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一杯奶茶就超一日摄糖份额 “12字诀” 教你正确吃糖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网红奶茶成分大揭秘!》的网络爆文刷爆了朋友圈,文中上海消保委通过对“喜茶、一点点、贡茶、皇茶”等网红奶茶的糖分、反式脂肪酸、咖啡因等成分进行检测后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所有号称‘无糖’的奶茶,均实际含有糖分!而在正常甜度奶茶中,含糖量最高的每杯达到了62克!超过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谁曾想到,仅仅一杯奶茶的糖,就用光了我们“今日份”的糖量摄入额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一般是白糖(蔗糖)、红糖、糖浆等一些提炼出的精制糖,也称为“游离糖”。糖虽甜蜜,但从古至今,糖一直被描述成为“甜蜜的陷阱”,几乎大部分人都知道,糖吃多了会引起龋齿肥胖糖尿病,近年来甚至有文章说糖吃多了会引起结肠癌冠心病痴呆等疾病。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

  但是,不论承认与否,甜蜜的糖,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的生命活动。

  糖在食品加工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知道吗?烤面包散发出的浓郁香味以及金黄诱人的外皮,是因为加热过后的糖出现了美拉德反应;软滑香甜的冰激凌之所以在低温下不会结冰,是因为糖与清水混合物混合具有抗结能力。更重要的是,糖也是人体热量最安全、最有效和最直接的能量来源,人体热量的50%以上是由碳水化合物,如糖来提供,它们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大脑持续的氧化反应需要糖提供物质基础,低血糖将会导致大脑功能发生障碍,糖还有助于保护肝脏,维护肝脏解毒和正常代谢功能,糖还是机体物质的重要构成成分。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贪吃的人们对含糖量高的点心、饮料、水果的需求和消耗日益增多,使摄入的糖量大大超过人体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糖也成了“甜蜜的陷阱”。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摄入热量过多且缺乏对脂肪的消耗是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糖可直接生成热量,减少脂肪消耗,而未及时消耗或储存的糖在人体内将直接转化成脂肪,因而过多的糖是体重超重和过度肥胖的帮凶。肥胖不仅仅是当代人的梦魇,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其不能直接导致糖尿病,因此过量地摄入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

  众多研究表明,简单糖,尤其是果糖,更容易诱发体内低密度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高尿酸血症也与果糖摄入高有关联。瑞士专家们研究了1900~1968年食糖消耗量与心脏病的关系,发现冠心病的死亡率与食糖的消耗量呈正相关。似乎没有人认为吃糖会与脚气病有关,但“吃糖得脚气”并不是耸人听闻,不加节制的摄入糖会大量消耗体内维生素B1,严重的维生素B1不足将会导致神经炎,即脚气病。最新的研究还发现,过量糖的摄入会导致骨质疏松及某些癌症等。

  糖作为一种“空卡路里”食物,除了甜蜜和热量之外一无所有。我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游离糖”营养单一,在营养学上称为低营养密度食物,也俗称“空卡路里”食物,即只有提供热量的糖而没有其他营养素。尤其是儿童,吃糖或甜食若过多,会使正餐食量减少,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反而得不到及时补充,以致发生营养不良。

  我们每天从食物摄入的糖太多了,以至于许多人都觉得自己越来越胖了。我国营养学会在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到,每天食用糖的数量,应控制在50g以下。然而,我们所购买的加工类食品中,基本都有糖,甚至有的含糖量极高,虽然有些人吃得少,但是食物本身糖太多。因此,要想控制糖的摄入,在获取甜蜜的同时,减少对身体的危害,我们不妨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要“少吃糖”。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正确对待甜食的习惯,有意识地在日常烹饪和饮品中尽量不放或少加糖,耐心培养一个低糖饮食习惯。许多肥胖的小朋友之所以发展到“无糖不欢、无糖不吃”,很有可能是在以前的饮食中,常吃口感甚甜的食品,再加之甜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第一喜好的味觉。研究表明,糖类带来的味觉享受,一般只维持在30分钟左右,之后又会重新希望去吃甜食,进而造成不断想吃甜食的循环。味蕾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去慢慢适应没有甜味的食物,所以有专家甚至认为,戒甜食同戒烟、戒酒那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恒心。

  其次,要“多算账”。 “一块芝士蛋糕大概是349大卡每一百克,香蕉的热量是93大卡每一百克……”我们经常会看到健身或者减肥的小伙伴们每次进食前,都要先打开手机计算食物的热量,控制好自己每天的热量摄入与运动量。在如今“糖量爆炸”的时代,计算好自己每天的糖分摄入也是有必要的。生活中的太多食品含有糖,而且不少食品含糖量较高,一瓶汽水含糖量在20g左右,一块奶油点心的含糖量是30g,“烘培类”、“糊糊类”产品——无论是蛋糕、饼干还是其他甜点,含糖量都较高。想要每天控制进食 50g糖,不精打细算,是很容易“爆表”的。

