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第一大致死的原因,心肌梗死约占心血管死亡的50%。随着冬季这个心梗高发期的来临,各地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而丧失生命的新闻愈来愈多。
胸痛中心医疗模式极大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时间,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并降低了医疗费用。日前,第七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于广州召开,大会就如何更好推动全国胸痛中心的快速、规范发展进行了讨论。胸痛中心建设2.0版——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将进一步落实。国内首家胸痛中心创立人、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委、解放军广州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向定成教授表示,心梗的防治不仅需要医护人员,还需要“全员”参与!
PCI技术发展已成熟
和死神赛跑,患者更需要的是“时间”
向定成主任从事心内科工作已20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很多心梗病人,但有两例患者让他难以忘怀:一例发生在90年代中期,患者不到50岁,入院时发病不到3小时,但已全身已经紫绀,最终由于技术制约等原因未能救回。而另一例发生在数年之后,一名患者在公园锻炼时晕倒,路人及时拨打了120。患者入院时已没有生命迹象,经过急救和急诊介入治疗,病人不仅活了下来,还能正常生活工作。而这位患者,从他发病到打通血管不到1小时。
急诊介入治疗(简称急诊PCI),是打通堵塞血管的最有效手段,打通血管的比例在95%以上;在不具备条件的医院如果患者就诊早(通常要求最好是发病后3小时内)亦可以考虑使用溶栓治疗。目前,我国的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发展已非常成熟,如果第一例患者生活在现在,悲剧极可能不会发生。然而,我国急性心梗病人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是西方发达国家的2-3倍。
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时间!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向定成主任一再强调,“从挽救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窗为发病后的2小时,俗称‘黄金120分钟’。 ”
严控危险因素,有胸痛快拨120
心梗防治需要“全员”参与
如何“抢时间”?在院前急救延误、院内延误、基层医院能力不足等环节,胸痛中心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向定成主任介绍,已经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从首次接触患者到完成首份心电图的平均时间从32分钟缩短到6分钟;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从124分钟缩短到73分钟,部分医院可达到50分钟。这都切实保障了已经入院的急性心梗患者在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
然而,由于不了解胸痛的危害,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还有很多患者在发病后,都选择自己熬着或自行去医院。“心肌梗死死亡七成以上发生在院前”,向定成主任遗憾地表示。
数据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到达二级医院就诊时间平均为5小时,而到达三级医院平均为8小时。农村地区的患者延误时间更长。
“一旦有胸痛胸闷发生,尤其夜间出现的,有憋气感觉的胸痛,患者或家属应尽早拨打120,由救护车到达现场实施紧急救治后尽快将病人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专业救治,一旦在途中发生心脏停跳,医护人员可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向定成主任说。
除了急救,人人都应参与的是预防心梗的发生或复发。有效防控高危因素,能有效防范心梗的发生。
“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脂)、吸烟和家族史是非常明确的心梗高危因素”,向定成主任介绍,“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肥胖、高龄和缺乏运动等。”
这些症状或预示心梗发生
专家教你这样做能救命
Q:心梗发作会有些什么症状?
A:突发严重胸口疼痛或是胸闷及胸口压迫感
烦躁不安、冒冷汗、恐惧、有濒死感觉
重者发生呼吸困难,昏厥
恶心、呕吐
Q:发生心肌梗死后,该做哪些事?
A:立即拨打120,拨打 120。救援比自行开车或步行到医院更安全更快捷。
在等待救援时可以做一些自救措施:
立即平躺休息(建议半卧位比较好),保持空气流通,放松情绪,避免过度紧张
有条件可以在家自测血压和心率;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是救心丸,若症状不缓解,可在10-15分钟后再次含服一片;
有条件的可以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电话通畅,确保120可以随时沟通。
Q:一旦怀疑心肌梗死,该怎么处理?
A:要求救护车送至最近且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应首选成立了胸痛中心的医院,因为胸痛中心是专门为抢救急性心肌梗死设立的快速通道,比没有胸痛中心的医院抢救更快、更规范。
尽快打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血管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最重要措施。家属应尽快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有利于争分夺秒挽救心肌和生命。如果能在发病后2-3小时内打通血管,多数患者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监护1-3天。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请记住两个‘120’,发病后120分钟内发病后请拨打120”,向定成主任提醒。
知多D: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依旧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全国各省心血管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不同,各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也存在差异。《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反映了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指数构成包括五大维度、52个指标:A.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5);B.危险因素暴露情况(11);C.危险因素防控情况(13);D.心血管病救治情况(15);E.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8)。
广东省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全国排名第七。其中得分最低项为高血脂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