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便秘、打瞌睡、鼻子差,家里老人出现这7个症状当心生病

  说起帕金森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老人家手抖。其实,除了手抖之外,帕金森还有其他值得留意的症状。

  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群指出,帕金森病常以手脚颤抖、肢体僵硬、行动迟缓为主要表现,早期经常被误认为是正常的老化或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他提醒,虽然帕金森不会危及生命,但治疗不及时可能致残,不仅老人生活质量低,对家庭也是沉重负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赚钱养家的同时,也要多多留意家中老人有没有以下7大帕金森早期症状。

便秘、打瞌睡、鼻子差,家里老人出现这7个症状当心生病

  症状一:嗅觉减退

  嗅觉减退,是帕金森病非常重要的一个非运动症状,可以出现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王群指出,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手脚发抖这些症状之前,就已经有嗅觉减退的症状存在。

  “可惜的是,由于嗅觉减退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很容易被忽视,病人本身也没太留意,”王群介绍说,轻度的嗅觉减退表现为对一些刺鼻的气味不敏感,比如炒辣椒、切洋葱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呛人,而帕金森病患者却感受不到。

  而严重的嗅觉减退,患者香、臭不辨,闻不到饭菜的气味,闻不到花草的香味,对所有的气味都没感觉。

  王群临床上遇到有些患者因为做饭忘记关煤气,家里人闻到了泄露的煤气的味道,这才发现患者嗅觉减退。

  不过,嗅觉减退并不是帕金森病特有的症状,也可以见于鼻炎、头部外伤等其他疾病。如若老年人发现自己的嗅觉不太灵敏了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查明。

  症状二:便秘

  王群指出,虽然便秘不是帕金森病特有的症状,但却可以比手脚发抖、行动缓慢这些运动症状早出现很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轻度的便秘可能仅表现为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以前每天一次大便,而现在可能是两天或更久时间一次;以前排便很快,而现在感到排便无力,需要蹲很久才完成。而严重便秘的患者甚至要服用泻药才能排便。

  王群表示,在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不会很严重,严重的便秘常在手脚发抖、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比较明显的时候才出现。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便秘,同时感觉自己行动明显缓慢、手脚不灵活或者发抖,则应及时就诊。

  症状三:说梦话、白天老打瞌睡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的一种非运动症状。它的表现是夜间睡眠中噩梦纷纭,常梦到和人打斗或逃避危险,患者常有说梦话,在睡梦中大声叫喊或拳打脚踢等。

  这种状况一般在后半夜比较多,而白天打盹时不会出现。

  除了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日间困倦多睡,在看电视看报纸的过程中很容易就睡着了,严重的只要没有家属和他聊天,很快坐着就打起瞌睡来,而到了晚上又开始失眠。

  王群表示,老年人出现这种典型的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常常预示以后发生帕金森病的几率极大。如果老年人夜间说梦话的频率明显增加了,梦话变得很大声,再加上有手脚发抖或行动缓慢,就应考虑到早期帕金森病的可能。

  症状四:手脚发抖

  手脚发抖也叫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发现的症状。帕金森病的典型震颤叫做静止性震颤,即安静状态下手脚发抖,活动的时候停止,精神紧张的时候抖得比较明显,睡眠中消失,多从一侧的手或者脚开始,然后再发展到另外一侧。

  王群介绍,虽然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典型的症状,但早期患者的震颤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一般程度较轻,出现得不频繁。

  有的患者会发现在拿较轻的东西,比如拿筷子的时候手抖;而拿重物,比如提一桶水的时候却不抖。

  有的患者是脚摆在特定位置的时候发抖,比如在踩油门或刹车的时候才发抖,而平时基本不抖。

  症状五:行动迟缓

  行动迟缓是帕金森病必有的一条症状。很多病人早期症状表现为:手不太听使唤;扣子很难扣得上;穿袜子、系鞋带很费劲;夹菜的时候很容易掉;走路明显变慢或者一条腿是拖着的,一侧的鞋底总是很快磨损,走路的时候手臂也不怎么摆动;以前做事很利索,现在就算一些简单的事情也要花很长时间。还一些患者会发现写字越写越小,笔迹难以辨认。

  王群表示,虽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升高行动能力会有所下降,但正常的下降和同龄人相比是差不多的,而帕金森病的行动缓慢就显得非常突出,被发现后要及时就诊。

  症状六:身体僵硬

  很多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身体僵硬比较明显。比如,患者感觉手抓拳头之后伸直很慢很费劲。脖子僵硬以至于被身后的人呼唤时要整个身子转过去看,而不能正常回头。胳膊或腿僵硬,穿衣服时很难把手伸到袖子里,穿鞋子的时候很难把脚伸到鞋子里。

  需要注意的是,王群临床上发现有些患者早期以脖子或者腰背部僵硬、疼痛为突出表现,常常被当作肩周炎、颈椎病或者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要尤为注意。

