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神经疾病或与肠道菌群相关 专家提醒这些事情要少做

戎利民 脊柱外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肠道菌群失调,或将导致自身免疫受损,引发神经系统疾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注意避免高盐、高脂饮食,熬夜、不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8月24-25日,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在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其团队的近期研究发现,并提醒公众,各类脑病愈来愈高发,预防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

  青壮年警惕神经免疫性疾病

  发病或与肠道菌群相关

  近期,一部在日本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跨越8年的新娘》或将在国内上映。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来自冈山县的麻衣即将在3个月后迎来婚礼,但因为突然而来的重病而处于昏迷状态,经过未婚夫尚志的精心照顾以及治疗后奇迹般苏醒,却失去了关于他的记忆。但尚志依然对麻衣不离不弃,8年后,两人最终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麻衣患上的正是一种神经免疫性疾病——“抗NMDA受体脑炎”。

神经疾病或与肠道菌群相关 专家提醒这些事情要少做

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

  陆正齐教授介绍,抗NMDA受体脑炎主要发病人群为年轻女性,且多伴有卵巢畸胎瘤,发病期间会有癫痫痴呆、昏迷等症状。

  他表示,抗NMDA受体脑炎较为少见,但神经免疫性疾病整体患者群并不小,且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类疾病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重症肌无力、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自身免疫性脑炎等。

  另外,这些疾病往往好发于青壮年,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致残率非常高。如电影中的麻衣,从昏迷中后醒过来又经过了多年的康复训练才最终得以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点值得注意——“肠道菌群失调,或将导致自身免疫受损,引发神经系统疾病”。陆正齐教授表示。

  他说,人体是一个包含人类基因组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包括它们的基因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超级共生体。个体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饮食、药物等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功能,相应的免疫系统产生响应也发生改变。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参与‘脑-肠轴’活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起关键作用。

  近日,陆正齐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课题组联合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亚洲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特征肠道微生物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神经免疫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复发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此次,研究团队从菌群结构紊乱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改变角度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肠道菌群存在严重失调特征。相对于健康人群,中国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中有一种机会致病菌Streptococcus spp.(链球菌属细菌)显著增加,而能产生具有抗炎作用的短链脂肪酸的细菌丰度显著降低,以及相应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表现为缺乏。再者,在该疾病初发年龄较早、严重程度较高或年复发率较高的病人中均发现Streptococcus spp.的丰度较高,提示该菌可能在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中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该研究为今后的NMOSD精准诊断与靶向性治疗奠定基础。

  陆正齐教授提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影响肠道菌群,因此,他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高脂饮食、腌肉、咸菜等高盐饮食,避免熬夜,适当运动。

  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介绍

  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由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联合主办。

  本次大会内容涵盖神经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病理、疑难病例讨论与神经重症以及神经护理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会议设立了1个主会场、7个分会场,共邀请了来自海外及全国的130余位知名主讲专家和主持专家,呈现了70余场精彩的学术演讲,共吸引参会人数1200余人次。

神经疾病或与肠道菌群相关 专家提醒这些事情要少做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高扬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教授出席了本次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大会上还进行了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分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组的成立仪式,该学组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彭福华教授组织成立并担任组长。该学组的成立将广东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平台。(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2018-08-26 23:06:18浏览6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