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体检中心教授:50岁以后的人,体检别漏查这些项目!

有人说,一旦过了50岁,就进入人生的“艰屯之际”,各种慢性疾病扑面而来,猝死、患癌、中风……等重大疾病随时潜伏在旁,伺机而动,为了避免晚年悲剧的发生,及早捕捉身体的异常信号,及时治疗干预尤为重要,而目前医学界公认进行体检筛查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奇怪的是,年纪越大越害怕体检,甚至固执的认为体检作用不大,首要原因是害怕知道不好的消息,其次不断有人质疑体检的作用,以“体检‘未发现异常’,几个月后却专科检查出癌症”等病例,试图佐证,甚至有人因此放弃体检,认为身体没事就是正常。

医生:年纪上了50后,这几个体检项目一定不能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陈庆瑜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不同年龄层对体检项目的选择、体检目的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尤其是50岁之后的人群,进入了疾病的高发区,应重点关注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颈动脉、心血管、脑血管和癌症的早筛。

这些常规体检项目一个都不能落下!

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明确道:

体检必选的基础项目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体格检查,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内外科检查、眼科口腔科检查;

第二类是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这类一般检查,也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这类生化检查,还包括妇科细胞学检查;

第三类是辅助检查: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检查。

医生:年纪上了50后,这几个体检项目一定不能省!

以上的这些属于基础的检查项目,目的是帮助医生获得体检者最基本的身体信息,经常有不少人认为,血压、心电图这些每年都查,少做一次无所谓,还能省点钱,殊不知,常规项目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随意漏项极有可能导致疾病被晚发现。

专家举例,例如血压能够反应近段时间心脑健康状况,查眼底可反应动脉硬化情况,还能早期发现白内障青光眼,心电图则是了解心肌供血情况等等,都不能忽视。

除此之外,对于年过50岁的人来说,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餐”。

50岁后体检“开小灶”要加哪些项目?

50岁以后,只做些基础项目的体检还不够,这也是导致多数中老年在体检单上显示正常,几个月后出现疾病的原因之一,专家表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50岁以上的人群,还要“开小灶”

一、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的50岁以上人群需要做心脏负荷试验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二、心慌、易怒、多汗者,以及50岁以上的女性需检查甲状腺功能

三、有基础疾病的人,需加做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

四、肥胖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增加餐后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

五、50岁以后,需加做低剂量螺旋CT排除肺癌

医生:年纪上了50后,这几个体检项目一定不能省!

六、50岁后,需做第一次的胃镜、肠镜检查

七、50岁以上人群应检测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八、50岁后的女性,应加查乳腺彩超、子宫附件检查、TCT宫颈癌筛查及HPV检查

