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不长在腰上也是缠腰龙吗?关于带状疱疹的9个知识点!

  “缠腰龙”,民间又称“飞蛇”,“蛇盘疮”,“腰缠火丹”,“蜘蛛疮”等,从这生动又恐怖的取名就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畏惧之心了。特别是广为流传的“长满一圈就会死”,让许多人“谈蛇色变”。那真相又是如何呢?今天咱们就来为大家普及一下缠腰龙的基本常识吧。

  先来说说这种病是怎么发生的吧。缠腰龙的医学真名是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接触这种病毒被感染后,儿童可发生水痘,但遇到免疫力较高的人群,就不一定长水痘了,可是病毒也不甘心就此罢休啊,就偷偷潜伏在根据地——脊髓后根神经节(当然长了水痘的人也一样是会有病毒藏在神经节里哦),一旦劳累、着急上火、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就跑出来了,开始爆发战斗力,沿着神经走向一路烧杀抢掠,不仅祸害神经——引起疼痛,还让该神经管辖下的皮肤造成了伤害——就是看到的缠腰龙。好,接下来一一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Q:长了一圈对上就会死了吗?

  A:绝对是谣传!缠腰龙是病毒感染的皮肤病,大多发生于人体的单侧,不超过中线,左右同时发生的概率很低,就算少之又少的情况发生了,也是不致命的。当然少数严重情况下的带状疱疹,也是可能发生死亡的(且看下题分解),只能说跟长不长满一圈没关系。

  Q:不长在腰上也是缠腰龙吗?

  A:临床上带状疱疹一般长在腰背部,看起来就像盘在身上的一条大蛇,这也是它鼎鼎大名的来源,但是这种病毒也是爱乱跑的,像臀部、大腿、脖子、脸、眼睛、耳朵都是会有的,有时甚至沿着血液跑到肺部、脑部等器官,也就有了眼部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播散型带状疱疹等。大家也知道像眼睛、耳朵、大脑这些部位不像腰背部那么皮糙肉厚的,精贵着呢,被病毒感染到就有点麻烦了,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就有可能引起失明、耳聋,甚至死亡(别担心,这种概率是很小滴,所以说有病及时治是多么重要啊)。

  Q:带状疱疹咋这么疼呢?

  A:带状疱疹病毒的根据地是神经节,当它们爆发战斗力,开始发作时,神经节就会发炎坏死,而神经很大作用就是身体用来感知各种感觉的,神经受损伤了,当然就特别疼啦。

  Q: 为啥身上都没有难看的疮了,还是很疼呢?

  A:神经的修复比较漫长,别看表面上被侵害的皮肤长好了,里面的神经可还在痛苦着呢,因此某些患者在身上的皮疹消退后,还是会感觉很疼,这在医学上叫做“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在中老年人发生比较多,疼痛可以持续数月之久,而至今也只能用一些止疼药、营养神经的药稍微缓和控制一下。

  Q:这么疼,到底要疼多久才算完啊?

  A:得了带状疱疹的人多半是先感到疼痛,再出现皮肤上的疱疹,一般情况下,儿童及青年人全病程是2-3周,老年人约3-4周。如果不幸遇上后遗神经痛,哎,那就有点惨了,几个月到一年半载都是有可能的...您就只能受着了,或者采取一些治疗缓和下,不过至少可以安慰下自己这是没有生命危险的嘛。

  Q:得了带状疱疹,想要自己扛,不治疗会自己好吗?

  A:对于此类问题,只能说佩服您的忍耐力了。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皮肤上的损伤比较好说,年轻免疫力好的人自己好的也是有的,但是对于体内的病毒分子,不吃药是不容易撤退的,而且很容易造成后遗神经痛。

  Q:我小时候得过水痘,那以后还会长缠腰龙吗?

  A:前面提到得了水痘的人病毒也还是会潜伏在神经中,所以,没长过水痘的人,有可能会长缠腰龙,而出过水痘的人,很不幸,也是会长缠腰龙的。所以啊,还是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规律饮食休息,免得哪一天免疫力降低,潜伏者就出来作祟了。

  Q:带状疱疹会传染吗?

  A:一般正常健康的成年人,免疫力是比较健全的,基本不受影响,但是对于婴幼儿、孕妇、免疫力低下的人接触疱液后有可能发生水痘,以后会不会再发生带状疱疹,这就又是一个新轮回了。所以得了带状疱疹的人尽量避免跟此类人过多接触就好。

  Q:带状疱疹可以打疫苗预防的吗?

