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做了试管婴儿就能怀上?大龄女需要闯过这4关!

  高龄是影响生育的一道迈步不过去的门坎,选择试管婴儿方式成了高龄夫妇的最后希望。也许是前面有太多坎坷的就诊经历,走到试管婴儿这一步,有些患者以为做了试管婴儿就一定能有“二胎”。

  生殖专家表示,年龄是影响生育能力的最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年龄同样会影响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期望值不要太高。在尝试之前,你要认真了解清楚试管婴儿有哪些风险?如何正确备孕提高成功率?

  高龄做试管婴儿的4大挑战

做了试管婴儿就能怀上?大龄女需要闯过这4关!

  1、促排效果不佳,获卵少

  女人的卵巢储备功能和卵子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走下坡路。高龄女性可能使用了再大剂量的促排卵药物,但是获得卵子数量依然很少,甚至无卵泡生长。有的患者虽然有卵泡生长,但卵泡数量少,取卵时卵泡中无法获得卵子。

  2、卵子胚胎质量差

  正因为年龄大,不仅卵子少,并且卵子的质量比较差。质量不好的卵子,获卵后可能出现不受精、异常受精,卵子染色体异常比例明显增高。研究发现,女性超过40岁,染色体异常率可达70-80%,胚胎质量差,导致无胚胎可移植。

  3、临床妊娠率低,流产率高

  临床妊娠率是指进行胚胎移植后,不仅抽血检查证实怀孕了,还要B超显示有孕囊才算临床妊娠。试管婴儿的患者年龄越大,临床妊娠率和分娩率越低,流产率越高。43岁以上的,无论是新鲜胚胎移植,还是冷冻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均只有10%,甚至更低。高龄女性流产率则是高得吓人,一半人都会流产,成功生下孩子的仅15%甚至更低。

  4、怀孕期间并发症多

  通过试管顺利怀上宝宝,也不能放松神经,接下来可能面临早产、胎儿发育迟缓、死胎、先天性畸形胎儿等妊娠风险。在整个孕期,你们更容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随时可能威胁母婴安全。

  先评估卵巢再进行试管

  在开始试管婴儿之前,你要先进行卵巢储备功能评估,需要做的检查有以下几个:

  1、抗苗勒管激素(AMH)测定:有的人以为来月经,不方面做检查,可此项检查必须在月经周期内做才有意义。你的月经期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做,它能更准确更灵敏的反映卵巢的储备功能,是目前评估卵巢功能最好的方法。

  2、窦卵泡计数:这个检查要求在月经来潮的第2—3天做阴道B超检查,窦卵泡的多少能很好反映你卵子的库存情况。

  3、基础性激素测定:应该在月经驾到的第2——3天进行检查。不知单看性激素水平,它常常结合AMH和阴道B超来综合评估卵巢功能更为科学。

  备孕每天这么做能保养卵巢

  卵巢随着年龄增大会慢慢衰老,这种衰老是药物和食物都无法逆转的。对于准备做试管婴儿的高龄女性,在备孕过程中更要好好保养自己的卵巢,延缓卵巢老化的步伐。

  1、备孕妈妈的作息要规律,不要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2、加强运动,强健的身骨有利于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建议备孕妈妈经常做有氧锻炼。

  3、一日三餐的饮食要规律,营养要丰富,可以多进食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防衰老食品),比如黄瓜、西兰花、葡萄、茄子等蔬菜水果。

