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耳朵里长“肉芽”?原来是这个女生常用的东西掉了进去

  耳朵可以说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之一了,我们大都有这么个经验:别人凑耳朵旁边吹口气,都是痒得不行,更不用说要进个什么小东西,那真是要“抓耳挠腮”个没完没了。

  虽然我们对外界的刺激源万分小心,但如果是本来就戴在身上、甚至是耳边的东西,却很容易让人掉以轻心。一位女孩睡前忘记取下耳钉,上面的塑胶耳堵掉进了耳朵里,还以为是耳朵长了个怪“肉芽”,可让所有人都虚惊了一场。近日,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专科张湘民教授的帮助下,取出了耳堵,恢复了健康。

  张湘民教授提醒大家,如果有佩带耳饰,晚上睡觉前最好把饰物取下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遇到异物掉到耳朵里,应该尽快到医院取出,异物存留时间一旦过长,很容易引发耳朵感染,并发中耳炎外耳道炎症,更有甚者会损伤听力。

耳朵里长“肉芽”?原来是这个女生常用的东西掉了进去

  睡前一时嫌麻烦,耳中悄悄“长肉芽”

  “医生医生您快给我看看,我这耳朵里是不是长了个肉芽?” 一大早,黄小姐(化名)就等在了中山六院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专科门诊外,神色很是紧张,还一直在掏耳朵。

  “我总感觉耳朵很闷,好像能摸到一个小小的圆圆的肉芽,不知道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很可怕啊!”黄小姐拉着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专科张湘民教授,让他看自己的左耳:“就是这!现在连听声音都听不清了,这可怎么办啊!”

  张湘民教授随即给她安排了一个耳内镜检查,这一查,神秘的“小肉芽”就现形了——竟是一枚小小的塑胶耳堵!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黄小姐平素就有佩戴耳钉饰品的习惯。本来正确操作应是在睡前便取下耳钉,但她嫌麻烦,经常不取耳钉就直接睡觉。有时候早上睡醒,常会发现耳钉在睡眠过程中松脱掉落。每次黄小姐都没有太在意,可没想到,用来固定耳钉的耳堵这回刚好掉进了耳朵里。耳朵里长“肉芽”?原来是这个女生常用的东西掉了进去

  异物入耳速求医,切勿盲目用手掏

  外表看起来不明显,在耳内镜里可是一览无余,小小的塑胶耳堵用手总也掏不出来,还因为多次掏取,耳堵被越推越深,耳道都被指甲刮破了。原本是马上求诊就能解决的小事,异物本身伤害性也不大,因为错误的掏取方式反而伤到了自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耳朵里长“肉芽”?原来是这个女生常用的东西掉了进去

  发现了病因就好办了,张湘民教授在耳内镜下,轻柔细致地把这个“肉芽”给夹取了出来。清除了耳道中的异物,黄小姐立马不觉得耳朵发闷了,听力也恢复了。耳朵里长“肉芽”?原来是这个女生常用的东西掉了进去

  小小的塑胶耳堵差点惹出了大麻烦。张湘民教授提醒大家,如果有佩带耳饰,晚上睡觉前最好把饰物取下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遇到异物掉到耳朵里,应该尽快到医院取出,异物存留时间一旦过长,很容易引发耳朵感染,并发中耳炎外耳道炎症,更有甚者会损伤听力。

  【医生点评】 小而无刺激性的异物,可长期存留而无任何症状;较大的异物则可引起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反射性咳嗽等。有些动物性异物如活昆虫等,可在外耳道内爬行骚动,引起剧烈耳痛和耳鸣;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后,则有可能引起植物性炎症和刺激或压迫外耳道,导致胀痛等不良反应。总而言之,身体若感到“入侵”的警报,求助于医生才是最合理安全的解决方法,“一阳指”可不是万能的哦!(通讯员:简文杨、李饶尧)

