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英文简称 IBD。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炎症性肠病内科治疗部专科负责人胡品津教授表示,由于饮食结构变化等原因,IBD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从儿童到老人全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大多数是中青年。他提醒,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病,且致残率高,当出现反复腹泻、腹痛、体重下降、便血、贫血、营养不良、发热、肛周脓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辣条导致炎症性肠病?
饮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此前,有案例报道,11岁女孩因嗜吃辣条导致患上了克罗恩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疗总监、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炎症性肠病内科治疗部专科负责人胡品津教授
称为吃辣条真的会导致炎症性肠病吗?胡品津教授表示,炎症性肠病和辣条没有明确的关系,但辣条做为诱因会加重炎症性肠病的病情。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被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的患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诱导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所致。
“也就是说,IBD的发生既跟遗传有关,跟环境有关,跟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也跟免疫异常有关”。胡品津教授说,“饮食是环境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介绍,流行性病学调查发现,当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超过50%时,IBD的发病率开始明显增高。
一直以来,IBD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如今,我国的发病率在正在迅速上升中,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20年前,临床上极少见到克罗恩病的患者,但现在,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BD医疗中心每年接诊的新发克罗恩患者就上有上千人。”胡品津教授说。
数据显示,从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20年间报道的中国IBD总病例数为342,924例,与前10年相比,后10年的总病例数增长2.4倍多,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增长2.3倍多,克罗恩病增长甚至达到15倍多。
“饮食结构改变的是重要原因之一。高脂高热量的西方化饮食,会引起菌群失调,是可确定的影响因素。”胡品津教授表示。
“不能说多吃某一种食物会导致IBD的发生,而是整体饮食结构的改变。”胡品津教授再次强调。
10岁女孩与母亲同患IBD
IBD是会遗传吗?
年仅10岁的小月也患上了克罗恩病,目前正在中山六院消化内科住院。10岁的她身高仅120厘米,体重也仅仅为23公斤,脸上和身材都显示出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除了年龄小,她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她的妈妈也同患克罗恩病。
母女同患IBD,是因为遗传的吗?
胡品津教授表示,IBD体现了多基因的遗传易感性,目前发现的与IBD相关的基因有100多个。上一代患病,下一代患病,现象是存在,相对普通人群的发病风险,有家族史的人会高一些,但并不突出,绝大部分的IBD患者并没有遗传倾向。但是如果是同卵的双胞胎,一人患病,另一人也患病的概率非常大。
那IBD患者适宜结婚生子吗?胡品津教授表示,目前的研究显示,倘若父母一方患有IBD,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接近9%左右。担心疾病会遗传及用药会导致不良生育结局并无明确的医学根据,IBD患者不应因为这个疾病放弃生育的机会。IBD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缓解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可以正常备孕,但应避免在疾病活动期“造人”。
早诊早治是IBD控制关键
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
据了解,小月其实在1年前小月就已经出现了反复腹痛、发热、消瘦的症状,但她的妈妈却“没往这方面(克罗恩病)想”,直至2个月前才到六院就诊。但是,小月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出现了肠瘘的并发症,经过医生的多重努力,小月目前病情稳定,才暂时脱离了手术切肠的阴影。
从小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克罗恩的起病隐匿,很多患者仅仅因为腹痛、腹泻被当做普通肠炎,延误了治疗,导致肠道梗阻或穿孔的严重并发症。警惕炎症性肠性肠病的相关症状,“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
克罗恩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及肛周病变等。同时,相当一部分人还会出现累及眼部、关节、皮肤的肠外表现症。甚至有部分青少年患者,虽然没有任何肠道症状,最终却因为生长发育迟缓最终才被诊断该病。克罗恩病常发生于15至35岁的青壮年人,但老年人和儿童也可患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累及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重症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也可有皮肤、黏膜、眼、关节、肝胆等肠外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主要集中在30-50岁人群。
规范治疗可控制IBD
心云APP让关爱零距离
令许多患者痛苦的是,IBD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因此也被成为“绿色的癌症”。很多没有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由于多次肠道并发症最终因病致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但是,IBD并非很可怕,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进食、休息、用药规律,定期随访监测病情,IBD是可以控制的。
在5月1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举办的“常在心”2018世界炎性肠病日患教活动上,中山六院消化内科正式发布了患者院外自我管理的神器——“心云APP”。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黄梓城医生介绍,ibd的规范管理可以明显减少致残率,但是在住院期间,患者往往能配合医生做好管理,但是出院后,往往就不再上心。中山六院此次发布的APP主要有4大功能:
一、常规的医疗服务;如床位预约,健康咨询。
二、随访管理。患者上传病历资料和用药方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随诊计划,并会提醒患者到期复诊。很多患者往往一出院就忘了要定期复诊,而是到有症状的时候才来找医生,而此时多半已经发生了并发症;定期的复查则可以早期发现炎症反应,早期处理,有效改善预后。
三、档案建立。患者可在APP上进行完整的病历档案建立。这样,患者在咨询时,只需要提出当前的问题,医生即可浏览完整资料进行相关回答,有效避免因为资料不全等导致的误判。
四、患者教育。该板块会为患者推送IBD相关的科普文章。
据黄梓城医生介绍,一般情况下,通过该APP,IBD患者在24小时之内都能联系到医生。“真正做到对IBD患者的关爱零距离,也是我们的希望”。(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