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北京医院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家老龄健康分支机构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实施健康中国建设的现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方针,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老年期疾病,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华预防医学会是国家卫健委领导下的官方学术团体,之前未设立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相关分支机构。在中华预防医学会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等多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医学中心领导的带领下,筹备委员会积极努力下,我国首家中华预防医学会直属分支机构——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依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于2018年7月6日,正式宣告成立。北京医院院长、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依托单位做重要发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吴玉韶副主任出席会议并做指导性报告。

  7月6日的成立大会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刘霞同志主持。首先由发起人杨泽研究员介绍中华预防医学会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的发起及筹备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刘霞同志宣读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成立批复及委员名单,宣读批复文件,向杨泽主任颁发证书。并围绕中华预防医学会的管理规定、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为工作委员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华预防医学会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由从事老龄健康和医养结合相关领域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健康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医、养、智、居、康、乐、文、旅、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第一批设立全国委员共31名,由北京医院杨泽研究员担任第一届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杨泽研究员为老研所原副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CDC老年保健中心副主任,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卫健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等多个专家组成员。北京医院党委书记汪耀教授、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教授为顾问,北京医院老研所所长蔡剑平研究员、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院长樊瑜波教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田兰宁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施小明研究员等4名专家为副主任。我院特需医疗部曹素艳主任、内分泌科王晓霞副主任担任委员。成立会议后,举行了以“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共有七名我国最顶级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学术交流。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教授报告了“目前我国老年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王院长指出,老年医学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衰老导致的疾病多发、高发,医保70%以上的支出是由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老年疾病表现不典型,老年科不同于专科只针对某个病和单个器官进行诊治,而应针对人、针对整体。老年轻微的疾病就有可能多器官累及,如感冒可能导致肺炎,肺炎导致心衰,心衰导致泌尿系统问题等等。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层面要提升理念、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医养结合主动健康行动是以老年人医疗养老需求为驱动的服务,行动目标是希望实现健康老龄化。因此,要增强百姓在健康方面的主动意识,提高百姓健康素养,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医养结合要以养为主医为辅,但具体医养结合的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教授报告了“树立积极健康的老龄观”。介绍和传达了国家老龄委的相关信息和精神,特别是十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老年国情教育,呼吁老年人提倡“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挑战严峻,老年事业“事关国家全局、事关百姓福祉”,是全社会的事,虽然缺资金、设施、人才,但更缺思想和理念。老年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全社会需要正视老年问题,积极应对,从理念-态度-行动,动员党政干部、青少年、老年人共同应对。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洪俊研究员报告了“中国标准化概况及国际标准化”,介绍了中国标准化状况,老年健康隶属于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的服务事业部,传统的服务概念需要向家政、旅游、保健、养老转变,拓展服务业及其标准化的内涵,目前正在筹备国际标准化大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积极将中国的标准推向世界。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副社长田兰宁研究员报告了“数据视角下的医养区分与融合发展”,她指出,老龄化未做好准备,应当将老年人视为贡献者,对于有能力者把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融合到社会发展中,而不是退休养老;我国75-79岁的老年人医疗花费最大。让老年人有尊严的活下去,日常照料、安全保护、老年康复、医疗护理各个方面应当统筹安排。应当建立信息系统,将老年事业纳入信息化管理。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主任樊瑜波教授报告了“康复辅具创新、应用与产业”,他着重指出,没有康复辅具,健康老龄化将是一句空话,国务院各部门已经联合发布了支持国家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文件,产业发展已经启动。康复辅具种类繁多,共有40000多种,国内外市场巨大,目前国内一穷二白,这与三十年前医疗器械的情形类似,老年康复方面没有那么多人做护理工作,需要辅具器械。目前在研的是手功能康复方案,但是心血管康复器具却仍然匮乏。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仇成轩教授报告了“延迟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多模干预策略”,介绍了他们团队围绕建设老年痴呆症AD)发病的多模干预模型的工作,2015年全世界AD患者4700万人,到2018年AD将成为万亿美元市值的疾病类型,目前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但对于病情进展作用甚微,目前发达国家AD的发病率在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却在上升。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应为预防性干预,降低风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不活动、抑郁、吸烟、低教育水平等,改善心血管并提高认知储备可以降低AD的发病风险,全球应当协调行动。最后,汤臣倍健科技中心总监张旭光博士报告了“老年健康及精准营养产品与技术”,“精准营养”是全球营养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膳食补充剂领导品牌汤臣倍健与中科院上海营养所等团队正在攻关精准营养的项目,强强联合。汤臣倍健是中国膳食补充剂领导品牌和标杆企业。成立了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4个项目,提倡精准营养,分析饮食及生活方式,进行表观型分析及干预,基因型分析及干预。未来将和北京医院、国家卫健委老年医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围绕老年营养问题开展合作,在“精准营养”领域持续发力。