2019-01-11 17:37:56浏览2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右侧侧脑室肿瘤动手术危险吗
右侧侧脑室肿瘤动手术比较危险。侧脑室作为大脑内部重要的腔隙结构,周围毗邻复杂的神经、血管及脑组织,手术操作空间极为有限,且极易损伤重要功能区。右侧侧脑室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是手术风险高的重要原因。侧脑室壁紧邻基底节区、丘脑等关键神经核团,这些区域掌管着人体的运动、感觉及内分泌调节等重要功能。手术中一旦损伤这些结构,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内分泌紊乱等严重后果。此外,侧脑室内及周围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如脉络丛动脉、室管膜下静脉丛等,这些血管壁薄且脆弱,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而出血不仅会影响手术视野,还可能压迫脑组织,导致脑疝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右侧侧脑室肿瘤手术的高风险还体现在技术操作难度和术后并发症上。由于侧脑室空间狭小,肿瘤位置深在,手术操作需通过有限的通道进行,对手术器械的精准度和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极高。即便顺利切除肿瘤,术后也面临诸多风险。例如,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循环障碍,引发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手术区域的脑组织因受到牵拉、损伤,可能出现脑水肿,进一步压迫周围组织;还可能因感染引发脑室炎等严重炎症反应,这些并发症都极大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右侧侧脑室肿瘤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需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充分评估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术后家属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颅内压变化,及时处理出血、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右侧卵巢黄体囊肿是什么意思
右侧卵巢黄体囊肿是指发生在右侧卵巢的黄体结构异常增大形成的囊性病变。这类囊肿属于卵巢功能性囊肿的范畴,多为生理性改变,具有自限性特点。右侧卵巢黄体囊肿的形成与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密切相关。在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卵泡腔内形成血体。随后,血体被吸收,卵泡壁的细胞增生、肥大,形成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且不断增大,腔内液体增多,就会形成黄体囊肿。正常情况下,黄体囊肿多为单侧,且直径较小,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然而,当囊肿较大或发生破裂、扭转时,症状便会显现。常见症状为下腹部一侧隐痛或坠胀感,若囊肿破裂,患者会突然感到一侧下腹部剧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右侧卵巢黄体囊肿的治疗,若囊肿较小且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多数囊肿会自行消退。若囊肿较大,出现严重破裂出血或囊肿发生扭转,为避免卵巢坏死,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或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囊肿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若发现右侧卵巢黄体囊肿,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妇科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囊肿性质和大小。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到外力撞击,防止囊肿破裂或扭转。若出现下腹部疼痛加剧、阴道流血、发热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医生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右侧睾丸鞘膜腔积液怎么治疗
右侧睾丸鞘膜腔积液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该疾病是因鞘膜分泌与吸收失衡,导致鞘膜腔内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症,可影响睾丸血液循环及生精功能。若发现睾丸鞘膜腔积液,应及时就医,进一步确定病因。1、观察等待:对于积液量少、无明显症状且长期无变化的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其中,婴幼儿先天性睾丸鞘膜腔积液在1-2岁前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在此期间,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积液变化。若积液未自行吸收或出现症状加重,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法。2、药物治疗:若积液由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引起,导致反应性鞘膜腔积液,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以控制炎症,减少渗出,促进积液吸收。3、手术治疗:对于积液量大、症状明显,或存在交通性鞘膜积液(与腹腔相通)的患者,常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鞘膜翻转修补术,切除多余鞘膜,将剩余鞘膜翻转缝合,防止液体再次积聚;还有鞘膜切除术,直接切除病变鞘膜。若为精索静脉曲张引起的鞘膜腔积液,还可能需进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从病因上解决问题。建议男性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抬高阴囊,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坠胀感。保持阴囊清洁,防止发生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及阴囊外伤。定期进行阴囊超声检查,观察积液变化情况。若出现阴囊坠胀、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右侧附睾头囊肿是怎么回事
右侧附睾头囊肿的出现与局部损伤,以及疾病因素如附睾炎、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有关。若发现右侧附睾头囊肿,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病史,并通过超声检查、尿常规、前列腺液常规等检查,排查相关疾病。一、非疾病因素:右侧阴囊受到外力撞击、挤压等,可能导致附睾局部组织受损,引起附睾管破裂,附睾液外渗积聚进而形成囊肿。若损伤后疼痛明显,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二、疾病因素:1、附睾炎:该疾病多由泌尿系统感染蔓延所致,炎症长期刺激附睾组织,可使附睾管局部狭窄、堵塞,导致附睾液排出不畅形成囊肿。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炎症。若附睾炎反复发作,囊肿较大且症状明显,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进行囊肿切除术直接切除附睾囊肿,同时切除周围病变组织。2、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症时,前列腺液分泌异常,含有炎症因子的前列腺液反流至射精管,进而波及附睾引起炎症,导致附睾管堵塞形成囊肿。治疗前列腺炎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遵医嘱使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改善排尿症状,并配合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前列舒通胶囊。3、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可影响阴囊内血液回流,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附睾组织缺氧、代谢异常,促使囊肿形成。轻度精索静脉曲张可通过穿戴阴囊托带促进血液回流。病情较重者可能需遵医嘱进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精索静脉介入栓塞术。对于精索静脉曲张合并的附睾头囊肿,若囊肿较大或症状明显,也可考虑直接进行囊肿切除术。建议男性注意保护阴囊,避免外力损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会阴部清洁,减少泌尿系统感染风险。避免久坐,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降低睾丸疾病风险。若患有附睾炎、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应积极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