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王逢贤:腰椎术后为什么还要吃“镇痛药”

本文作者:北京东直门医院骨三科 王逢贤副主任医师


  腰椎术后为什么还要吃“镇痛药”?

  腰椎手术后我们会常规给病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但是有一部分患者会不理解,拿着药片问“医生,我手术不是已经做完了吗?您说神经已经解除压迫了,为什么还要让我吃止痛药啊?”

  

王逢贤:腰椎术后为什么还要吃“镇痛药”

  要解答这个疑问,首先我们要简单复习一下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三大原因。

  (1)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

  (2)突出的髓核压迫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3)受压的神经根缺血。

  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联,互为加重因素。

  

王逢贤:腰椎术后为什么还要吃“镇痛药”

  在手术中我们通过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清理骨赘、清理增厚的韧带,解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这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疼痛的第二个原因是非常理想的处理方案;但是神经根的炎症反应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而且椎管内的损伤在恢复之前,会不停释放炎症反应因子,刺激神经引起疼痛,所以在局部恢复过程当中,需要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这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和有必要的。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

  其实很多人对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

  误区一:这是一种 “止痛药”、是为了缓解疼痛的,容易依赖;

  误区二:这类药物含激素;

  误区三:能不吃就不吃,痛得受不了才吃。

  我们来逐一作答:

  第一点,首先请注意,这一类药物不叫“镇痛”药,而是叫“非甾体类抗炎药”,它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其解热、镇痛、消炎作用。NSAIDs用于治疗的根本作用是控制炎症,通过抗炎作用而缓解疼痛,而不是简单的止痛,和吗啡、可待因等作用于神经的麻醉性止痛药是完全不同的,不存在成瘾性。

  第二点,非甾体类消炎药不是激素类药物(尽管泼尼松、可的松等确实是激素类药物,但不是所有带“松”的药物都是激素)。

  第三点,NSAIDs正确的服用原则是“按时服用”,而不是“按需服用”,“按需服用”指的是疼痛才吃,不痛不吃,这是错误的,会将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按时服用”指的是按每种药物的使用说明,在规定的时间点服用。

  目前对于腰椎术后多长时间,局部炎症反应以及炎症因子可以减少或消失还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我们以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炎症反应恢复正常的时间作为参考,一般膝关节置换术后,炎症因子浓度会在6~8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腰椎微创手术创伤小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炎症反应理论上恢复时间应该快于膝关节置换手术,腰椎开放手术的创伤与膝关节置换类似,我们认为腰椎微创术后口服4~6周、开放术后口服6~8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对于缓解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比较舒适的康复,是有必要的。

  附常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名称:

  阿司匹林、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吲哚美辛(消炎痛)、双氯芬酸钠(扶他林、英太青、戴芬等)、炎痛喜康、美洛昔康(莫比可)、乐松片、塞来昔布(西乐葆)、依托考昔(安康信)、艾瑞昔布等。

  小结:

  1、非甾体抗炎药不仅仅是止痛药,主要通过控制炎症缓解疼痛,而不是简单的止痛;

  2、根据病情需要服用药物,在服用期间若无不良反应,建议每日规律服用,而不是感到疼痛时再服用;

  3、为避免不良反应,不要同时服用2种或2种以上的消炎止痛药;

  4、如果患者有消化道溃疡或胃肠疾病,可以口服COX-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等。


  专家介绍

  王逢贤 副主任医师

  

王逢贤:腰椎术后为什么还要吃“镇痛药”

  业务专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脑瘫外科、四肢创伤骨折治疗。擅长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在解除病痛的基础上,使病人的切口尽量小,瘢痕不明显,满足患者日益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专科门诊)

       周四下午(专家门诊)

