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幽门螺杆菌会“伪装”!消化科医生:有这些症状来医院看看

沙卫红 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叶玲在广州的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平时工作极为繁忙,经常要加班,为了图方便,叶玲回到家会常常煮火锅或者炖一锅大杂烩,全家人围着一起吃。

可近来这段时间,叶玲感觉胃不舒服,不时恶心反胃,还有点隐隐作痛,反反复复已有三个多月,之前自己喝喝热水、吃点胃药、消炎止痛就没事,所以一直也没太在意,可近来胃痛的发作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叶玲说道。

查出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医生坚定:这种情况要治!

昨天,叶玲再次胃痛,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有慢性胃炎,结合叶玲的病史,医生建议作次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出来把叶玲和家人吓坏了,指数高达295dpm/mmolco2(正常值<40dpm/mmolco2)。得知幽门螺杆菌和胃癌关系密切,且会互相传染,叶玲连忙让爸妈和丈夫去查幽门螺杆菌,检查显示三人指数比她还要高,这让叶玲一家急坏了,要怎么做才好!

幽门螺杆菌,简称HP,近年来在国内成为一个热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HP的感染率高达50%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数字还有可能更高,特别是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不少体检机构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一病菌,同时,也让不少人患上了“HP恐慌症”,更怕有胃癌隐患,甚至还有病人因为查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遭受到了歧视。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后会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是否需要彻底治疗等成为了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五成以上的患者在青少年期就已感染幽门螺杆菌

查出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医生坚定:这种情况要治!

幽门螺杆菌不但存活在胃中,还可存活在唾液中,因此主要通过口-口途径传播,例如进食了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或者从已感染者口腔经餐具、饭菜感染,还有接吻也可进行传播。

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都是共餐制,其实这就给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比如互相夹菜,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通过筷子附着在菜上面,如果食用则很容易被感染,此外在汤中用自己的勺子或筷子搅拌,也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其他人。”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沙卫红主任说道。

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中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就已高达50%以上,可能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携带。有研究显示,结婚3年以上的夫妻,如果一方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另一方则有80%、孩子有60%可能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你平时经常出现口臭、胃胀、胃部不适、胃痛、嗝气等症状,可到医院做幽门螺杆菌检测。

感染幽门螺杆菌=会患胃癌?

早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幽门螺杆菌定义为一级致癌物,认定胃癌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直接联系,这也导致许多人认为感染幽门螺杆菌意味着会患上胃癌。

沙卫红主任表示,但从临床统计来看,幽门螺杆菌主要与慢性胃炎相关,将近100%的人会因此得胃炎,此外10%—15%的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溃疡性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不会恶变,而胃溃疡进展为胃癌的恶变率低于1%。

此外,胃癌的发生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饮食结构、环境污染和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而且多数患者幽门螺杆菌即使感染也不一定出现症状或在青少年时期自动免疫清除,因此不必过于恐慌。

感染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格杀勿论”

查出幽门螺杆菌,要不要治?医生坚定:这种情况要治!

幽门螺杆菌要不要彻底的根除,其实在医学界依然有一定的争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首席专家陈旻湖教授认为,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需要进行根除治疗,可明显降低胃病发生率,除非有抗衡因素,如合并重大疾病、高龄等问题。

但考虑到我国感染者众多,医疗水平和药物使用的地域差异,目前更多的专家支持应该根据患者的相关病史和症状区别对待,判断是否需要根除治疗。

沙卫红解释,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往往需要3-4种药物联合使用,其中药物中有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在杀死病菌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其它问题,例如导致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肝功能受损、皮疹及肠道菌群紊乱等。

专家建议,如果本身没有症状,可不必治疗,但如伴有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术后、有胃癌家族史、长期使用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则必须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彻底

如果有治疗的必要,专家建议也不要先直接用药,最好做一次胃镜检查,判断幽门螺杆菌对胃部造成了何种损害,再来用药。

沙卫红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过程并不复杂。一般采用三联或者四联疗法进行10-14天的治疗,患者在疗程结束1个月后在进行复查即可。“但一定要治疗彻底,一旦首次根除不成功,会对抗生素药物产生耐药性,再次根除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

影响治疗不彻底的原因有很多,不少患者在服药期间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再次预防,例如吸烟和饮酒会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此外要注意口腔卫生,若有蛀牙、牙结石或牙垢的问题要尽早解决,家人之间不要共用牙杯和牙刷;感染者最好进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家中的老人不要把食物放在口中嚼碎后在喂食小孩;不要吃些生冷、凉拌的食物。

2018-05-15 10:40:00浏览5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