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高达15.2%, 尿床危害大应及早治疗

  发现熊孩子尿床,你会怎么做?是将孩子揍一顿让其长记性?还是认为孩子尿床很正常,等长大了就会好?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肾内科主任医师邓会英告诫家长,5岁以上孩子还总是尿床,很可能是患了遗尿症,不能一味乐观“等等看”,应该及早就医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部分遗尿患儿甚至到了成年还尿床。

  最新调查:我国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高达15.2%

中国5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高达15.2%, 尿床危害大应及早治疗

  10万+样本量、覆盖5-18岁的2017年中国儿童和青少年遗尿症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出炉:以3个月至少一次尿床为统计,5岁儿童中患病率15.2%,7岁8.2%,10岁4.8%,16-18岁的人群中还有高达1.7%的比例。每个年龄层的尿床儿童中20%为每周尿床3次以上。

  调查还发现,许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尿床问题。结果显示,35.7%的家长因为孩子尿床问题责骂过孩子,仅有18.2%的家长寻求医生的帮助。即使每天均有尿床的孩子,也仅有40.9%的家长会带孩子就诊。

  此次调查共有25个省市自治区,264所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约2000个班级参与,采用匿名网络问卷调查形式。

  告诫:孩子出现这种尿床不可能自我缓解

  邓会英介绍,并非孩子出现尿床就一定是遗尿。根据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5岁以上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才属于遗尿症。对于大年龄儿童诊断标准应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比如12岁孩子一周尿床一次,也算遗尿症,需要干预。

  在许多家长看来,孩子尿床是正常不过的事,等其长大了就会好。邓会英表示,儿童遗尿症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自我缓解,但是每年自发缓解率只有15%,仍有大量的患儿无法缓解。

  如何知道孩子的尿床能不能自行缓解?她说,重度尿床为每周6-7次,基本不能自我缓解;中度尿床为每周3-5次,部分患儿可以缓解;轻度尿床为每周小于1-2次,通过生活饮食习惯纠正,随着年龄长大可能自我缓解。

  因此,家长不能盲目对孩子尿床“等等看”,当心等来不必要的痛苦。遗尿问题经常被低估,但其实尿床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长期尿床会使患儿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内向、敏感,缺乏自信、害怕与人交往、恐惧集体生活等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分析:警惕这些隐匿疾病引起孩子尿床

  儿童遗尿症绝大部分是原发性夜遗尿,自幼开始尿床,之前不曾有持续6月或更长时间不尿床。20%是继发性夜遗尿,患儿在有长达6月或更长时间不尿床后又再次出现尿床。大多伴有相关的器质性病变。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老尿床呢?邓会英介绍,功能性遗尿(单纯性遗尿),排除了遗尿背后潜在的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理疾病等引起的遗尿,患儿除尿床外无其它伴随症状。

  器质性遗尿原因复杂,可以由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畸形、泌尿系结石等)、神经系统疾病(大脑智能低下、隐性脊椎裂,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心理疾病等引起的遗尿。

  邓会英提醒,遗尿症年龄越大,越难治疗。孩子一旦患病,应尽早到正规医院的夜遗尿门诊接受治疗,最好在学龄前开始干预,通过生活管理、遗尿报警器、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同时,家长应注意避免说教、训斥孩子,以及在他人前谈论孩子尿床糗事,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加重尿床。

   防治:儿童遗尿“三分靠医生七分靠家长”

  “孩子尿床三分靠医生治疗,七分靠家长养护和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调理。”她强调,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帮助减少发病:

  1、白天多喝水,尽量避免冷冻食物、凉性食物、饮料、咖啡、巧克力等。

  2、晚餐时间不易过晚,过多蛋白饮食,过咸。

  3、喝汤不能太咸以免过渴致饮水增加。

  4、睡前2小时尽量不喝牛奶、喝水及含汁液较多水果,高糖食物等

  5、睡前排尿,睡前适当鼓励和提醒,减少依赖性,培养患儿独立性等

  6、中午午睡,晚餐后不要剧烈运动。按时睡觉,睡前排尿。

  7、处理患儿便秘,注意其外阴尿道口卫生护理。(通讯员:周密)

2017-06-01 17:09:06浏览3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携带者会传染人吗,怎么传染
乙肝携带者通常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人的可能。这类携带者是指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但没有出现明显的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或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都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此外,母婴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也会传染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更容易感染。不过,一般日常接触,如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通常不会传染。为了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传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是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治疗。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建议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饮酒,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面对生活,定期检查,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非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暴露,及时接种疫苗,保护自己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侵害。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