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双下肢发凉、怕冷、麻木?50岁以上的要小心这个病!

陈淑长 周围血管科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三级甲等

  最近天冷以后,门诊迎来了这样一群老年患者,他们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觉得双下肢发凉、怕冷,有时候足底部还觉得麻木,稍微活动活动好像症状能减轻点,再继续活动呢下肢症状又加重还伴有明显的疲劳;慢慢的这类患者就发现自己走路的距离越来越短了,一走多了就开始出现足部或者下肢的疼痛、酸沉,有时候还会有下肢肌肉抽筋的感觉,不得不停下来站着休息会,休息几分钟以后就又可以继续行走了,可是再走会下肢症状就又出现了,让人十分痛苦;更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下肢的发凉疼痛不仅是在活动以后了,每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患者足部甚至下肢的疼痛反倒更重,让人不得不坐在床上抱着自己的脚,一夜不眠。

  再看这些患者的诊疗经过,发现他们几乎看遍了医院的骨科、按摩科、风湿科,各种风湿免疫指标、腰部及下肢的X线片、CT甚至MR都做过了,发现患者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骨性关节病变,但是骨性关节病的程度完全不能跟患者的症状成正比,同时患者下肢营养状态情况、行走后疼痛的症状与骨关节病变引发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同时对症进行了各种针灸、推拿、按摩等等治疗,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下肢的症状会轻微,但是并不会出现大的改观。

  遇到这样的患者,我们查体时一般可以看到:患者下肢和足部的皮肤颜色是苍白或是苍黄的,甚至会出现足趾趾腹肌足底部肤色暗红;皮肤往往是干燥、脱屑的,有时会发现足趾趾腹部皮肤变薄;趾甲会有变薄或增厚的改变;足大趾背侧的汗毛会减少甚至消失;足部及下肢的皮肤温度是减低的;小腿部的肌肉变得不那么丰满甚至会有肌肉萎缩的表现;再摸足背、胫后动脉的波动可以是减弱的,病变比较重的时候会发现患者膕动脉甚至是股动脉的波动也是减弱。我们再综合观察这类患者,基本都是老年人,常常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慢性病的病史。就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了。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很熟悉的一种疾病,但是临床上,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社会的进程的增快,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多种相关性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作为三大血管系统之一的周围血管也跟心、脑血管一起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因而发生相应的病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就是当今社会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周围动脉疾病,没有之一。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在周围血管的局部表现,其发病是由于患者大中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扩大、以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表现的一种疾病。随着病变肢体营养状态的变差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凉、怕冷、疲劳、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营养障碍,甚至会出现破溃和坏疽。完善动脉彩超检查可以发现动脉内膜的增厚,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甚至动脉管腔狭窄;如果完善动脉的造影检查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动脉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所以一般来讲动脉造影是诊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金指标。实际上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评估动脉供血情况。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上下肢的血压情况来评估是否存在肢体动脉供血不足,正常状态下,下肢的动脉血压要高于上肢,如果出现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时,就应该考虑下肢存在动脉供血不足,这个时候患者下肢的发凉、怕冷、疼痛症状往往会更为明显。

  所以如果您年龄超过50岁,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或者脑血管病等等慢性病,又出现了双下肢的发凉、怕冷、麻木、疼痛,活动或者劳累后疲劳感明显,甚至出现因下肢疼痛不能继续行走的症状,需要站立休息几分钟后才能缓解的情况,就要在考虑骨关节病的时候不要忘记了也查查下肢动脉的情况,避免耽误了疾病的治疗。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日常调护

  那么如果患者已经明确诊断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除了坚持规范治疗以外,有一些自我调护的方法是可以帮助自己改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

  (一)保暖不加温

  得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最早期常见的症状就是患肢的发凉怕冷,一般大家常作的事情就是用很热的水泡脚,或者整夜的用电褥子取暖,还有人喜欢揣个热宝在身上、图方便的就在鞋里或者腿上贴一些热帖。一开始可能觉得自己的症状会有所好转,但是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下肢怕冷的症状反而加重了,甚至会出现疼痛的症状,而且会逐渐加重。这就是我们说的犯了局部加热的错误,因为存在动脉硬化性闭塞肢体都或重或轻的肢体缺血情况,在加热的情况下,组织的耗血耗氧量就会增加,而病变的血管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氧供给,所以局部加热后反倒会造成患肢缺血表现加重,也就出现了怕冷、疼痛加重的症状,因而我们不建议用局部加热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但是保暖却不一样,血得温则通,在保暖的情况下患者避免了外界寒冷的刺激,血管不会因为冷刺激而收缩,肢体远端的供血也就能够保证。使用电褥子等取暖设备,我们也是建议提前用电褥子将寝具加温,就寝时就关掉,用余温保暖即可,避免长时间的加热。

  说起来用热水泡脚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使用具有温经益气、活血通脉的药物煎煮后,用药液泡洗,治疗的效果就更好了。但是使用很烫的水去泡洗、并且泡洗很长时间却是错误的,同一个道理,这也增加了局部的耗血耗氧量,会加重病变肢体的症状。我们一般建议的泡洗方法是用不超过42℃的温水,泡洗的时间不要30分钟,泡洗后尽快使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双脚,包括足趾缝之间。如果同时伴有足部皮肤粗糙、干裂的情况,泡洗后要在足部涂抹润肤霜。