  中华预防医学会老龄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委员会以我院为主要依托正式成立,无疑将推动北京医院在全国老龄健康和医养结合领域的影响力。学术论坛为国内从事老龄健康和医养结合相关领域前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和养老机构、大健康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医、养、智、居、康、乐、文、旅、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搭建了沟通和工作平台,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和多元合作,为最终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事业、老龄健康事业和养老事业的合纵连横、融合和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2018年是北京医院老年医学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关键年,5月份,医院完成了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今年我们还将迎来了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的申报工作,这是科技部首次推出的以老年医学为核心,该领域资助强度最大的国家级项目。

  重点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信息的连续动态采集、健康大数据融合分析、个性化健身技术等难点和瓶颈问题,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并致力于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养老服务标准及评价体系,推进养老、康复、护理、医疗一体化的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未来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必将站在新的高度,用更宽广的视野不断探索,为中国的老年医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素材提供:老研所

  编辑制作:宣传处

2018-07-19 08:47:01浏览8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变异性哮喘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吃什么药
变异性哮喘应该是指咳嗽变异性哮喘,该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闷等,治疗药物有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典型哮喘类似,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积极治疗后,一般可控制症状。一、主要症状:咳嗽:这是变异性哮喘最突出的症状,通常为刺激性干咳,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也可在运动、吸入冷空气、接触过敏原后诱发。咳嗽较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常因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导致。部分患者咳嗽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睡眠。胸闷: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发闷,好像有重物压在胸部,呼吸不顺畅。这是由于气道狭窄、通气功能受限,导致气体交换障碍,使患者产生胸闷的症状。胸闷程度因人而异,有时可能较轻,仅在活动后或特定环境下出现,有时则可能较为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的日常活动。二、治疗药物: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其能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从而减轻咳嗽、胸闷等症状。通常作为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可遵医嘱通过气雾剂或雾化吸入的方式使用,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是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一般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吸入的方式给药,长期规律使用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注意其副作用。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是此类药物的代表,其能选择性地拮抗白三烯受体,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和炎症介质释放,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变异性哮喘,尤其适用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但是应该遵医嘱用药。对于变异性哮喘患者,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和窗帘。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寒冷刺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环境,避免在寒冷、干燥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同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规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李慧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支气管变异性哮喘和哮喘的区别
支气管变异性哮喘和哮喘在症状表现、发病特点、治疗方式、病情进展等方面存在区别。若怀疑患有这两种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诊断。1、症状表现:支气管变异性哮喘症状较为隐匿,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通常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咳嗽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运动、冷空气、过敏原等可诱发或加重咳嗽。而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咳嗽、胸闷等,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等表现。2、发病特点:支气管变异性哮喘一般起病较为隐匿,病程相对较长,咳嗽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部分患者可能仅在特定季节或环境下发作,如春秋季或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后。而哮喘发作多与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感染、运动、情绪激动等多种因素相关,且发作较为突然,症状相对较重,可呈急性发作、慢性持续发作等不同类型。3、治疗方式:支气管变异性哮喘治疗以控制咳嗽症状为主,需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还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孟鲁司特钠,部分患者可能还需使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等辅助治疗。而哮喘治疗旨在控制症状、预防发作、改善肺功能,可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沙丁胺醇、氨茶碱,以及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等进行抗炎、平喘治疗,严重时可能需吸氧、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4、病情进展:支气管变异性哮喘若早期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也可能逐渐发展为典型哮喘,对肺功能造成影响,但相对而言,在早期阶段病情进展相对缓慢。而哮喘如果控制不佳,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气道重塑,引起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增加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并发症风险。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如果出现咳嗽、喘息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按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肺功能等指标,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免疫系统差引起的皮肤问题怎么治疗