  A:带状疱疹和水痘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由于水痘很多时候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就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水痘的发生,但也不是终身保护的。而对于带状疱疹疫苗,也只是推荐用于50岁以上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当然也不是终身保护,而且要是免疫低下的话,打疫苗反而会引起带状疱疹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提高免疫力还是很重要的呀~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缠腰龙”基本有所了解了呢?千万不要误信民间传言,有病就治,别乱折腾,要不然原本很好处理的一个带状疱疹,生生就是形成了难办的后遗神经痛,那就得天天疼得着急上火了。(作者:北京医院皮肤科陈姗姗)

2018-10-11 09:18:58浏览1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50多岁取环多久能恢复正常生活
50多岁取环后一般需要2周左右能恢复正常生活。针对50多岁取环后的女性,建议取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避免感染。通常情况下,取环过程会对子宫内膜和宫颈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术后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和下腹部不适。在取环后的前3-5天,阴道出血和腹部不适相对明显,此时需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随着身体的自我修复,阴道出血会逐渐减少直至停止,腹部不适也会逐渐缓解。一般到术后1周左右,身体的不适症状会基本消失,但子宫内膜的完全修复还需要一定时间。到术后2周左右,大多数女性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然而,有一些因素会影响恢复时间。如果女性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身体的愈合能力可能会较差,取环后恢复正常生活的时间可能会延长。此外,取环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子宫穿孔、感染等,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还有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营养状况也会对恢复产生影响,身体素质好、营养均衡的女性恢复相对较快。术后2周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防止细菌进入阴道引起感染。如果术后出现阴道出血量多、腹痛加剧、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什么体质容易高原反应
通常心肺功能不佳、身体过度疲劳、贫血以及平时缺乏运动的体质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心肺功能不佳的人,在高原地区由于氧气含量降低,心脏和肺部需要承受更大的负担来维持身体的氧气供应,容易出现高原反应。比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人,其心肺功能本身就较弱,难以适应高原环境。身体过度疲劳时,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原地区,身体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缺氧等问题,容易引发高原反应。此外,贫血患者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在高原低氧环境中,这类人更容易出现缺氧症状,从而导致高原反应的发生。另外,平时缺乏运动的人,心肺功能和身体的耐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突然进入高原地区,身体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也较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对于容易出现高原反应的人,在进入高原地区前,建议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存在心肺疾病、贫血等问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整。在进入高原途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适当吸氧来缓解缺氧症状。到达高原后,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逐步适应高原环境。饮食上可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生活中治疗痛经有什么方法
生活中治疗痛经的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止痛药治疗以及避孕药治疗等。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疾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1、一般治疗:一般治疗主要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月经期间,女性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同时,饮食上应选择温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痛经症状。此外,热敷也是一种有效的一般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工具,放置于下腹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子宫肌肉紧张和痉挛。2、止痛药治疗:当痛经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进行治疗。常用的止痛药包括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这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能够暂时缓解痛经症状。但需注意,止痛药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滥用和误用。同时,长期使用止痛药可能会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3、避孕药治疗:避孕药在治疗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具有抑制排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痛经症状。但避孕药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可能的副作用。同时,避孕药并非适用于所有痛经患者,因此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生活中治疗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若痛经症状严重或持续不减,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同时,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郑雅格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狂躁症生活中如何调理好
狂躁症在生活中可通过规律作息、情绪管理、社交调节以及适当运动等方面调理好。若狂躁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极为关键。固定的起床和入睡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对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积极作用。患者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温水浴、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促进睡眠。规律的作息能有效减少狂躁症发作的频率,缓解症状。2、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应对情绪变化是调理狂躁症的重要环节。当出现情绪高涨、易激惹等早期症状时,可采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来平复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在投入兴趣活动的过程中,能转移注意力,缓解狂躁情绪。3、社交调节: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要注意适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心理韧性。与亲朋好友保持定期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不过,避免参与过于喧闹、刺激的社交场合,以免过度兴奋,加重狂躁症状。4、适当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对狂躁症的调理有益。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度疲劳。建议狂躁症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监测病情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可制定详细的生活计划并严格执行。同时,避免生活中的重大压力事件,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如时间管理、问题解决策略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