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有这4种行为,迟早也患脂肪肝!别以为瘦子就没事

如今患有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很多人苦于工作生活忙碌,觉得影响不大不予重视,稍重视的人就在家中自己「治疗」。

事实上,脂肪肝预防为上,如果已经患病也可以通过科学调理逆转。但究竟怎么做,小九请到深圳市宝安中医院的陈柏书博士讲解。

人瘦肝脏就健康?有这4种行为,迟早也患脂肪肝!

这4大人群最易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它属于常见的临床现象,但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据统计,西方国家20~30%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我国的发病情况也越来越不容乐观。

21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成人脂肪肝发病率在12.5~35.4%之间,并出现年轻化趋势,高发的年龄段男性为40到50岁,女性60岁以上。

发病原因多由于肥胖;在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职业人群中,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

有人得了脂肪肝也还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其实,脂肪肝的发病与平日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有4类人最易被脂肪肝缠上——

1、肥胖少动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脂肪终归于肚腩、大腿等处。但肥胖者不同,他们体内脂肪的「库存」实在太多,哪里有空地就先将就放了。原本只是「转运站」的肝脏就被迫客串当了「储藏室」。

研究表明,在体重超过标准值l0%以上的人群中,72%患有脂肪肝。胖了,脂肪肝就离你不远了。

2、嗜酒豪饮

根据是否与酗酒有关,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酒精进入人体,首先要经肝脏分解代谢。这本身就加重了肝细胞的工作负担,而且酒精还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毒性,直接影响肝细胞对脂肪的正常分解和代谢功能。

统计表明,每天超过40克烈性白酒,持续5年,患脂肪肝的几率将高达90%。喝酒,你就是在「培养」脂肪肝。

3、营养失调

正所谓:「酒肉穿肠过,脂肪肝中留」。营养过剩的人容易脂肪肝,大家并不奇怪,尤其是那些偏爱荤食、甜品的人。过多的高脂肪和高糖食物,营养过剩,容易形成脂肪肝。

但营养不良、看似瘦弱的人也会得「肥胖病」中的脂肪肝,很多人不解。这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体内缺乏蛋白质,不能合成为肝脏向外「搬运」多余脂肪的载脂蛋白,脂肪因此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所以说,过度节食减肥、单纯吃得清淡,不代表不会得脂肪肝,均衡饮食才是王道。

4、合并糖尿病

调查显示,50%以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不同程度上受脂肪肝的折磨。

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患者普遍都有高胰岛素血症,这种并发症可能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和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谢性疾患(代谢综合征)。

做到这几件事可防治脂肪肝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22

部分患者认为,脂肪肝不需要去医院,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即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即可治好。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对。

根据肝脏脂肪的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三度: 轻度(含脂肪5~10%)、中度(含脂肪10~25%)和重度(几乎所有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

对于轻度脂肪肝且没有合并其他代谢异常的患者,的确不主张药物治疗,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体重是干预的首选手段。

轻度的脂肪肝本身并不凶险,但它是个「警报器」,提示身体很可能有其他的代谢异常,医生通常还会开具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也是为了及时发现脂肪肝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异常,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干预和治疗。

中重度脂肪肝或脂肪肝合并有其他代谢异常的患者,不仅需要生活干预,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如血糖高的则需要降血糖,血压高的需要降血压。

前文提及脂肪肝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如果做到以下4件事,可保远离脂肪肝。

1、饮食方面:脂肪肝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最密切,高脂、高糖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人最容易患上脂肪肝,因此治疗脂肪肝的第一步就是从改变饮食习惯入手,避免油腻、高脂、高能量低蛋白饮食;

2、适当锻炼:根据身体状况,加强身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均可。锻炼的时候切忌操之过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然脂肪肝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那么体育锻炼就应该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23

3、忌酒:酒精在肝脏代谢,饮酒加重肝脏损害,这是人人皆知的,但知易行难,很多人无法做好,不论曾经是否嗜酒,想要逆转脂肪肝,请远离酒精。

4、勿乱用药:对宣传可以治疗脂肪肝的保健药品要慎用,多数是虚假宣传。药物多数要经过肝脏代谢,乱用来源不明药势必加重肝脏负担。若转氨酶升高不降,则需要与医生配合治疗,合理使用保肝药物。

脂肪肝并不可怕,但也不可忽视,需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的饮食搭配,积极的生活态度,就等于你在跟脂肪肝说「拜拜」。

