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4月21日,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吴旭团队经管的气管食管瘘患者小谢拔除了放置长达287天的胃肠营养管,大口的吃起了馒头,这意味着一个多月前他经历的连续16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成功了。
据了解,气管食管瘘为临床少见病例,但其发生后患者病死率极高,因手术风险极大,失败率高,多数患者仅能得到保守治疗,终身需要依靠胃肠道营养管补充营养而无法自主进食,同时还时刻面临肺部感染等致死的风险。
气管食管瘘死亡率高达62.5%
据了解,患者小谢于2016年7月9日不幸遭遇车祸,车祸后被送往佛山市某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7月12日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两个月,于9月7日做胃镜检查时确诊为气管食管瘘,瘘口为6毫米。
吴旭介绍,气管是人体呼吸的通道,食管是咽和胃之间的消化管道,在颈胸部气管与食管相伴而行,气管在前方,食管在后方。
气管食管瘘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气管后壁发生坏死,并向后穿透到食管,形成气管与食管相互连通的情况,较为少见,死亡率高达62.5%。
简单来说,气管食管瘘的形成会使得我们吃进去的东西通过气管食管相连通的部位流到肺部,导致肺部感染等相关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小谢此后因肺部感染反复住院治疗。为了避免再次肺部感染出现生命危险,2017年1月份小谢在广西某医院做了气管支架置入术,不幸的是手术失败,术后气管食管瘘瘘口不仅依然存在。今年2月27日,小谢在家属的带领下来到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胸外科就诊,希望能够通过手术修复气管食管瘘。
之前手术的失败增加了手术难度
据了解,小谢入院做了相关检查后显示,其气管食管瘘口经过保守治疗和外院的手术治疗之后已增至3厘米左右。经过气管切开、支架置入等相关治疗后,其颈部疤痕增生明显,局部结构与正常人差异较大。
之前手术的失败,让他的气管食管瘘比之前更加复杂,较难愈合。不仅如此,吴旭指出,其手术的关键是瘘口的显示,手术区域的瘢痕使得小谢在手术之前通过常规的纤支镜及胃镜都无法通过手术区域,从而显示瘘口。这些情况无疑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如何确保此次手术的万无一失是摆在吴旭教授团队面前的主要问题,该手术也是吴旭教授平生遇到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气管食管瘘手术之一。
创新带蒂的斜方肌肌瓣修复气管食管瘘
吴旭介绍,以往的修复气管食管瘘的方法很多,除了单纯的修复还有应用各种肌瓣的修复,胸大肌、胸骨甲状肌、背阔肌、颈扩肌、肌蒂皮瓣、胸骨舌骨肌瓣、胸腔外肌修复气管食管瘘。
上述肌肉组织修复气管食管瘘的好处是损伤小,肌瓣容易制备,缺点是肌瓣相对较小或者较短,填补较大瘘口的可行性较大,手术失败的几率增加,对于小谢目前的病情均无很好的可行性。
最后,在与南方医院整形科刘晓军教授探讨后,决定选择带蒂的斜方肌肌瓣加强修复小谢的气管食管瘘。他解释,之所以选择带蒂的斜方肌肌瓣,是因为该肌瓣有明确的供血血管,有助于组织修复且抗感染能力强;肌瓣较长,能够从背部转移至前胸的瘘口;肌瓣的末端较宽,能够满足覆盖较大瘘口的需求,避免瘘口修复失败。他表示,以上带蒂的斜方肌肌瓣具备的三个特点是其他肌瓣无法完全满足的。
世界首例使用带蒂斜方肌肌瓣修复气管食管瘘成功
今年3月10日,在各方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小谢成功进行了手术,手术整整进行了16个小时,整形科刘晓军教授团队以及耳鼻喉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医生均加入了此次手术。术后经过重症医学科、惠侨医疗中心医护团队的精心护理,4月21日,小谢拔掉了带了287天的胃肠营养管,大口的吃上了食物,此次复杂难愈性的气管食管瘘手术宣告成功。
据了解,手术经教育部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显示,为世界首例使用带蒂斜方肌肌瓣修复气管食管瘘的病例。这不仅代表了南方医院胸外科在气管食管瘘的修复方面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此次创新性的带蒂斜方肌肌瓣修复气管食管瘘手术的成功对今后气管食管瘘中的复杂病例、难愈性病例、瘘口较大的病例具有指导及借鉴作用。(通讯员:李晓姗 张宇)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全科
三级 综合医院 公立
南宁市明秀西路(青岛啤酒厂旁)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西藏那曲地区双湖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榕江县古州镇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大冶市建设路6号
二级甲等 专科疾病防治院(所、中心)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