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八旬患者用悠扬的琴声致谢医护人员

  12月25日上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三院”)外科楼,响起一阵抒情的小提琴声。寻声而去,琴声的源头来自11楼脊柱外科一区护士站,原本惆怅的患者,步履匆匆的医生,都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一位精神抖擞的男士正忘情地演奏着《欢乐颂》。没一会工夫,优美的琴声便吸引了不少倾听者驻足。

  这位演奏者,是脊柱外科一区准备出院的患者赵先生,身穿浅蓝短袖T恤的他,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其实,他已经81岁了。一周前,因为双手麻木加重到南医三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

八旬患者用悠扬的琴声致谢医护人员

81岁的赵先生用琴声答谢医护

  他告诉医生,双手麻木的症状已经差不多两年了,近2周明显加重并伴有左上肢持续疼痛,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近期辗转就诊于多家医院均给予保守治疗,但是效果不明显,想看看能不能有其他办法解决。他爱拉小提琴,平时还有游泳、打球的习惯,冬天也没有间断,如果病情加重了,可能就无法继续坚持这些生活中的“热爱”了。

八旬患者用悠扬的琴声致谢医护人员

  接诊的黄敏军副主任医师耐心询问了赵先生的病史、身体状况等,为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结果,明确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已经压迫到神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具备手术指证,赵先生也是为求手术治疗而来,之所以他被医生拒绝,主要原因还是年龄太大,担心手术风险。通过与赵先生的充分沟通和交谈后,黄敏军医生决定收赵先生入院,完善检查评估为其行手术治疗。

八旬患者用悠扬的琴声致谢医护人员

  为赵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检查、评估以及准备后,南医三院脊柱外科尹刚辉、黄敏军、鄢博医疗组决定为赵先生行“微创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术、椎管减压以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于12月20日顺利完成,术后第2天,81岁的赵先生就可以下地并生活自理,双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5天,就可以拆线出院了。

  恰逢出院,赵先生激动地拿起小提琴,来到脊柱外科一区的护士站,忘情地演奏出悠扬的乐章。“护士们真的不怕累不怕脏,笑容让人觉得温暖如春。医生们精湛的医术助我快速康复,我只要按医嘱好好休养康复,应该很快又能冬泳和打球了,太开心了!”

  赵先生说,演奏一曲是真诚地致谢医护人员们,他们就是白衣天使,在圣诞节的这天,我要送给他们这份礼物,也祝愿病友们都能尽快康复,平安健康。医护人员们在赵先生演奏完毕后,响起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的盛赞。

  黄敏军医生说,许多患者因自觉年龄“太大”而放弃治疗,过分担心风险而错失手术治疗的良机。患者的年龄是参考因素,但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因素。只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手术指证明确,并充分理解手术必要性和风险,对手术技术和疗效有信心,医患双方互相信任,共同面对疾病,往往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引起颈肩痛、手痛手麻较为常见的原因就是颈椎病,严重者四肢无力、行走困难,治疗不及时或会引发瘫痪。建议有类似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排除病因,得到妥善的治疗。(通讯员:孙健、陈晓霖)

2019-12-26 16:13:31浏览1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归脾丸治心动过缓吗
归脾丸对某些类型的心动过缓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不能单纯依靠其来治愈心动过缓。对于心动过缓患者,建议要明确病因,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首先,归脾丸具有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乏力等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脏鼓动无力,从而引起心动过缓。而归脾丸通过补充气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脏的气血供应,增强心脏的功能,使心率有所提升。其次,心动过缓的病因较为复杂。西医认为,可能由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原因引起。对于因气血不足引起的心动过缓,归脾丸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如果是由其他器质性病变,如严重的窦房结病变、房室传导系统疾病等引起的心动过缓,归脾丸的作用就较为有限,可能需要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法,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等。如果心动过缓较为严重,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或者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及时采取有效的西医治疗措施,不要盲目依赖中药治疗。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检查,观察心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进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脾大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脾大是指脾脏体积增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体征,而非独立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某些肿瘤性疾病等;治疗则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及必要时的脾切除手术。一、病因:1、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导致脾大,如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脾脏充血和肿大。2、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征为骨髓中粒细胞系过度增殖,导致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大量异常细胞在脾脏内积聚,引起脾脏肿大。3、肝硬化: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发生改变,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进而出现脾大。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脾脏内淋巴组织增生和充血,从而出现脾大。5、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可导致脾大,如脾脏淋巴瘤。淋巴瘤细胞在脾脏内浸润和增殖,导致脾脏体积增大。二、治疗:1、病因治疗:对于疟疾引起的脾大,需使用抗疟药物进行治疗,如氯喹等,以清除疟原虫,缓解脾大症状。2、对症治疗:对于脾功能亢进导致的血细胞减少,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等,以减轻脾脏的免疫功能,改善血细胞减少的症状。3、脾切除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脾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例如,某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脾大时,可能需要手术切除脾脏。建议患者首先明确病因,根据具体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定期随访和监测脾脏大小及功能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也至关重要。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能治好吗
对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早期发现且肿瘤局限、对治疗敏感的患者,存在治愈可能,而晚期出现广泛扩散、多器官受累或对常规治疗耐药的患者通常难以治愈。当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处于早期阶段,肿瘤局限在脾脏内,尚未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治愈可能性较高。此时通过手术切除脾脏,结合术后系统的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若患者的病理类型为惰性淋巴瘤,如边缘区淋巴瘤,这类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对治疗的反应较好,经规范治疗后病情可得到长期控制,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临床治愈。此外,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高强度的综合治疗方案,也可为提高治愈率创造有利条件。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发展至晚期,治愈难度会显著增加。晚期肿瘤常突破脾脏包膜,侵犯邻近器官如肝脏、胰腺,或通过淋巴、血液循环转移至全身淋巴结、骨髓等部位,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此时,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且术后复发风险极高。部分患者的肿瘤细胞对常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产生耐药性,会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若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或身体机能较差,无法耐受足量、足疗程的治疗,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病情难以控制,极大降低治愈的可能性。 确诊原发性脾脏淋巴瘤后,需尽快完善全身检查明确分期与病理类型。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如脾切除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晚期患者以全身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方案为主。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小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可能由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以及自闭症、多动症、铅中毒等疾病因素引起。一、非疾病因素:小孩子可能因为饥饿、口渴、疲劳、困倦等生理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而发脾气。例如,孩子饿了却没有及时吃到食物,就可能通过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或者孩子想要某个玩具、想做某件事情但被家长拒绝,也会引发情绪爆发。此外,小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当其遇到复杂的情绪或问题时,可能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只能通过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宣泄情绪。二、疾病因素:1、自闭症:自闭症儿童通常存在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问题,可能难以理解和处理周围的信息,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也非常敏感,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表现为脾气暴躁、频繁发脾气。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干预、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法,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2、多动症:多动症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而且情绪波动较大。治疗通常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如哌甲酯等)结合心理行为治疗,如行为矫正、认知行为治疗等,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行为和情绪。3、铅中毒:铅中毒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孩子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症状,脾气暴躁也是常见表现之一。一旦确诊铅中毒,需要根据中毒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遵医嘱使用驱铅药物(如依地酸钙钠等)。如果孩子脾气暴躁的情况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是否存在疾病因素。如果是疾病原因,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果是非疾病因素,家长则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