2017-06-28 09:49:58浏览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阴茎珍珠疹用治疗吗
阴茎珍珠疹通常不需要治疗。这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病变,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一般不影响健康,也无传染性,仅需定期观察即可。若出于外观考虑,患者可选择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等去除皮损,但需遵医嘱。阴茎珍珠疹是一种良性病变,通常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因此一般不需要治疗。该病主要表现为阴茎冠状沟周围规则排列的半透明珍珠状小丘疹,多为生理发育上的变异,也可能与包皮过长、个人卫生条件较差等局部长期慢性刺激因素有关。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如不痛不痒,不会造成不适感。不过,若患者因外观原因而希望去除丘疹,可选择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冷冻疗法、激光疗法或电灼疗法等方法去除皮损。例如,冷冻疗法多采用液氮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病变处的表皮细胞发白、肿胀,进而干燥结痂。激光疗法则利用激光的热效应消除丘疹,具有时间短、治愈率高的特点,但费用相对较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方法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如疼痛、继发感染、色素变化、疤痕等,因此在治疗前需充分了解并遵医嘱。对于阴茎珍珠疹患者,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内衣内裤,包皮垢较多者可每日清水冲洗冠状沟。若包皮过长,可考虑行包皮环切术,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包皮过长引起的局部刺激,还可能使部分患者的珍珠疹自行消退。此外,患者应定期观察阴茎局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男性阴茎上长个小疙瘩正常吗
男性阴茎上长个小疙瘩,若小疙瘩呈规则排列、质地均匀、无不适症状且长期无变化,通常是正常良性病变的珍珠状阴茎丘疹;若小疙瘩形态各异、生长迅速、伴有瘙痒疼痛或破溃等,可能属于尖锐湿疣,则不正常。珍珠状阴茎丘疹是一种发生于阴茎冠状沟处的良性增生,通常与局部卫生状况不佳有关。当包皮过长时,包皮内的分泌物易积聚在冠状沟,长期的慢性刺激可能诱发其产生。另外,频繁手淫等行为也可能成为诱因。因其属于良性病变,不会影响生殖系统功能,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多数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更不会出现恶变等不良后果。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在与感染HPV的性伴侣发生性行为时,病毒极易通过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进入人体。病毒入侵人体后,会在局部皮肤黏膜细胞内潜伏并大量繁殖,刺激细胞异常增生,从而长出形态多样的小疙瘩。治疗尖锐湿疣,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外用药物如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可抑制病毒复制,促使疣体脱落。若疣体较大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可采取高频电刀切除术直接去除疣体;还可采用激光治疗,利用高能量将疣体碳化、气化。若发现阴茎上长有小疙瘩,不要自行挤压或搔抓,以防引发感染。日常应注意保持阴茎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特别是包皮过长者要翻开包皮彻底清洁,减少污垢和细菌滋生。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一旦小疙瘩出现增大、增多、破溃、疼痛等异常变化,需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刘琴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三甲
珍珠状阴茎丘疹需要治疗吗
珍珠状阴茎丘疹通常不需要治疗。其是一种发生在阴茎冠状沟边缘和冠状沟处的良性病变,在男性群体中并不罕见。虽然其外观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担忧,但从医学角度来看,多数情况下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实质性危害。珍珠状阴茎丘疹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局部刺激、生理发育变异等因素有关。其多见于青春期后,以20-40岁的男性较为常见。其典型表现为环绕阴茎冠状沟排列的珍珠状、半透明丘疹,大小较为均匀,直径1-3毫米,互不融合,颜色多为白色、黄色或淡红色。这些丘疹质地较硬,无压痛,也不会破溃、出血或产生分泌物。从病理角度分析,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皮肤浅层,表皮结构基本正常,没有细胞的异常增生或恶变迹象,本质上属于一种生理性的变异,并非疾病状态。在健康影响方面,珍珠状阴茎丘疹不会影响阴茎的正常生理功能,既不会影响排尿,也不会对性功能和生殖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其不具有传染性,不会通过性接触或其他途径传播给他人。由于其良性本质以及对健康无实质性损害,在临床上通常不建议进行特殊治疗。而且过度治疗,如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方法,可能还会对阴茎局部皮肤造成创伤,引发感染、瘢痕形成等并发症,反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同时,部分患者随着时间推移,丘疹可能会自行消退,所以多数情况下观察等待是更为合适的处理方式。若发现阴茎出现类似珍珠状阴茎丘疹的表现,不必惊慌,可先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由医生进行准确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尖锐湿疣等。若确诊为珍珠状阴茎丘疹,且没有不适症状,日常注意保持阴茎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过度刺激局部皮肤即可。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硬不起能治疗好吗
阴茎硬不起即勃起功能障碍,其能否治好需综合多方面判断。对于由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可逆因素引发,且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有效干预大多能够治愈;然而,当勃起功能障碍由严重器质性病变、不可逆神经损伤等导致时,彻底治愈难度较大。若勃起功能障碍由心理因素引起,如近期工作压力大、夫妻关系紧张等,通过心理疏导,如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开心理症结,改善心理状态,同时伴侣给予理解与支持,配合适当性技巧训练,多数患者勃起功能可恢复正常。此外,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情况,像长期熬夜、酗酒、过度吸烟等;在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坚持适度锻炼后,身体机能得到改善,阴茎海绵体充血功能恢复,勃起功能也能随之好转。另外,一些轻度的内分泌失调,如睾酮水平轻度下降,通过补充相应激素,也可有效改善勃起功能,实现治愈。当勃起功能障碍是由严重器质性病变导致时,治疗较为棘手。例如,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害了阴茎海绵体的血管和神经,引发血管性和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即便积极控制血糖,受损的血管和神经往往难以完全恢复正常,治疗效果不佳。又如,因外伤导致阴茎海绵体严重破裂、骨盆骨折损伤支配阴茎的神经,这种不可逆的损伤会使得勃起功能很难彻底恢复。若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如性激素水平测定、阴茎血管超声、夜间阴茎勃起试验等,明确病因。治疗期间,保持乐观心态,与伴侣有效沟通,定期复查,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