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或将导致自身免疫受损,引发神经系统疾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注意避免高盐、高脂饮食,熬夜、不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8月24-25日,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在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其团队的近期研究发现,并提醒公众,各类脑病愈来愈高发,预防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开始。
青壮年警惕神经免疫性疾病
发病或与肠道菌群相关
近期,一部在日本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跨越8年的新娘》或将在国内上映。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来自冈山县的麻衣即将在3个月后迎来婚礼,但因为突然而来的重病而处于昏迷状态,经过未婚夫尚志的精心照顾以及治疗后奇迹般苏醒,却失去了关于他的记忆。但尚志依然对麻衣不离不弃,8年后,两人最终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麻衣患上的正是一种神经免疫性疾病——“抗NMDA受体脑炎”。
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教授
陆正齐教授介绍,抗NMDA受体脑炎主要发病人群为年轻女性,且多伴有卵巢畸胎瘤,发病期间会有癫痫、痴呆、昏迷等症状。
他表示,抗NMDA受体脑炎较为少见,但神经免疫性疾病整体患者群并不小,且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类疾病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重症肌无力、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自身免疫性脑炎等。
另外,这些疾病往往好发于青壮年,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致残率非常高。如电影中的麻衣,从昏迷中后醒过来又经过了多年的康复训练才最终得以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点值得注意——“肠道菌群失调,或将导致自身免疫受损,引发神经系统疾病”。陆正齐教授表示。
他说,人体是一个包含人类基因组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包括它们的基因组、蛋白质和代谢物)的超级共生体。个体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饮食、药物等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功能,相应的免疫系统产生响应也发生改变。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参与‘脑-肠轴’活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起关键作用。
近日,陆正齐教授课题组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课题组联合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亚洲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特征肠道微生物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神经免疫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是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复发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此次,研究团队从菌群结构紊乱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改变角度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肠道菌群存在严重失调特征。相对于健康人群,中国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中有一种机会致病菌Streptococcus spp.(链球菌属细菌)显著增加,而能产生具有抗炎作用的短链脂肪酸的细菌丰度显著降低,以及相应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表现为缺乏。再者,在该疾病初发年龄较早、严重程度较高或年复发率较高的病人中均发现Streptococcus spp.的丰度较高,提示该菌可能在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中起十分关键的作用。该研究为今后的NMOSD精准诊断与靶向性治疗奠定基础。
陆正齐教授提醒,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影响肠道菌群,因此,他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减少高脂饮食、腌肉、咸菜等高盐饮食,避免熬夜,适当运动。
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介绍
第六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由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联合主办。
本次大会内容涵盖神经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癫痫、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病理、疑难病例讨论与神经重症以及神经护理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会议设立了1个主会场、7个分会场,共邀请了来自海外及全国的130余位知名主讲专家和主持专家,呈现了70余场精彩的学术演讲,共吸引参会人数1200余人次。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胡学强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免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免疫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高扬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教授出席了本次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本届大会上还进行了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分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组的成立仪式,该学组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彭福华教授组织成立并担任组长。该学组的成立将广东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平台。(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