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高血压,吃药也根治不了!医生:不停药,是为了这件事

降压药要吃一辈子吗?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非要问个究竟,只能听专业医生的,医生让你停,你才能停,医生说可以减,你才能减。

高血压在中国有多常见?让我们看看下面这则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高达2.66亿(只少不多),仅以这个比例换算,就意味着每5个成人中就至少有一个人得高血压,更让人忧心的是,每年因高血压问题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了900万,在诱发心梗中风猝死等等风险下,高血压患者不得不对它重视起来。

降压药真的停不了吗?医生说就看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也正是由于这个病如此普遍,每一个患者都希望少吃药甚至不吃药就能达到治愈,以免后顾之忧,但目前临床的证据显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几乎都需要终生服药,且尽早服药。

怕吃药?究竟是为何?

天津市泰达医院肾内科主任李青教授举例道,一个40岁的患者来到门诊说自己经常胸闷,想要医生帮他做个检查,一量他血压150/100mmHg,已经是高血压患者,开了相关检查单后,同时开了降压药。

“他一看到我给他开降压药,就像触电一样使劲的摆手,说千万别给我开药,我绝对不会用。一问为什么,他说,降压药一旦用上就停不下来了,我又问他,你不治疗,那为什么还来看病?他说,我就想查查胸闷是怎么回事,知道是血压高了,那我就自己平常增加锻炼就好了!”

同样,一个40多岁的男性在医院举行义诊时,过来量血压,一测165/95mmHg,又是一个高血压患者,一问他说自己在2年前就知道了,当时也用了药,一段时间血压正常就停药了

“我问他,那为什么不继续吃药了,他说自己当时决定减肥,也能让血压下降,此外,也担心吃降压药时间长了就断不了了。”可现在的问题是,停了药后病情并没有如他所想,血压依然升高,那怎么办?这名男子表示过段时间再看看吧!

降压药真的停不了吗?医生说就看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吃了降压药,高血压为什么还是难根治?

任何疾病一旦冠上“慢性病”的帽子,则意味着只能控制、延缓病情的发展,医学上无法根治,高血压就是其中一种。

专家介绍,这是因为高血压是全身细、小动脉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普遍痉挛、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硬化失去弹性,使的血流通过时遭受的阻力增大,正常的压力已经不能让血液顺利的通过您的动脉系统,血压自然升高。

关键是,这些变化是质变,是不可逆的!

目前医学上所有针对高血压的正规治疗都是基于药物,目的不是为了让您的血管恢复正常,而是更多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把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

既然是控制,也就谈不上“根治”,永远都是边治疗、边评估、边调整用药剂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通过任何渠道宣扬“几个疗程就能根治高血压”“永不复发”的说法你就知道绝不靠谱了。

如果现阶段医学上真能根治所有高血压,下一个诺贝尔医学奖等着你!

降压药真的停不了吗?医生说就看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降压是要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有人会问,既然吃药都没法根治,那干嘛还吃?还要降压,李青表示,降压的目的不是为了血压本身,而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已有无数研究证实,血压每上升20mmHg,死亡的风险就会翻一倍,持续异常的高血压会对人体各个器官造成损害,心、脑、肾最为明显,这也就间接导致中风、心梗、肾衰的增加风险。

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降血压,降血压的过程需要长期规范的监测血压,不能凭感觉,而要看赤裸裸的数字。

无论如何,都一定要让自己的血压达标为止。

究竟将血压控制在多少最好?因人而异,18年欧洲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血压达标值,认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应该为<130/80mmHg。对于 60岁以上,或者同时罹患肾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又有各自不同的降压目标,具体遵从医嘱。

降压药真的停不了吗?医生说就看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健康生活难以替代吃药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减肥、少吃盐……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血压,也因此,会有人问能不能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代替药物?

