民教授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国内治疗脑血管疾病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畅通有效的卒中治疗单元可及率还不到20%,而美国高达70%以上。

“这项技术的问世,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在特定条件下(临床医生判断结论),使得卒中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可以更加快速的取栓,减少等待溶栓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控和意外因素,给卒中患者带来更安全的诊疗保障,”刘建民教授告诉39健康网,“甚至可以为某些已经临近黄金救治时间终点的患者缩短和节省取栓时间,使因种种意外因素所造成的治疗延误风险降低到现阶段的最低。同时该技术的临床成功,也会促使全世界卒中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细化跟进研究,让相关技术得以快速成熟,从而造福更多的卒中患者。”

在国家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与倾斜,特别是军队强大执行力优势的保障下,该课题组正马不停蹄地寻求更多合作者开展卒中院前防治、技术突破、紧急评估、院内管理、科普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该研究结果已经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其成果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填补了国际上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可以跳过静脉溶栓,直接行取栓治疗这一核心问题的空白。随着未来国际研究结果的陆续发布,我们将携手国际同行一同改变全球卒中救治指南。”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院士强调。

2020-05-07 16:16:36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多少次为正常
产妇产后呼吸频率一般每分钟14-16次,呈深而慢状态,源于腹压等改变致呼吸方式转变。心跳频率在60-100次/分,与正常人静息时相同。初期部分产妇因多种原因会有呼吸和心跳加快,数周内恢复。但生理、病理因素都会干扰,异常时需及时就医检查。产后呼吸频率通常会变得深而慢,每分钟约为14-16次,这是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呼吸方式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转变为胸腹式呼吸所致。这种变化有助于产妇排出产后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同时增加肺活量。而心跳频率方面,产妇产后心率正常值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与成年人在安静清醒状态下的心率相同。产后初期,由于胎盘循环停止、子宫收缩以及血容量增加等原因,部分产妇可能会出现心跳及呼吸加快的情况,但通常会在数周内逐渐恢复正常。但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频率。生理性因素如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产后疲劳、情绪波动以及哺乳等,都可能导致产妇呼吸和心跳频率的暂时变化。而病理性因素则包括贫血、低血糖、肺栓塞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心脏的供氧能力、血液循环以及呼吸功能,从而导致产妇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症状。针对产妇产后呼吸和心跳频率的变化,建议产妇及其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身体状况。若出现持续性的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或伴随其他症状,如胸闷、气短、乏力等,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病理性因素。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呼吸微弱可以心肺复苏吗
呼吸微弱不可以进行心肺复苏。对于呼吸微弱的患者,建议立即呼叫急救人员,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首先,心肺复苏的适用条件是患者出现心脏骤停且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心脏骤停时,心脏失去有效泵血功能,全身血液循环停止,重要器官如大脑、心脏等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此时需要通过心肺复苏来人工维持血液循环和呼吸,以挽救生命。而对于呼吸微弱的患者,其心脏仍在跳动,血液循环仍在维持,只是呼吸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与心脏骤停的情况有本质区别。其次,呼吸微弱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毒等。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生命体征虽然不稳定,但仍有自主呼吸和心跳,说明身体的重要器官仍有一定的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支持。此时如果进行心肺复苏,不仅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肋骨骨折、内脏损伤等,还可能干扰患者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影响病情的判断和后续的正确治疗。建议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意识等情况,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不要自行进行心肺复苏,以免因不当操作对患者造成伤害。
李军政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鼻塞严重无法呼吸怎么回事
32岁的李女士,近两周突然出现严重鼻塞症状。起初以为是天气转凉感冒了,可症状持续加重,白天工作频繁受干扰,晚上睡觉辗转难眠,只能张嘴呼吸,严重影响生活。无奈之下,她去医院就诊。经过鼻窦 CT 扫描、鼻内镜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最终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引发的严重鼻塞。医生为她制定了包含药物治疗与鼻腔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一个月积极治疗,李女士鼻塞症状显著减轻,呼吸恢复通畅,生活重回正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研究数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群一年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鼻塞,其中约 10% 的人严重到影响正常呼吸。鼻塞看似常见,背后却可能有多种复杂病因,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深入了解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的原因及应对办法,对大众很重要。​【引发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的常见原因】​1、感染因素​:①病毒性感染:普通感冒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感染鼻腔,侵袭鼻黏膜细胞引发免疫反应,致使鼻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鼻腔通道变窄,进而引发鼻塞,常伴有流涕、打喷嚏、咽痛等症状,流感季较为常见。