  (二)运动不过量

  适当的有规律的进行步行锻炼可以使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减轻。具体的运动方法是患者进行常规速度的步行,直至出现肢体的酸痛、乏力症状后停止步行,站立休息直至症状缓解后再步行运动,如此反复,以自己可以耐受的运动时长未运动结束的时间,不允许咬牙坚持过度运动。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缓解病变肢体缺血症状从而使患者发凉、怕冷、疼痛的症状逐渐减轻,但是过量的运动却是一种不良刺激,造成病变肢体的症状加重

  另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法是肢体位置运动,它来源于周围血管疾病中动脉血管供血情况检查的一种试验——Buerger试验,也叫肢体位置试验。具体方法是:患者仰卧位,将双下肢伸直抬高达髋关节屈曲45o,坚持3分钟(达不到3分钟时以个人的耐受时间为准)后,变为坐位,将下肢自然垂于床旁(床缘不要压迫腘窝处),再坚持3分钟后;再次改为平卧位,双下肢伸直,平卧休息3分钟。三个动作完成后算是完成一组完整的运动,根据自己体能情况,每次做5组左右的运动,每天进行1-2次规律的锻炼,也能很好的促进患肢供血情况的改善,再平常生活中不妨一试。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科疾病,失治、误治,或者患者本人的不予重视,任由疾病发展,会造成患者肢体的严重疼痛,甚至肢体会出现破溃、坏疽,不仅痛苦大,而且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一定要重视自己身体的病痛,那是身体给您发出的求救信号,尽早就诊,请专业的医生帮助您诊断、治疗和生活指导,让你拥有没有病痛的生活。

  作者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亚健康科 副主任医师 赵欣  

双下肢发凉、怕冷、麻木?50岁以上的要小心这个病!

  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于全国首批名中医、中医周围血管病开拓者陈淑长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善于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周围血管病、调整亚健康状态,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性水肿、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六上午

2018-11-22 13:49:03浏览9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39岁女性患者,双下肢出现麻木等感觉异常怎么回事,怎么办
女性39岁患者,双下肢出现麻木等感觉异常,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急性脊髓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原因导致的。 1、生理性因素 久坐或者是下肢受到了压迫,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就可能会引起下肢麻木,可适当活动下肢,解除下肢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双下肢麻木的症状会逐渐缓解。也可通过按摩等缓解不适。 2、急性脊髓炎 可能与感染、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会急性发作,由于炎症刺激脊髓、神经等,就可能会引起双下肢麻木的症状,可能还会出现疼痛、双腿无力,严重时会引起下肢瘫痪及大小便障碍,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还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血糖长期存在偏高的情况,可能会诱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对支配下肢的神经造成损伤,引起下肢麻木,可能还会出现双上肢麻木的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依帕司他等药物治疗。同时,还要积极控制血糖,可遵医嘱服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女性双下肢出现麻木等感觉异常,还有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脑血管病变等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当出现双下肢麻木的症状以后,要重视起来,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诱因,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聂志扬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三甲
50岁的女人小腿发凉怎么办
50岁的女人小腿发凉可以通过泡脚、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1、泡脚小腿发凉可能是由于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没有做好保暖工作,或者是长期不运动,导致体内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出现小腿发凉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使用温热的水进行泡脚,能够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小腿发凉的情况。2、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适当进食温补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可以改善小腿发凉的情况。同时,建议患者还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香蕉等,也有助于改善小腿发凉的情况。3、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能让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还能让人体的各个器官活动起来,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改善小腿发凉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4、物理治疗患者也可以通过针灸、按摩、推拿等物理治疗的方式来改善小腿发凉的情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小腿发凉的症状。5、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小腿发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八珍颗粒、人参养荣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小腿发凉,可以遵医嘱服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双下肢麻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通常情况下,双下肢麻木多考虑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也可能是周围神经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治疗。1、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患者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可能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流动受阻,会出现四肢发麻、酸胀等不适症状,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缓解。2、周围神经病如果患者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可能会导致周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害,会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依帕司他片、维生素B1片等药物进行改善。3、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等原因引起的,由于突出的腰椎间盘会压迫到坐骨神经,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双下肢麻木的症状。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甲钴胺胶囊、维生素B1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牵引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4、脑梗死可能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平衡障碍、偏瘫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双下肢麻木。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改善,必要时可以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5、脑出血脑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会出现头晕、肢体无力、面色苍白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以通过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对因治疗。另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注意事项一般有调整饮食习惯、适当运动、服用药物等。 1、调整饮食习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高盐、高脂肪等食物,如咸菜、肥肉等,以免导致体内钠离子含量升高,导致血压出现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适当食用芹菜、西红柿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而对于肥胖的患者,则需要注意低盐、低脂肪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另外,患者平时还需要注意适当饮用咖啡、绿茶等具有提神醒脑作用的饮品,以免导致高血压的情况发生。 2、适当运动 建议患者适当进行游泳、慢跑等体育锻炼,如游泳可以使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促进血管舒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降低血压的作用。而慢跑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促进机体排钠排水,降低血管阻力,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3、服用药物 如果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治疗,控制血压。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利尿药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管阻力,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另外,患者还可以遵医嘱服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律失常的情况,从而降低血压。 除上述之外,还要注意高血压患者不宜剧烈运动,戒烟戒酒等,避免病情加重。建议患者在平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