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2018年第三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2018年7月13日—15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河南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联合承办的第3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河南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术年会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BJ20183805004)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华弘润华夏大酒店顺利召开。

2018年第三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开幕式由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勤生教授主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分管组织工作专职干部张莹教授在大会上宣读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组成名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军祥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唐旭东、 姚树坤、刘成海、冯五金、梁健和肖冰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柯晓教授为秘书长,陈誩为名誉主委,危北海、张万岱、杨春波、陈治水、姚希贤、劳绍贤、李家邦、徐克成、吴云林、李道本、王长洪、魏品康教授为专业委员会顾问,随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军祥教授致开幕词,河南省中医院院长崔应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刘金民教授、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处长张莉教授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小平教授均到会并发表了讲话。

2018年第三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会议内容日程包括如下:7月13日(周五)下午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举办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双康心身专场);进行大会优秀学术论文交流,青年学术论坛演讲比赛和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病例讨论论坛;晚上学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会议,成立了第六届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同时召开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7月14日(周六)全天开展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包括海内外名师讲座、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综合板块、HP感染、癌前病变和胃癌胃食管反流病慢性便秘和肝胆胰腺疾病等板块;7月15日(周日)分为三个分会场包括消化内镜学术交流和内镜演示;扬子江药业基层医生论坛和好医生炎症性肠病论坛。

   本次大会组委会特别邀请了国内外消化领域知名专家针对相关消化疾病做专题报告,其中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张旭晨教授图文并茂地讲述了“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热点与难点问题聚焦”;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慷慨地与参会代表分享了他在“胃酸减少的中医药辨治”方面的独特经验;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教授结合当前科研前沿技术,讲述了紧张刺激对肠道干细胞分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教授结合自己申报课题的经验重点讲述了重大疑难疾病科研设计思路与对策;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阐述了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重要防治疾病的靶点。

  此外国内顶级消化专家丁曙晴、王凤云、王巧民、王林恒、王晓瑜、白文元、白杨、冯五金、吕小燕、吕宾、刘占举、刘成海、江学良、孙聪、李永亮、李天望、李军祥、李坪、李明松、李岩、李建生、杨玉秀、杨胜兰、杨琦、肖冰、吴云林、吴建胜、沈洪、陈玉龙、陈远能、陈胜良、陈誩、金海峰、金鹏、周茹英、柯晓、施茵、姚洁、夏兴洲、顾于蓓、徐三荣、唐文富、唐艳萍、曹建新、谢春娥、谢胜、甄承恩、熊小强、魏玮

  本次大会共包含六大特点,其一是中医诊治与西医诊治相结合;其二是消化躯体与消化心身相结合;其三是中西药物与镜下治疗相结合;其四是专题报告与专病论坛相结合;其五是三甲医生与基层医生相结合;其六是论文演讲与病例讨论相结合。受到与会代表和基层医生的广泛欢迎。

  本次大会共收到全国各省市寄来的学术论文292篇,评选出9篇优秀论文进行集中汇报,论文质量具有很高的水平和学术价值,充分显示出本学会的生命力。青年学术论坛上有10位青年医师在论坛进行了汇报演讲,经过专家提问答辩和打分,经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评议,评选出孙鑫为一等奖,石磊、赵培琳为二等奖,王东旭等3人为三等奖,梁凤等5人为优秀奖。

  本次会议参会代表达1100多人,各位代表踊跃参会,与专家积极互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参会者竞相提问,使本次会议达到一个又一个高潮,各方面反映大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最后由柯晓秘书长支持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五金教授的总结下圆满闭幕,并确定明年7月13日在山东济南再会。

2018-07-20 17:29:19浏览2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耿鹏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神经性肺水肿的病因及治疗方式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神经性肺水肿可能是由于剧烈运动、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性疾病、脑外伤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剧烈运动 如果患者在平时不注意休息,经常做剧烈的运动,比如跑步、跳绳等,会使身体处于缺氧的状态,从而导致肺部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升高,引起肺水肿的情况。建议患者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指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也可能会导致神经性肺水肿的发生。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利尿剂药物进行治疗。 3、脑血管疾病 如果患者存在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可能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引起神经性肺水肿。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4、颅内感染性疾病 如果患者存在颅内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等,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神经性肺水肿。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5、脑外伤 如果患者头部受到外力撞击,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引起神经性肺水肿。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药物进行利尿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肺水肿处理原则
肺水肿处理原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控制液体摄入、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治疗原发疾病等。肺水肿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内组织液生成过多、吸收过少,从而导致肺水肿。 1、保持呼吸道通畅 肺水肿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因此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以免导致窒息。 2、氧疗 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以通过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方式进行治疗,能够维持正常的呼吸。 3、控制液体摄入 肺水肿患者需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液体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加重肺水肿的症状。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如果患者出现了代谢性酸中毒,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效果。 5、治疗原发疾病 如果是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利尿剂、强心剂等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呋塞米片、地高辛片等,能够减轻心脏负荷,改善病情。如果是高原性肺水肿,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硝苯地平片、氨茶碱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扩张血管,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病情。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饮食健康,不吃辣椒、花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多吃膳食纤维含量偏高的食物,比如菠菜、芹菜等,从而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的恢复。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急性肺水肿诊断标准
急性肺水肿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等,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1、临床症状如果患者存在急性肺水肿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昏迷等情况。2、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的方式,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氧气含量,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衰竭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呼吸衰竭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也可能会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现象。3、心电图心电图检查主要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可以用于检查心脏疾病。如果患者存在急性肺水肿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也会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此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会出现异常的结果。4、胸部X线检查胸部X线检查主要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荧光性和投射性等物理特性,由于肺组织含有较多的气体,可以在X线检查中形成密度对比,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肺部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存在急性肺水肿的情况,可能会出现肺部纹理增多、增粗等症状。5、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对心脏结构进行检查,可以判断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患者存在急性肺水肿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左心房增大、室间隔增厚等现象。另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平时的护理,尽量多卧床休息,避免做比较剧烈的运动。急性肺水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吃小米粥、南瓜粥、鸡蛋羹等,同时还可以适当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香蕉、菠菜、芹菜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而且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