2018-11-29 15:36:28浏览1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史珂慧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小便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小便黄的原因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如饮水过少、饮食影响,以及疾病因素如尿道炎、黄疸型肝炎、蚕豆病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勤排尿,注意个人卫生,有助于维持泌尿系统的健康。一、非疾病因素:1、饮水过少:当身体缺水时,肾脏会对尿液进行重吸收,使得尿液中的水分减少,各种代谢废物的浓度相对升高,从而导致尿液浓缩,颜色变黄。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只要及时补充水分,增加尿量,尿液颜色通常会恢复正常。2、饮食影响:食用大量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橙子等,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会使尿液的颜色变黄。但经过消化吸收之后,尿液就会恢复正常。二、疾病因素:1、尿道炎:细菌感染尿道引发炎症,炎症刺激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充血、水肿,产生分泌物,混入尿液中,使尿液颜色变黄。患者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2、黄疸型肝炎:由于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等原因,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过多的胆红素通过尿液排出,使尿液发黄。患者常伴有皮肤和巩膜黄染、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3、蚕豆病: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食用蚕豆等特定食物后可能引发溶血反应,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经过代谢后产生胆红素,导致尿液发黄。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如果发现小便持续发黄,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史珂慧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小便次数多是肾炎吗
小便次数多不一定是肾炎,虽然肾炎可因肾脏滤过、浓缩功能受损导致小便次数多,但常伴有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此外,大量饮水等生理性因素,以及尿路感染、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导致小便次数多的情况。因此,仅小便次数多不能直接判定为肾炎,需结合其他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当患有肾炎时,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肾小球肾炎会使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功能相对正常,就可能出现尿液生成增多,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加。另外,肾脏的浓缩功能受损,不能有效地将尿液浓缩,也会使得患者产生多尿的症状,表现为小便次数增多。同时,肾炎患者可能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这些症状结合小便次数多,更有可能提示是肾炎引起的。然而,有较多其他原因也会导致小便次数多。比如生理性因素,当大量饮水、喝啤酒等液体摄入过多时,身体会通过肾脏调节,增加尿液生成,从而出现小便次数多,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减少液体摄入后就会恢复正常。还有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刺激膀胱和尿道黏膜,会引起尿频,患者通常还会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导致尿液中糖分增多,产生渗透性利尿,也会出现小便次数多,患者往往还会伴有口渴、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针对小便次数多这种情况,建议首先要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果同时出现了水肿、蛋白尿、血尿等异常,或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以及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赖义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打喷嚏控制不住小便是怎么回事
45岁的王女士,最近感冒了,频繁打喷嚏。可让她尴尬不已的是,每次打喷嚏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漏出少量尿液,内裤常常被浸湿。随着打喷嚏次数增多,这种情况愈发频繁,甚至在大笑、咳嗽时也会出现漏尿现象。王女士感到十分困扰,前往医院就诊。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症状表现、生育史、既往病史等情况,经过一系列检查,诊断王女士为压力性尿失禁,而频繁打喷嚏正是诱发这一症状的因素之一。据国际尿控学会统计,全球约有15%-25%的成年女性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占比颇高。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女性生育观念的变化,尿失禁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打喷嚏控制不住小便的原因】1、盆底肌松弛①生育因素:多次生育、顺产过程中胎儿对盆底肌的过度牵拉,都可能导致盆底肌松弛。在分娩时,盆底肌肉和筋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若产后未能得到充分恢复,盆底肌的支撑能力就会减弱。当打喷嚏、大笑、咳嗽等导致腹压突然升高时,膀胱受到的压力超过尿道阻力,就会出现漏尿现象。②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肉逐渐萎缩、变薄,弹性降低。盆底肌松弛使得尿道闭合压力下降,难以有效抵抗腹压增加带来的影响,从而容易出现打喷嚏时漏尿的情况。2、泌尿系统疾病①膀胱炎:膀胱发生炎症时,膀胱黏膜会处于充血、敏感状态,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受到影响。炎症刺激可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自主收缩。当患者打喷嚏使腹压升高时,就可能诱发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漏尿。膀胱炎患者除了有打喷嚏漏尿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②膀胱结石:膀胱结石会影响膀胱的正常排空,结石刺激膀胱黏膜,也可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当腹压因打喷嚏等因素突然升高时,膀胱内压力失衡,尿液就可能不受控制地流出。膀胱结石患者的漏尿症状可能会随着结石的移动和膀胱的充盈程度而有所变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尿。3、神经系统问题①神经损伤:如骨盆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导致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受损,会影响神经对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正常控制。当神经传导出现障碍时,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变差,在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控制尿液排出,从而出现漏尿。这种因神经损伤导致的尿失禁,治疗相对复杂,需要针对神经损伤的原因进行治疗。②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大脑对膀胱功能的调节。脑部神经病变会干扰自主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控制,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腹压变化时,更容易出现漏尿现象。