  症状七:面具脸

  帕金森病会使人的脸部表情明显减少,眼睛也很少眨,沦为“面具脸”,看起来精神很差,像是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常常被误诊为忧郁症。

  其实,他们只是脸上缺少表情变化,并不是真正的抑郁症,因此抗抑郁治疗改善不明显。

  王群指出,有些患者因为行动迟缓所以不太喜欢活动,反应速度也逐渐变慢,缺乏主动性、缺乏好奇心,经常被误诊为“老年痴呆”或“脑萎缩”而没有及时治疗。

  她提醒,如果发现家里老人有这些情况,应想到帕金森病的可能,应该尽早带老人到帕金森病专科门诊就诊。(通讯员:李晓姗)

2017-04-01 06:18:22浏览25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开车容易犯困打瞌睡是什么原因
开车容易犯困打瞌睡可能是疲劳驾驶、贫血、血糖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神经衰弱等原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免引发交通事故或其他危险情况。 1.疲劳驾驶 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注意力分散会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进而出现疲乏、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预防疲劳驾驶的关键。在长途驾驶前,应确保有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熬夜或连续长时间驾驶。 2.贫血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身体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引起疲劳和乏力的症状。当贫血严重时,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使人感到昏沉、想睡觉。此外、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晕、恶心等,都是贫血患者常见的症状。轻度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进行改善,如铁质强化食品、红枣等;重度则需遵医嘱使用补铁剂、维生素B12等药物纠正贫血状态。 3.血糖低 血糖低通常指空腹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此时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供应,导致大脑功能受损,表现为思维迟钝、反应变慢等症状,进而影响到正常的清醒状态。此外,心慌、哆嗦、出汗等,这是最常见的低血糖表现。可以通过口服含糖食物来迅速提升血糖水平,例如糖果、巧克力等。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全身代谢率下降的一种疾病。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其缺乏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减弱,包括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减弱,因此会出现易疲劳、嗜睡等情况。患者常感到畏寒、乏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缓慢、面色苍白、厌食、便秘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左旋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补充甲状腺激素,使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5.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紧张性头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导致患者白天感到疲惫不堪,从而增加打瞌睡的风险。患者可遵照医生的意见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针对开车时易疲劳的问题,建议定期进行血压、心率监测以及血脂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在驾驶过程中,如感到疲劳或困倦,应及时停车休息。可以选择在服务区、加油站或安全地带停车,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喝杯水或吃些零食,以缓解疲劳。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打瞌睡上不来气是怎么回事
打瞌睡一般是指犯困。犯困、上不来气可能是睡眠不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哮喘、心肌缺血、高血压等原因导致。1、睡眠不足如果患者经常熬夜,导致睡眠不足,可能会使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进而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建议患者及时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可能与上气道解剖结构狭窄、阻塞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打鼾、夜间呼吸困难、白天嗜睡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红草止鼾颗粒、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3、哮喘哮喘是一种以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胸闷、咳嗽、气急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等药物进行治疗。4、心肌缺血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栓塞等原因所致。由于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脏血液循环不畅,患者会出现犯困、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心前区疼痛、头晕等不适。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硝酸异山梨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5、高血压高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值的现象,可能与饮食不当、遗传、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心律失常、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呼吸困难的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硝苯地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为什么坐着打瞌睡会出汗
坐着打瞌睡会出汗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引起,也可能是气虚、肾阴虚、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病理性原因引起。1、生理性原因如果患者长时间坐着,可能会导致身体的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通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起身活动,缓解不适症状。2、气虚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患者常有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等症状,可能会出现坐着打瞌睡会出汗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等药物来治疗。3、肾阴虚肾阴虚是由于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患者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可能会出现坐着打瞌睡会出汗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等药物来治疗。4、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指湿热邪气淤积在体内,导致脏腑经络运行受阻,患者常有身体发热、口苦口黏、头身困重等症状,可能会出现坐着打瞌睡会出汗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等药物来治疗。5、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可能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无法滋养全身,从而出现头晕耳鸣、疲倦无力、心悸气短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药物来治疗。建议患者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过大。建议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进行治疗。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打瞌睡流眼泪流鼻涕是什么原因