【免疫力与皮肤病的关联】皮肤是我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当身体状况变差时,气色也会随之不佳。因此,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会把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皮肤作为第一步,西医也证实许多疾病的征兆会从皮肤上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当免疫力出现问题时,一些皮肤病不仅会反复发作,还会持续发炎。下面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银屑病这三大恼人的疾病来了解皮肤病与免疫力的关系吧!一、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病,患者的皮肤会频繁发炎,常见症状有皮肤干痒、发红、掉屑。很多人因难以忍受瘙痒感,会不停地抓挠,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导致伤口感染,或者使皮肤不断增生,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保水性比常人弱,总是又粗又干。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经常涂抹乳液、凡士林,以提高皮肤的含水量。先天遗传是导致特应性皮炎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失调,皮肤会变得极度敏感,即使面对很小的过敏原也会有强烈反应,从而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所以在治疗特应性皮炎时,会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类固醇药物,以调节因免疫功能过度活跃而引发的过敏情况。二、荨麻疹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1.压力、物理刺激:如瘙痒或过度摩擦。2.免疫系统对外在物质过度反应:如食物、粉尘、动物皮毛等。3.人体免疫系统失常:攻击自身健康细胞。由此可见,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先天不足”,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有些患者则因为社交或工作压力影响了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心情,还会增加身体的不适感。生理和心理能量的低落会使免疫系统运作不佳,进而加重荨麻疹的症状。三、银屑病银屑病的症状是长出一块一块异常皮肤,带有干燥银色斑块脱屑,所以也被称为干癣牛皮癣。银屑病的主要成因是体内免疫系统失调。银屑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皮肤细胞视为敌人,并启动免疫机制进行攻击,导致皮肤细胞肿胀、激增,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感。【皮肤发炎来自免疫失衡】现代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免疫系统容易失衡,导致上述皮肤病引发的慢性炎症在患者身上反复出现。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听到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总会认为是患者的免疫系统“太弱、低下”才会生病。但实际上,银屑病是免疫力过度活跃导致的自体攻击。如果此时服用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如灵芝、蜂胶等,反而可能会使银屑病症状更加严重。所以,免疫力并非越强越好,而是要维持一定的平衡,这样既能抵御外来病菌,又不会出现“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以下就来看看如何通过摄取营养素来维持免疫平衡。【补充7大营养维持免疫力、改善皮肤问题】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无法测量免疫力的强弱,医生也不能给出明确的数值。当一个人体弱多病时,可以归结为免疫力低下;反之,身体健康的人则表示免疫力较强。免疫力的表现是“结果”而非“原因”。身体健康、没有病痛的人,其免疫力本来就比较平衡。所以只要保持均衡饮食,就能更健康,免疫力也会得到维持。以下介绍的营养素不仅能维持免疫力平衡,还有助于皮肤保持健康。1.硒:硒可避免细胞氧化,阻止自由基形成,维持免疫力平衡。当身体抵抗力增强时,肌肤弹性也会增加。-食物摄取来源:金枪鱼、巴西坚果、牛肉、沙丁鱼等。2.锌:锌对皮肤的生长与新陈代谢至关重要,还有助于蛋白质的合成。-食物摄取来源:牡蛎、生蚝、小麦胚芽、牛肉等。3.维生素A:维生素A能维护黏膜细胞,具有抗氧化功能,对皮肤外层有保护作用。如果维生素A摄取不足,皮肤会变得粗糙干裂,容易受伤。-食物摄取来源:动物肝脏、地瓜、菠菜、胡萝卜等。4.维生素C: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抵抗自由基、防止皮肤老化、抵御紫外线伤害。-食物摄取来源:香椿、柠檬、花椰菜、芭乐、橙子等。5.维生素E:维生素E也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食物摄取来源:鲑鱼、黑木耳、罗非鱼、秋刀鱼、鸡蛋、杏仁等。6.蛋白质:蛋白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修复老化和受损的皮肤,也是皮肤组织再生的重要元素。此外,蛋白质能使体内合成足够的胶原蛋白,让肌肤保持弹性。-食物摄取来源:各种肉类、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等)、奶制品。7.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有助于皮肤保湿,维持皮肤光泽,降低发炎的几率。-食物摄取来源:鲑鱼、金枪鱼、鲭鱼、坚果、植物油等。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免疫力低引起的皮肤过敏该如何治疗
免疫力低引起的皮肤过敏,可通过抗过敏药物治疗、调节免疫力、皮肤护理等方式应对。建议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自身过敏原,在生活中加以规避。1、抗过敏药物治疗: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能与组胺竞争H1受体,从而阻止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过敏反应中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当免疫力低下时,机体易对过敏原产生过度免疫反应,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增加,抗组胺药物可有效阻断这一过程,缓解皮肤过敏症状。2、调节免疫力:可服用一些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或补充剂,如转移因子、脾氨肽等。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和过敏原的识别与防御能力,减少因免疫力低导致的过敏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通过提升免疫力,使机体免疫系统恢复到相对平衡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过敏原刺激。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无刺激性的清洁产品,避免使用热水烫洗皮肤,以免加重皮肤损伤。过敏期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温和清洁有助于去除皮肤表面的过敏原及分泌物,同时不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可涂抹具有保湿、修复作用的医用护肤品,如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产品,帮助修复受损皮肤屏障,增强皮肤的抵御能力,减轻过敏症状。若皮肤过敏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大面积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