  4、备孕妈妈要保持心情平和,情绪不要老是起伏不定,尽量以平常心对待做试管,过分紧张和焦虑对怀孕没有一点好处。

2017-04-27 10:29:25浏览5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哺乳期的女性发烧,孩子可以吃母乳吗
哺乳期女性发烧时,孩子能否吃母乳不能一概而论。在多数因上呼吸道感染、轻度乳腺炎等引起的低烧情况,通常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然而,若发烧是由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急性传染病等导致,且病情较为严重时,为避免病毒或细菌传播给宝宝,一般不建议母乳喂养。当哺乳期女性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低烧,体温一般在38℃以下,此时母乳的成分基本不受影响,且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继续母乳喂养有助于将这些抗体传递给宝宝,增强宝宝的免疫力,降低宝宝感染疾病的风险。对于轻度乳腺炎导致的低烧,在保证患侧乳房乳汁排出通畅的前提下,也可继续哺乳,通过宝宝的吸吮能促进乳汁排空,缓解乳腺炎症状。若哺乳期女性感染流感病毒,出现高热,体温常超过38.5℃,同时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明显症状。此时,流感病毒可能存在于母乳中,通过母乳喂养极易传染给宝宝,而宝宝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流感后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肺炎等,因此不建议在此期间母乳喂养。另外,当女性患有急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活动性肺结核等,为防止病原体通过母乳传播给宝宝,也应暂停母乳喂养。这些疾病会使妈妈身体处于高度感染状态,母乳中的病原体含量较高,对宝宝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哺乳期女性一旦发烧,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若可继续母乳喂养,喂奶时妈妈需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病原体传播。若需暂停母乳喂养,要定时挤奶,维持乳汁分泌,防止回奶。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母乳是怎样形成的
母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理过程,它主要依赖于催乳素等激素的调节作用,同时受到母体营养状况、情绪、睡眠及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母乳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催乳素的作用。在胎儿娩出后,孕妇体内的内分泌环境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迅速下降,而催乳素则大量增加。催乳素作用于乳腺的腺细胞,促使其合成乳汁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乳糖和甘油三酯等。这些营养成分在乳腺内短暂储存后,通过乳管流出,最终形成母乳。其次,母乳的形成还受到其他激素的协同作用。例如,在乳汁分泌的整个调节过程中,雌激素、孕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胰岛素等都会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复杂的内分泌环境,以确保乳汁的正常分泌。此外,当新生儿吸吮乳头时,这种刺激会被传输到脑下垂体,促使其继续产生泌乳素和催产素。泌乳素进一步促进乳汁的合成,而催产素则有助于乳汁的排出。除了激素的作用外,母乳的形成还与母体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营养物质的摄入直接影响乳汁的质和量。因此,为了保障母乳的质量和数量,母体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同时,母体的情绪、睡眠以及健康状况也会对乳汁的分泌产生影响。例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或健康状况不佳都可能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对于想要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的产妇,建议产后尽早让婴儿吸吮乳头,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这有助于促进乳汁分泌和排出。产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激素分泌,进而影响乳汁的产生。在饮食方面,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喝汤水,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供乳腺合成乳汁。同时,注意乳房的清洁和护理,防止乳头皲裂和乳腺炎的发生,确保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吸出来的母乳常温能放置多久
吸出来的母乳通常能放置4至6小时,但这一时间并非绝对固定,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婴儿未能及时食用完母乳,或者母乳已经超过了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那么应及时丢弃,避免给婴儿食用变质的母乳,以免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母乳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主要取决于室温的高低。一般而言,当室温维持在20℃至25℃时,吸出来的母乳可以放置约4至6小时。如果室温略低,例如在20℃左右,母乳的保存时间可能会稍微延长至接近6小时;而如果室温较高,接近25℃或更高,那么母乳的保存时间则会相应缩短,可能只能维持4小时左右。这是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滋生的速度会加快,从而增加母乳变质的风险。除了室温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母乳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例如,母乳的储存容器、储存环境的卫生状况以及母乳的新鲜程度等。如果储存容器密封性不佳或储存环境不够清洁,那么母乳受到污染的风险就会增加,从而缩短其保存时间。此外,如果母乳已经经过多次挤出和储存,其新鲜程度可能会下降,这也会影响其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为了确保母乳的质量和安全性,建议尽量将吸出来的母乳存放在低温环境下,如冰箱中的冷藏柜里。如果条件不允许,只能在常温下储存时,应确保室温适中,并尽快让婴儿食用完毕。其次,在储存母乳时,应选择密封性良好的储存容器,并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卫生。同时,为了避免浪费和确保母乳的新鲜程度,建议不要一次性储存过多的母乳。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母乳喂养的女性,饮食禁忌有哪些
母乳喂养的女性饮食禁忌通常包括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油腻食物、避免生冷食物、避免含酒精食物等方面。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母乳喂养的女性应避免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大蒜、芥末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刺激宝宝胃肠道黏膜,进而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2、避免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如肥肉、炸鸡、奶油等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热量,营养成分相对单一,不利于哺乳期女性补充营养。3、避免生冷食物:此类食物包括冰淇淋、冰镇西瓜等,可能使哺乳期女性的身体受到寒凉刺激,导致腹泻、腹痛等胃肠道问题。此外,这些生冷食物还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导致宝宝腹泻,影响宝宝的健康。4、避免含酒精食物:含酒精的食物和饮品应避免摄入,如米酒、啤酒等,因为酒精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对宝宝的神经系统和肝脏造成损害。建议哺乳期女性保持饮食清淡,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肉、鱼肉、鸡蛋、苹果等,以满足自身和宝宝的营养需求。此外,每次哺乳前后应清洗乳头,及时清理溢出的奶水,避免滋生细菌。另外,还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有助于宝宝有效吸吮,减少乳头受损的风险。在哺乳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如乳汁不足、乳房胀痛等,应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