【打喷嚏控制不住小便的治疗方法】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建议轻中症的患者先通过非手术治疗进行改善,比如盆底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达到手术指征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并辅以非手术治疗,通常手术治疗效果较好。1、盆底肌康复训练①凯格尔运动:这是一种常用的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患者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和弹性。具体做法是,收缩盆底肌肉(即憋尿时的肌肉动作),保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一般坚持训练3-6个月,可逐渐改善盆底肌松弛情况,减轻漏尿症状。凯格尔运动适用于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明显禁忌,但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收缩和放松的节奏,避免过度用力。②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是借助仪器,将盆底肌活动的信息转化为视觉或听觉信号反馈给患者,帮助其了解自身盆底肌的收缩情况,进而进行针对性训练。这一治疗方法能让患者更准确地掌握盆底肌收缩技巧,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通常,每周进行2-3次治疗,每次时长约30分钟,一个疗程为10-15次。该疗法适用于自我训练效果欠佳的患者,相对安全,但治疗过程必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仪器使用正确。2、药物治疗①雌激素类药物:对于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肌松弛的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雌激素能促进盆底肌肉和筋膜的修复,增强尿道黏膜的厚度和张力,提高尿道闭合压。常见剂型有外用乳膏、阴道栓剂等。使用时需注意,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雌激素相关肿瘤病史的患者禁用,且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等风险,需定期进行相关检查。②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通常为口服药物,适用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导致的尿失禁。这类药物能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漏尿次数。使用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青光眼等疾病的患者禁用。3、手术治疗①尿道中段吊带术:这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常用手术方法。通过在尿道中段放置一条吊带,支撑尿道,增加尿道阻力,从而改善漏尿症状。该手术适用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尤其是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一般术后1-2周可恢复正常活动。但手术可能存在感染、吊带移位等风险,需在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②膀胱颈悬吊术:通过将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固定在耻骨后或其他部位,提高尿道阻力,治疗尿失禁。适用于膀胱颈位置过低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手术效果较好,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可能需要住院观察3-5天,术后1-3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活动。同样,手术也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常见疑问】1、男性会出现打喷嚏控制不住小便的情况吗虽然打喷嚏控制不住小便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但男性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男性出现此类症状,除了可能因年龄增长导致盆底肌松弛外,还可能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有关。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影响尿液正常排出,当腹压增加时,容易出现漏尿。前列腺炎也可能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引发尿失禁。如果男性出现打喷嚏漏尿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前列腺超声、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2、预防打喷嚏控制不住小便有哪些方法对于女性,尤其是经产妇和绝经后女性,平时可多进行盆底肌锻炼,如坚持做凯格尔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增加腹压的行为,如过度肥胖者应适当减肥,减少因腹部脂肪堆积导致的腹压升高;避免长期提重物、慢性咳嗽等。此外,保持良好的排尿习惯,定时排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对于患有泌尿系统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以降低尿失禁的发生风险。3、尿失禁对生活有哪些影响及如何应对尿失禁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如皮肤潮湿、瘙痒,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使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使用成人纸尿裤、尿垫等护理用品,保持身体清洁干燥。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避免感染。心理上,患者应正确认识尿失禁,不要因羞耻感而逃避社交,可与家人、朋友沟通,寻求支持,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此外,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做了根管治疗为什么用舌头顶着有点胀
做了根管治疗后用舌头顶着牙齿感觉有点胀,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主要由治疗过程中的操作影响以及术后正常的组织反应等因素导致。根管治疗是一个较为复杂且具有创伤性的治疗过程。在治疗中,医生需要清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这一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对根尖周组织产生一定刺激。根管器械在进入根管深处清理时,可能会超出根尖孔,对根尖周围的牙周膜等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牙周膜内富含神经和血管,受到损伤后,会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出现充血、水肿等情况。当用舌头顶触患牙时,压力传导至根尖周组织,刺激到处于炎症状态的牙周膜,就会让人产生发胀的感觉。根管治疗后,根管内会填充材料。这些填充材料在与根尖周组织接触的初期,可能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外来物质,启动免疫防御机制,导致根尖周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炎症。炎症状态下,组织液渗出增加,使得根尖周区域的压力升高。当用舌头顶牙齿时,牙齿受到压力向根尖方向移动,会进一步加大根尖周组织内的压力,从而产生胀感。即使是在严格规范操作下,这种因填充材料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及相应的胀感在部分患者中也难以完全避免。若根管治疗后出现这种用舌头顶着有点胀的情况,建议患者要避免频繁用舌头顶触患牙,减少对患牙及根尖周组织的额外刺激,给组织足够的时间恢复。另外,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认真刷牙,使用牙线等清洁工具,防止口腔细菌滋生,避免加重感染。若胀痛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伴有咬合疼痛加剧、牙龈红肿、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