九、50岁以上的男性,应做前列腺筛查,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

十、经常头晕、头痛、眼花者做脑血管超声

专家建议,50岁后体检最好每年做1~2次,如发现异常可根据病情半年后复查,并到专科就诊。

2018-09-06 20:00:00浏览5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哺乳期的女性发烧,孩子可以吃母乳吗
哺乳期女性发烧时,孩子能否吃母乳不能一概而论。在多数因上呼吸道感染、轻度乳腺炎等引起的低烧情况,通常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然而,若发烧是由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急性传染病等导致,且病情较为严重时,为避免病毒或细菌传播给宝宝,一般不建议母乳喂养。当哺乳期女性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低烧,体温一般在38℃以下,此时母乳的成分基本不受影响,且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将这些抗体传递给宝宝,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降低宝宝感染疾病的风险。对于轻度乳腺炎导致的低烧,在保证患侧乳房乳汁排出通畅的前提下,也可继续哺乳,通过宝宝的吸吮能促进乳汁排空,缓解乳腺炎症状。若哺乳期女性感染流感病毒,出现高热,体温常超过38.5℃,同时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明显症状。此时,流感病毒可能存在于母乳中,通过母乳喂养极易传染给宝宝,而宝宝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流感后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肺炎等,因此不建议在此期间母乳喂养。另外,当女性患有急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活动性肺结核等,为防止病原体通过母乳传播给宝宝,也应暂停母乳喂养。这些疾病会使妈妈身体处于高度感染状态,母乳中的病原体含量较高,对宝宝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哺乳期女性一旦发烧,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若可继续母乳喂养,喂奶时妈妈需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病原体传播。若需暂停母乳喂养,要定时挤奶,维持乳汁分泌,防止回奶。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母乳是怎样形成的
母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它主要依赖于催乳素等激素的调节作用,同时受到母体营养状况、情绪、睡眠及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母乳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催乳素的作用。在胎儿娩出后,孕妇体内的内分泌环境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迅速下降,而催乳素则大量增加。催乳素作用于乳腺的腺细胞,促使其合成乳汁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乳糖和甘油三酯等。这些营养成分在乳腺内短暂储存后,通过乳管流出,最终形成母乳。其次,母乳的形成还受到其他激素的协同作用。例如,在乳汁分泌的整个调节过程中,雌激素、孕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胰岛素等都会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复杂的内分泌环境,以确保乳汁的正常分泌。此外,当新生儿吸吮乳头时,这种刺激会被传输到脑下垂体,促使其继续产生泌乳素和催产素。泌乳素进一步促进乳汁的合成,而催产素则有助于乳汁的排出。除了激素的作用外,母乳的形成还与母体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营养物质的摄入直接影响乳汁的质和量。因此,为了保障母乳的质量和数量,母体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同时,母体的情绪、睡眠以及健康状况也会对乳汁的分泌产生影响。例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或健康状况不佳都可能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对于想要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建议产后尽早让婴儿吸吮乳头,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这有助于促进乳汁分泌和排出。产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乳汁的产生。在饮食方面,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喝汤水,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供乳腺合成乳汁。同时,注意乳房的清洁和护理,防止乳头皲裂和乳腺炎的发生,确保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吸出来的母乳常温能放置多久
吸出来的母乳通常能放置4至6小时,但这一时间并非绝对固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婴儿未能及时食用完母乳,或者母乳已经超过了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那么应及时丢弃,避免给婴儿食用变质的母乳,以免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母乳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主要取决于室温的高低。一般而言,当室温维持在20℃至25℃时,吸出来的母乳可以放置约4至6小时。如果室温略低,例如在20℃左右,母乳的保存时间可能会稍微延长至接近6小时;而如果室温较高,接近25℃或更高,那么母乳的保存时间则会相应缩短,可能只能维持4小时左右。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滋生的速度会加快,从而增加母乳变质的风险。除了室温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母乳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例如,母乳的储存容器、储存环境的卫生状况以及母乳的新鲜程度等。如果储存容器密封性不佳或储存环境不够清洁,那么母乳受到污染的风险就会增加,从而缩短其保存时间。此外,如果母乳已经经过多次挤出和储存,其新鲜程度可能会下降,这也会影响其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为了确保母乳的质量和安全性,建议尽量将吸出来的母乳存放在低温环境下,如冰箱中的冷藏柜里。如果条件不允许,只能在常温下储存时,应确保室温适中,并尽快让婴儿食用完毕。其次,在储存母乳时,应选择密封性良好的储存容器,并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卫生。同时,为了避免浪费和确保母乳的新鲜程度,建议不要一次性储存过多的母乳。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母乳喂养的女性,饮食禁忌有哪些
母乳喂养的女性饮食禁忌通常包括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油腻食物、避免生冷食物、避免含酒精食物等方面。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母乳喂养的女性应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芥末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刺激宝宝胃肠道黏膜,进而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2、避免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如肥肉、炸鸡、奶油等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热量,营养成分相对单一,不利于哺乳期女性补充营养。3、避免生冷食物:此类食物包括冰淇淋、冰镇西瓜等,可能使哺乳期女性的身体受到寒凉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胃肠道问题。此外,这些生冷食物还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导致宝宝腹泻,影响宝宝的健康。4、避免含酒精食物:含酒精的食物和饮品应避免摄入,如米酒、啤酒等,因为酒精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对宝宝的神经系统和肝脏造成损害。建议哺乳期女性保持饮食清淡,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鸡蛋、苹果等,以满足自身和宝宝的营养需求。此外,每次哺乳前后应清洗乳头,及时清理溢出的奶水,避免滋生细菌。另外,还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助于宝宝有效吸吮,减少乳头受损的风险。在哺乳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如乳汁不足、乳房胀痛等,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