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大寒至,做饭最好少放这些调料!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小寒过后,大寒来到。大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终春及的重要转折点,大寒过后,周而复始,新的一年的节气轮回就要开始了。

  冬主收藏,是一年之中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由于寒冷的刺激和过冬的需求,大家的食欲也比较旺盛,摄入的营养物质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能量基础,所以大家往往有冬季进补的习惯,谚语也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又在农历腊月时节,“进了腊月就是年”这个时候正是家家户户为过年做准备的时候,物资丰富,各种美味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个滋补养生最好的时期,怎么吃怎么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大寒时节天寒地冻,大家饮食往往愿意选用温补类的食材,诸如:当归、羊肉、人参、黄芪、大枣、阿胶糕等等轮番上阵。然而在大寒这段时间降水稀少,天干物燥,过度的温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目赤肿痛等上火情况的发生。这时的进补就要注意不能只顾护阳,而造成温补之品化燥伤阴,要避免过多的使用辣椒、胡椒、茴香、肉桂等温燥的调料。

  大寒时节的饮食应该要注重配合养阴食物的摄入,诸如莲藕、百合、荸荠、茭白、银耳、木耳、枸杞子、鹅肉、鸭肉、鱼肉等等具有润肺养肾的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进补也是需要辨证的,按需摄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体质为阳虚,那么此时的饮食仍应以温阳补肾为宜,诸如各种豆类、牛肉、羊肉、桂圆、山药、韭菜、栗子、大枣等等;偏气虚的朋友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党参、人参、西洋参、黄芪等等药材与羊肉、鸡肉、排骨等食材烹饪的汤羹类食物。体质的偏盛自己有时并不是很容易辨识,这时就不妨请专业的医生来做判断,并提供合适的养生进补指导。

  另外大寒与立春交接,饮食进补也要顺应季节的交替变化,冬季进补的食物量要逐渐减少,并且要适度的添加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季万物生发的特性。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比如:菠菜、芹菜、香菜、萝卜苗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这类绿色蔬菜具有香辛气味可以升散气机,有助于春季到来时的阳气升发。另外可以适当的补充各种诸如八宝粥、豆粥、山药粥、皮蛋瘦肉粥等等粥类食物,不仅能够御寒保暖,还能温中健脾益胃,散寒透表,也是生发气机不错的选择。

  大寒至,新春近,周而复始又一年,我们除了要注意饮食调养迎接新春以外,还要注意在最冷的季节防寒保暖,坚持运动,提高机体御寒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冻疮及风寒侵袭造成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防止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反复发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亚健康科 赵欣)