医生也很想回答可以,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李青表示,目前只有对于新发生的1期高血压 (血压值不超过诊断标准10mmHg),而且不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可以先考虑调整生活方式,但若无效,则依然需服药治疗。

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方式的效果远远没有厉害到能“治疗”高血压的程度,理论上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可降血压2-8mmHg;体重每减10kg,可降血压5-20mmHg;坚持中等强度的运动,可降血压4-9mmHg;限制饮酒,可降血压2-4mmHg。

但需要注意的,这些降压效果是不能叠加的,也就是说,只能取所有项目中的最大值。假如不吃药、带着高血压减肥、运动,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降压药真的停不了吗?医生说就看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降压药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

在患者的观念中,降压药就像“成瘾药”一样,停不下来还副作用极大,但这种观念早已被反驳,降压治疗的历史已经超过80年,先后出现了许多降压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5种一线降压药:利尿剂、地平类(CCB)、沙坦类(ARB)、普利类(ACEI)和β-受体阻断剂,都是大浪淘沙的结果,疗效肯定,副作用都已经很小。

即便降压药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与你冒着生命的风险不吃药来比,也只能说你“蛮拼”的。

孰轻孰重,毋庸多言。

2018-10-29 13:30:00浏览1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体内浊毒如何化解
浊毒一般可以通过多喝水、饮食调理、运动、中药调理、针灸等方式来化解。体内有浊毒可能是由于长期熬夜、饮食不当等原因导致,患者会出现面色晦暗、皮肤油腻、口腔异味等症状。1、多喝水建议患者平时可以多喝一些温开水,能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浊毒排出体外。2、饮食调理患者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香蕉、黄瓜、西红柿等,同时还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有利于病情恢复。3、运动患者平时也可以适当进行运动,比如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也可以促进体内的血液循环,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也可以使浊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4、中药调理如果患者体内浊毒的情况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方式无法改善,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也能够促进体内浊毒的排出。5、针灸患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针灸进行治疗,针灸的穴位主要包括阴陵泉穴、阳陵泉穴、丰隆穴等,能够起到促进体内血液循环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浊毒排出体外。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崔尚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腰下方与尾骨之间疼
腰下方与尾骨之间疼很可能是长期久坐引起的,也可能是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长期久坐 如果平时生活中从事长期久坐的工作,可能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会出现骶尾骨疼痛、下肢发麻、下肢酸胀等情况。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久坐,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运动,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进行改善。 2、软组织损伤 如果腰下方与尾骨之间受到外力打击,可能会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现象,按压时疼痛症状会加重。患者可以立即通过冰袋冷敷的方式进行缓解,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进行改善,可遵医嘱使用吲哚美辛巴布膏、活血消痛酊等药物进行治疗。 3、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能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使椎间盘缺乏血液供给,使椎间盘修复能力减弱,长期以往会使椎间盘髓核、纤维环逐渐老化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疼痛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服用依托考昔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骨盆牵引的方式,增加椎间盘间隙宽度缓解症状。 除上述常见原因,也可能是腰椎管狭窄等疾病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任培华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按摩的技巧与手法有哪些
按摩的技巧与手法,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按摩器具、寻找穴位、掌握力度、控制时间、注意保暖等。1、选择合适的按摩器具在进行按摩之前,患者需要先选择合适的按摩器具,常用的按摩器具包括玉石、砭石、普通海绵垫等。这些按摩器具能够起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功效,可以更好地发挥按摩的效果。2、寻找穴位在选择按摩的穴位时,患者需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穴位。3、掌握力度在进行按摩时,患者需要注意掌握好力度。如果力度过轻,可能达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果力度过重,可能会导致皮肤受损,出现疼痛的症状。因此,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按摩。4、控制时间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因此需要控制的按摩时间也会有所差异。建议患者在按摩的时候控制好时间,避免长时间按摩,以免对局部的肌肉造成损伤。5、注意保暖在按摩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会处于放松的状态,如果不注意保暖,可能会导致受凉,容易出现浑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因此,建议患者在按摩的时候需要做好相关的保暖措施,以免出现受凉的情况。此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如果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