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超过1000万,以每年1.4%的速度增加,无论是患者总数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全球第一。专家预测,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老年痴呆人数将增至2000万。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日,今年的主题为“关注记忆,精彩人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青教授介绍,老年性痴呆已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癌症、中风的导致老人死亡的第四大杀手。
老年痴呆准确叫法应称为“阿尔茨海默病“(英文简称AD),随着人的衰老,患者的脑细胞出现急速退化,但并不是正常的衰老过程。脑部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智力减退,产生情感和性格变化,病人有时非常抑郁,有时非常兴奋,最终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丧失。
85%就诊已是中晚期,警惕早期十大征兆
“85%的患者一确诊就已是中晚期,能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患者只占15%,临床上老年痴呆的漏诊率接近1/3。”王青提醒,老年痴呆症有十大预警症状。
1、记忆力逐渐减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比如:炒菜放两次盐,做完饭忘记关煤气。
2、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
比如: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
3、语言表达出现困难
忘记简单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
4、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
比如:不记得今天几号、星期几,自己在哪儿。明明在珠江医院,病人却说在宾馆。
5、计算能力不行
用“100-7“自测计算能力,减7连续发问5个,答对3个说明计算能力尚可,若错5个要小心。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
比如:跟不上他人交谈的思路,或不能按时支付各种账单
7、不能把东西放在适合的位置
比如:洗衣机是洗衣服的,病人却将熨斗放进洗衣机。
8、情绪表现不稳
比如:时而淡漠,时而兴奋,情绪快速涨落,变得喜怒无常
9、性格转变
比如:变得多疑、淡漠、焦虑或粗暴等,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对以前的爱好也没有兴趣)
10、判断力日渐减退
根据天气穿衣,病人不能准确判断,导致冬天穿短袖,夏天穿秋裤。
上述十个症状出现一个或多个,应该警惕老年痴呆症,建议到神经内科、精神科、老年科、认知障碍门诊这几个科室就诊比较适合。医生通常会给予专业的量表评估,配合头部磁共振、PET/CT、抽血等影像生化检查进行诊断。
中年就痴呆逐年增多,卒中病人容易患上痴呆
老百姓口中的“老年痴呆”并非老年人的“专利”,王青表示,四五十岁就痴呆的人并不少见,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近年来血管性因素对痴呆发病的影像也日益突出。中国脑卒中病人数量庞大,珠江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六成病人都是卒中患者。
“卒中几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下降,大概7成小中风病人可逐渐出现痴呆。”他解释说,卒中发生后由于局部血管堵塞,造成局部脑神经细胞死亡,从而产生痴呆。
卒中是否引起痴呆与卒中部位有关,发生在前额大脑皮层海马区域的卒中(这里的脑细胞是与认知相关的功能性细胞),那么这种卒中病人日后发生痴呆病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卒中病人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还要积极防治痴呆。(通讯员:伍晓丹)
专家介绍
王青 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导师。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博士),StanfordUniversity (博士后),新加坡神经内科注册医生,原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审稿评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学组全国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认知心理疾病分会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认知心理疾病分会第一届及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专业特长:擅长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老年性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脑血管病,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神经痛,周围神经病等神经科常见病以及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长期专注于神经退行性病及脑小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等30余项,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最高杂志影响因子为13.37。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十大杰出神经内科青年医师奖”、“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