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约6成糖友肾不好!肾内科主任:3个检查每一年都要做

“如果你有过去医院看肾透析病人的经历,你会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占到了一半,他们多半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而引起肾功能衰竭,通过不断地透析或肾移植,给糖尿病患者及家庭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天津市泰达医院肾内科主任李青教授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自己血糖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肾,一旦忽视早期症状,后果不堪设想。”

糖友留意: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的肾开始“坏”了

约6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肾功能下降的风险

慢性肾衰竭!”老李拿到医生诊断书,迟迟不敢相信。作为患糖尿病十多年的“老糖友”,竟然从来没有关心过肾的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受损的几率与风险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李青指出,“据统计,1型的糖尿病患者,常常在确诊的5-10年的病程中会出现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65%患者有肾功能下降的风险,甚至已经出现了肾功能下降。”

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关注在“控糖”上,而忽视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但影响生活质量,还会缩短寿命,如果发展成为尿毒症将更为棘手,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尤为关键。

糖友留意: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的肾开始“坏”了

出现这4种情况,要当心糖尿病肾病“侵扰”

李青介绍,糖尿病肾病一般分为五期,如果能在前三期发现肾损害,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还可以逆转,但一旦出现大量的蛋白尿,极有可能已经发展到第四、第五期,这时已不可逆转,将从肾衰竭走向尿毒症。

如何及早发现?李青表示,首先糖尿病控制不佳或者不达标的患者,一般在5年左右就会出现并发症,从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慢慢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所以5年病程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参考,及时筛查肾功能。

其次,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蛋白尿(尿液泡沫增多,经久不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发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是肾损伤的最主要标志,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在体检中可察觉,通过尿常规或尿蛋白定量。李青表示,两者若有异常,最好再进行尿蛋白肌酐比值检查,结果相比前两者更敏感,可避免假阳性的问题,糖尿病病人应定期检测。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极有可能伴随肾小球病变,因为两者同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应及时检测眼底,若有病变则肾功能也相应出现损害。

此外,其它症状例如:夜尿增多、血压上升、贫血也可作为判断是否有肾功能衰竭的依据。

糖友留意:出现这些症状,说明你的肾开始“坏”了

李青提醒,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的肾病治疗是不同的,简单来说,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绝对不能用激素治疗,所以鉴别是否因糖尿病导致的肾病非常重要,如果是以下情况的任何一条,都建议使用肾穿刺来明确诊断:

➤ 糖尿病病史不足5年;

➤ 先有肾损害(蛋白尿),后有糖尿病,或糖尿病与肾损害同时出现;

➤ 血尿明显;

➤ 有肾损害,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发病之初即表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L)。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肾功能变坏

刚刚一直提到如何及早发现,那如何避免出现肾衰竭,甚至直接把它“扼杀”在摇篮中呢?李青建议,首先糖尿病患者要加强肾功能监测,一旦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就应该保持每年至少一次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以及肾功能检测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物时,最好选择少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避免给肾脏造成负担。

2018-05-02 18:17:42浏览2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痫病不能吃什么食物和水果
痫病即癫痫,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有所注意,某些食物和水果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包括辛辣刺激性食物、含咖啡因的食物与饮料、高糖食物以及荔枝、柿子等避免吃的水果。1、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生姜、大蒜等这类辛辣食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食用后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使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2、含咖啡因的食物与饮料:咖啡、茶(尤其是浓茶)、巧克力以及一些功能性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过度兴奋,打破大脑神经元的正常电生理平衡,对于癫痫患者而言,容易诱发癫痫发作。3、高糖食物:蛋糕、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品,大量摄入后会使血糖快速升高,随后血糖又迅速下降,这种血糖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大脑能量供应,干扰大脑正常功能,从而可能会诱发癫痫。4、避免吃的水果:虽然水果一般富含营养,但像荔枝这种含糖量高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会引发类似高糖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进而影响大脑功能。此外,柿子在未成熟时含有大量鞣酸,食用不当可能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身体不适,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对癫痫患者病情控制不利。对于癫痫患者,在饮食上务必严格把关,避免食用上述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食物和水果。还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规范治疗,定期复查,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痫病多久发作一次算正常
痫病(癫痫)并没有所谓正常的发作频率,任何一次发作都意味着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提示病情不稳定。痫病发作频率因个体差异、病因、治疗情况等因素而不同,总体来说,发作越频繁病情越严重。从病因角度看,若是由明确的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引发,随着原发病变的发展,痫病发作可能逐渐频繁,甚至一天数次;若是由头部外伤、感染等急性因素导致,急性期过后,部分患者发作频率可能降低,但若未规范治疗,仍可能反复。特发性癫痫,找不到明确病因,发作频率也因人而异,有的数月一次,有的数年一次。从病情发展阶段来讲,新诊断患者,初始治疗阶段,因药物尚未达到稳定血药浓度,发作可能较频繁;持续规范治疗过程中,若用药合理,多数患者发作频率会逐渐减少,直至数年不发作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但如果自行停药、换药或受不良刺激,已控制的发作可能再度频繁出现。另外,不同发作类型对发作频率的耐受性也有差别。例如,部分性发作相对全身性发作,有时对日常生活影响稍小,但频繁的部分性发作也可能进展为全身性发作。鉴于痫病发作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一旦确诊,患者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片等。同时定期复诊,监测血药浓度、脑电图等指标。生活中注意避免熬夜、饮酒、强光强声刺激等诱发因素,以最大程度控制发作频率,降低疾病风险。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痫病发作吃什么药可以制止
当痫病发作时,可用于制止发作的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一旦发现患者痫病发作,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1、地西泮:地西泮属于苯二氮?类药物,能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地西泮与GABA受体结合后,促使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更多氯离子进入神经元细胞内,导致神经元超极化,从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有效抑制痫病发作时异常的神经元放电和扩散,迅速控制痫病发作症状。2、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一种巴比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突触传递,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来发挥抗痫作用。苯巴比妥能够延长GABA介导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时间,增加氯离子内流,使神经元细胞膜超极化,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对多种类型的痫病发作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用于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的紧急处理。3、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一方面,能够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减少GABA的降解,从而增加脑内GABA的含量,增强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另一方面,丙戊酸钠还可能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延长通道的失活状态,阻止神经元的反复放电,进而有效制止痫病发作。治疗期间,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给患者服用抗痫药物,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患有癫痫病的患者能不能要孩子
当癫痫患者病情控制良好且不存在遗传风险时,是可以考虑要孩子的;但若是癫痫患者病情严重且存在遗传风险时,则不建议要孩子。平时,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减少癫痫发作的诱因。如果通过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癫痫发作得到显著抑制,发作频率大幅降低甚至长期无发作。此时,怀孕过程中因癫痫发作导致母体受伤、影响胎儿发育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同时,如果患者的癫痫并非由遗传因素导致,而是由后天的脑部外伤、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那么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癫痫患者可以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积极备孕,进行生育,并且能够较好地保障母婴的健康与安全。但如果是病情严重的患者,癫痫频繁发作,这不仅会对母体的身体机能造成极大损害,在怀孕过程中,还可能因频繁发作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甚至流产等严重后果。此外,若患者的癫痫是由遗传因素导致,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癫痫综合征,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较高。一旦孩子遗传了癫痫相关基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癫痫发作的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癫痫患者,通常不建议要孩子。对于癫痫患者,建议在计划怀孕前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脑电图检查、基因检测等,以明确癫痫的病因、发作类型、病情控制程度以及遗传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