②细菌性感染:以鼻窦炎为例,多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所致。炎症致鼻窦黏膜肿胀、窦口堵塞,分泌物积聚引发严重鼻塞,还伴有头痛、脓涕等症状。急性若未有效治疗,易迁延成慢性,长期鼻塞,像感冒未愈就可能诱发。2、过敏因素​:常见的是过敏性鼻炎,其在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误将其当作有害物质,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刺激鼻黏膜,使其充血、水肿、黏液分泌亢进,进而引发鼻塞,且症状反复。该病遇过敏原便可持续或加重,还伴有鼻痒、喷嚏、清涕,花粉季过敏患者常常深受其害。​3、鼻腔结构异常​:①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由软骨和骨质构成,分隔左右鼻腔。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等,鼻中隔会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导致鼻腔左右空间不对称,狭窄侧通气受阻便会引发鼻塞。患者还可能鼻出血、头痛,鼻塞程度与偏曲程度相关,鼻部撞击者易出现此情况。​②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窦黏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与慢性炎症刺激、过敏反应等有关。息肉逐渐增大,占据鼻腔空间,堵塞鼻腔通道,可导致持续性鼻塞。多呈进行性加重,还伴有嗅觉减退、鼻音重、打鼾等症状。​4、其他因素​:①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在儿童鼻咽部较发达,受炎症反复刺激会增生肥大,堵塞后鼻孔致鼻塞,常见于儿童,可引发多种不良症状。②药物副作用: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会影响鼻腔血管舒缩,致鼻黏膜充血引发鼻塞,停药后症状可能缓解,恢复时长各有不同。​【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的治疗方法】​一、一般治疗​1、鼻腔盐水冲洗:适合各年龄段。可买正规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或冲洗器。喷雾喷头对准鼻孔轻按,让盐水均匀分布;冲洗器按说明书,将生理盐水缓慢注入一侧鼻腔,从另一侧流出。其能清除鼻腔分泌物、过敏原、病菌等,减轻鼻黏膜炎症,缓解鼻塞。操作简便,多数人使用后即刻感觉鼻腔通气改善,效果维持数小时。​2、湿热敷:用温热湿毛巾敷鼻翼两侧。通过热传导,促进鼻部血液循环,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适用于各类人群,注意毛巾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二、药物治疗​1、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倍氯米松、布地奈德等,用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引起的鼻塞。常见为喷雾剂,直接喷于鼻腔,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适用于成人及较大儿童,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禁用。2、抗组胺药: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塞。常见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注意对这类药物过敏者禁用。3、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短期缓解严重鼻塞。滴鼻时头部尽量后仰,将药物滴入鼻腔。一般用于成人,儿童慎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对药物过敏者、高血压患者等禁用。三、手术治疗​针对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因鼻腔结构异常或病变致严重鼻塞,保守治疗不佳可考虑手术,如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摘除术、腺样体切除术等。手术能解决堵塞,但有风险,需医生评估,术后恢复一般需数周。【日常建议】​鼻塞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日常中做好预防,能极大降低鼻塞的发生几率。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从生活起居到就医诊疗等多方面行之有效的鼻塞日常预防方法。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慢跑、跳绳等。​2、注意室内环境清洁:每月至少清洗一次床上用品和窗帘,尘螨多的季节可两周一次。空气净化器滤网也要定期更换。​3、预防感染:感冒流行季,非必要不前往商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地。外出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4 小时左右更换。​4、合理用药:服用可能致鼻塞的药物(如部分降压药)前咨询医生,可考虑调整用药方案或采用替代药物。​5、及时就医:若鼻塞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严重影响生活,应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遵医嘱检查治疗。鼻塞严重无法呼吸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很关键。同时,做好预防工作,能有效减少鼻塞发生,让我们拥有顺畅呼吸,享受健康生活。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如何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呼吸支持、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等。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舒适的体位,以减轻呼吸负担。同时,要做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1、呼吸支持:这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措施,常采用机械通气,包括无创通气和有创通气。无创通气通过面罩或鼻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适用于病情较轻、意识清楚的患者。有创通气则需要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将呼吸机与患者连接,能更有效地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适用于病情较重、无创通气效果不佳的患者。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布地奈德等,具有抗炎、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可减轻肺部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青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可能存在的感染,因为感染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3、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证营养支持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因内环境紊乱加重病情。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机体的恢复。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建议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