2019-01-20 19:51:47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脚丫子脱皮的原因有哪些
脚丫子脱皮可能由皮肤干燥引起,也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常见疾病有足癣、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若足部脱皮严重,伴有疼痛、瘙痒加剧、红肿、渗液等症状,或长时间未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便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一、非疾病因素:在干燥的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脚部皮肤水分流失快,如果仍穿着过紧、过硬或不透气的鞋子,长时间走路或运动时,脚部皮肤受反复摩擦、挤压,角质层增厚后易出现脱皮。建议洗脚后及时涂抹含甘油、凡士林等保湿成分的护足霜,减少洗脚次数,避免用过热的水及强刺激性肥皂。二、疾病因素:1、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发,是导致足部脱皮常见病因之一,常伴有水疱、瘙痒、异味等症状。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病情严重时需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用药务必严格遵医嘱。2、湿疹: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脚部湿疹可表现为脱皮、红斑、丘疹、瘙痒等。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瘙痒严重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使用种类、剂量及疗程,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多汗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脚部皮肤先出现白色小疱,疱壁薄易破裂,随后脱皮。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尿素软膏、维A酸乳膏等药物促进皮肤修复。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脚部卫生,保持脚部清洁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选择透气性佳的鞋袜,勤换鞋袜。适度运动,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脚部损伤。若患有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维持身体健康,利于改善脚部皮肤状况。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气脱皮痒烂脚什么药效果好
针对脚气导致的脱皮、瘙痒和烂脚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硝酸咪康唑、盐酸特比萘芬、联苯苄唑等药物,一般效果较好,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脚气的严重程度和自身状况,选择合适药物并规范使用。1、硝酸咪康唑:硝酸咪康唑能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从而抑制真菌生长,缓解因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脚气症状,如脱皮、瘙痒、烂脚等。但少数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局部刺激,如烧灼感、瘙痒等。2、盐酸特比萘芬:盐酸特比萘芬通过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活性,致使角鲨烯在细胞内大量堆积,从而达到杀菌、抑菌的效果,可减轻脚部因真菌感染产生的炎症反应,改善脱皮、瘙痒、烂脚症状。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和盐酸特比萘芬片,前者可直接遵医嘱涂抹于脚部病变皮肤,后者适用于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通过口服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抑制真菌繁殖。3、联苯苄唑:联苯苄唑乳膏和联苯苄唑溶液较为常见。联苯苄唑通过抑制真菌的麦角固醇合成,改变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缓解脚气带来的脱皮、瘙痒和烂脚问题。联苯苄唑乳膏适合日常涂抹治疗,联苯苄唑溶液则更适用于糜烂部位,能更好地渗透到病变组织。不良反应较少,个别患者可能有轻微的皮肤刺激感,药物使用需遵医嘱。治疗时,建议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药物,不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另外,涂抹药物前,先清洁并擦干脚部。如用药过程中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加剧等过敏或不适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脚有脚气脱皮又痒怎么办
脚有脚气脱皮又痒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监测脚部变化情况。1、一般治疗: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是关键。每天用温水洗脚,仔细清洗脚趾缝等易出汗且易滋生真菌的部位,去除污垢和皮屑,不给真菌提供滋生环境。洗脚后,务必用干净毛巾彻底擦干,特别是脚趾间,避免潮湿。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2、药物治疗:遵医嘱外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脚气的常用手段。如酮康唑乳膏,能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对引起脚气的常见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于症状较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伊曲康唑能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真菌细胞膜合成,发挥强大抗真菌作用,改善脚有脚气症状。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辅助脚气治疗。紫外线照射治疗有一定效果,其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直接破坏真菌的DNA结构,抑制真菌生长繁殖。此外,激光治疗也可用于脚气治疗,激光产生的高能量光束能穿透皮肤,作用于真菌,通过光热效应破坏真菌细胞结构,达到治疗目的。但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建议发现脚有脚气脱皮又痒的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进行真菌镜检等检查,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此外,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皮肤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应立即复诊,以便医生调整治疗策略。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脚上脱皮起小水泡很痒是怎么回事
脚上脱皮、起小水泡且伴有强烈瘙痒感可能是由于物理刺激这一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与足癣、湿疹、汗疱疹等疾病因素有关。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加重或伴有发热、疼痛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一、非疾病因素:长时间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高跟鞋、紧身鞋或材质过硬的鞋子,以及过度行走或站立,都可能导致脚部皮肤受到摩擦和压迫,进而引发脱皮、起小水泡和瘙痒。此外,脚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如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二、疾病因素:1、足癣:足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是脚上脱皮、起小水泡和瘙痒的常见原因之一。真菌在脚部繁殖,破坏皮肤角质层,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瘙痒和水泡形成。足癣通常表现为脚趾间皮肤发白、糜烂,或脚底、脚侧缘出现水疱、脱屑等症状。2、湿疹: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脚上出现脱皮、小水泡和瘙痒。湿疹的成因复杂,可能与过敏、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湿疹在脚部通常表现为片状红斑、密集小丘疹及小水疱,并伴有明显的瘙痒感。3、汗疱疹:汗疱疹是一种发生于掌跖、指(趾)侧缘的复发性水疱性皮肤病,足部也可受累。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过敏、精神因素、皮肤癣菌感染等有关。典型表现为足部出现深在性小水疱,粟粒至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周围皮肤正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烧灼感。日常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透气良好的鞋袜,勤换鞋袜。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减少足部皮肤刺激。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