  再次,要“会吃糖”。首先是要尽量避免在餐前和睡前吃糖,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在餐进食甜食会影响儿童正餐食欲,而在睡前给儿童进食甜食,可能会导致龋齿的发生。其次,在摄入糖的时候,要尽可能减少食物中的脂肪摄入,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肥瘦腊肠、含有可可油的饼干等加工食品。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量饮酒,坚持适量锻炼,尽量减少过多摄入糖对血脂和尿酸的影响。吃完糖后,应用白开水漱口,把口腔的含糖量降到最低限度。另外,还要注意坚持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而去找零食和甜点充饥,会导致肥胖风险高出4.5倍。

  最后,要“会看糖”,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营养成份标签中,要留意“一包”还是“一份”。营养标签上一般是对单位重量的食品营养含量进行标注,如“每100克”,有时也以“每支”、“每份”作为单位标注,此时要看清单位重量的具体数值。需要注意的是,“一份”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是相对于整袋零食而言的,不要“小看”这些标注,当我们吃下一整袋零食,所摄入的热量将是营养标签上的几倍。(通讯员:刘文琴、 钟月秋、陈嘉雯)

2017-08-20 09:06:11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支气管疾病遗传吗
支气管疾病多数不遗传,如支气管炎多因感染、理化刺激等非遗传因素引发。但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存在遗传倾向,囊性纤维化等家族性疾病也可致支气管病。但有遗传倾向不代表必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也有影响,有倾向者要定期体检监测。比如支气管疾病中的支气管炎等常见的支气管疾病通常是由感染、理化刺激、过敏等多种非遗传因素引起的。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而非直接由基因决定。例如,急性支气管炎常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而慢性支气管炎则可能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这些疾病在治疗上主要依赖于针对病因的抗感染、抗炎、止咳祛痰等措施,而非针对遗传因素的治疗。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部分支气管疾病并不遗传。然而,某些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疾病,如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确实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过敏体质、气道反应性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又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支气管哮喘等遗传倾向较强的支气管疾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应增加。此外,一些家族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等,也可能导致支气管疾病的发生,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某些支气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疾病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遗传只是疾病发生的一个可能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对于有遗传倾向的支气管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徐嘉文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瓷娃娃是什么病,遗传吗
瓷娃娃病一般指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成骨不全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目前已知多个相关致病基因,其中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的突变最为常见。正常情况下,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骨骼的强度和韧性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会使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或结构出现异常,导致骨骼脆弱,轻微的外力,如日常活动、碰撞甚至咳嗽,都可能引发骨折。这种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若父母一方患有成骨不全症,其生育的子女中,可能会有一半面临患病风险。除了基因遗传外,少数情况下也存在新生突变导致的成骨不全症。即父母双方均无致病基因,但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或胚胎早期发育阶段,基因自发发生突变,从而导致胎儿患上成骨不全症。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突变类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和遗传风险。若家族中有成骨不全症患者,或怀疑自己可能携带相关致病基因,有生育计划时,应进行遗传咨询。通过详细的家族病史分析和基因检测,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孕期可通过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等产前诊断技术,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已确诊的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护,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骨折发生几率。在治疗方面,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遵医嘱使用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检测有必要吗
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检测十分必要。对于考虑进行遗传性皮肤病基因检测的个体,建议优先选择具备资质、信誉良好的专业医疗机构或基因检测机构。检测前,务必与医生或遗传咨询师深入沟通,全面了解检测的目的、流程、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局限性。遗传性皮肤病种类繁多,症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仅依靠传统临床诊断方式,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基因检测能够精准定位致病基因的具体突变位点,为明确诊断提供关键依据。比如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其不同亚型在外观表现上极为相似,仅靠肉眼观察和常规检查很难区分,但通过基因检测,可清晰辨别出不同的致病基因,从而实现精准诊断,避免因误诊导致的治疗偏差。从家族遗传风险防控维度而言,基因检测对有遗传性皮肤病家族史的人群意义重大。通过检测明确家族中致病基因的存在及类型,可对家族成员进行患病风险评估。对于夫妻双方,如果家族中存在遗传性皮肤病基因,在生育前进行基因检测,能准确知晓生育患病子女的概率。在孕期,借助羊水穿刺、绒毛取样等产前诊断技术,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可判断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进而辅助夫妻做出科学合理的生育决策。若检测出携带致病基因,应定期进行皮肤及相关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端倪并及时干预。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慢阻肺一般能活几年会遗传吗
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时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能活10-20年。但这并非绝对,实际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生存期可延长,而病情严重且控制不佳的患者,生存时间可能更短。慢阻肺患者治疗效果一般较好。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能够有效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如常用的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药物,通过雾化吸入等方式,可迅速作用于气道,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能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频率。同时,长期家庭氧疗能够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从而延长生存时间,使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在10-20年之间。除了治疗因素外,影响慢阻肺生存期的因素众多。病情严重程度是关键因素,早期慢阻肺患者症状相对较轻,肺功能受损程度较小,病情进展缓慢,生存期较长。而晚期患者肺功能严重下降,常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患者的依从性,也会影响疾病的控制和生存时间,依从性好的患者往往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若患有慢阻肺,建议立即戒烟,减少有害物质对呼吸道的刺激。定期到医院复查肺功能,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痰加剧、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