导致打瞌睡、流眼泪、流鼻涕的原因较多,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而病理因素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一、生理因素:如患者夜间睡眠采取平卧位,由于重力作用,下鼻甲内的血液向后倒流,刺激咽喉部产生异物感,从而出现打瞌睡、流眼泪、流鼻涕的现象。患者可以选择坐位或者半卧位,减轻鼻腔内压力,改善不适症状。二、病理因素:1、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病毒、细菌等感染导致鼻腔、咽喉部黏膜充血肿胀,引起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嗅觉减退、流泪等不适。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连花清瘟颗粒、感冒灵胶囊等药物治疗。2、过敏性鼻炎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在接触外界过敏原以后,会出现鼻痒、阵发性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塞等症状。因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可能会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反射性打瞌睡、流眼泪、流鼻涕。患者可以遵医嘱选择抗过敏药物治疗,如盐酸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3、鼻窦炎主要是因为急性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导致,可引起鼻腔鼻窦黏膜炎性反应,造成打瞌睡、流眼泪、流鼻涕。患者可以遵医嘱选择药物治疗,比较常用的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若存在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出现此类症状。建议患者到耳鼻喉科就诊,明确具体病情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张瑜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为什么打瞌睡的时候感觉很热
打瞌睡的时候感觉很热,通常与生理性因素、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因有关。1、生理性因素如果患者平时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紧张、焦虑等,容易出现失眠的现象,而失眠会使患者无法入睡,睡眠质量不好,可能就会出现烦躁、发热的现象,还可能会伴有盗汗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平时要调节好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以改善睡眠质量,也可以在睡前喝杯温牛奶,提高睡眠质量。2、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病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打喷嚏等不适症状,由于发热会导致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容易引起全身发热的情况,也可能导致上述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缓解不适症状。如果有咳嗽、咳痰的情况,还可遵医嘱服用氨溴索、右美沙芬等祛痰镇咳药。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因为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身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跳加快,容易出现怕热的现象,可能会导致上述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药物进行治疗。日常中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可能是围绝经期综合征、肺结核等原因引起的,患者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查明病因,进行正确的治疗。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九岁小孩老是打瞌睡这是为什么
九岁小孩老是瞌睡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贫血、低血糖等原因引起的。1、睡眠不足如果孩子近期学习压力比较大或者晚上睡眠不足,导致孩子第二天没有精神,从而出现四肢无力浑身没劲的现象。建议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2、贫血贫血多是由于遗传、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浑身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无力等现象。建议患者避免挑食,造成体内营养单一,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儿生血糖浆、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等药物进行治疗。3、低血糖低血糖多是由于糖分摄入不足、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多汗、体温不升、心动过速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肌张力低下、反应差、乏力和嗜睡的症状。建议患者日常增加糖分的摄入,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盐酸高血糖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孩子出现了低血糖,也会出现犯困想睡觉的症状,是因为低血糖导致了脑部供血不足,引起了大脑缺氧,还会出现头晕、恶心、身体无力等,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糖果,能够缓解低血糖的不适。如果低血糖严重,需要及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除上述内容外,病毒性脑膜炎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促进体内新陈代谢,适当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每天精神不好打瞌睡是什么原因
每天精神不好打瞌睡很可能是长期熬夜、神经紧张等生理因素所致,或考虑是神经衰弱、贫血等疾病所致,出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1、生理因素 若长期熬夜、神经紧张、工作压力过大,均可能导致睡眠不足,从而出现精神不好乏力容易犯困的情况。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工作要劳逸结合,尽量避免长期熬夜,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2、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是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一种心理疾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是长期紧张、高压力的状态下,从而导致的。患者会出现精神不佳、脑力疲乏、易激怒、入睡困难、睡眠浅等症状,表现为精神不好乏力容易犯困。建议饮食清淡,避免多吃辛辣,有刺激性以及膨化油炸的食品,忌饮白酒、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食物。也可遵医嘱服用营养脑神经、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如维生素B12可营养神经有助睡眠;舍曲林、帕罗西汀等可以改善神经衰弱伴随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躯体不适感。另外,心理治疗也有助于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从而消除伴随而来的焦虑情绪。 3、贫血 贫血的病因与红细胞生成减少或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等因素所致。症状为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患者会出现精神不好乏力容易犯困的情况。贫血患者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细菌抵抗力下降,平时应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每天空气消毒,保持口腔清洁及肛门卫生。轻度缺铁性贫血或巨幼贫患者,可以通过饮食改善,多食用含蛋白质、铁、叶酸及B12的食物,如瘦肉、鱼、蛋、奶、大豆制品、血制品、肝脏、绿叶蔬菜、水果等。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口服右旋糖酐铁、硫酸亚铁;巨幼细胞性贫血可遵医嘱口服叶酸、维生素B12等,应咨询医师指导使用。 导致精神不好乏力容易犯困的原因有很多,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明确病因,进行治疗。 每天精神不好打瞌睡,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可能性疾病,比如小脑炎等,可积极就医系统检查,明确诊断检查后,遵医嘱规范治疗。
党华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一打瞌睡就流眼泪流鼻涕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一打瞌睡就流眼泪、流鼻涕多考虑是睡眠不足引起的,也可能是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脑供血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患者应根据引起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1、睡眠不足若患者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大脑疲劳,从而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也可能会伴随流眼泪、鼻塞等情况。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2、过敏性鼻炎如果患者属于易过敏体质,接触了过敏原后,可能会诱发过敏性鼻炎,从而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进行改善。3、上呼吸道感染若患者不注意自身保暖,可能会受到病毒入侵诱发上呼吸道感染,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会伴随咳嗽、发热等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4、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炎性疾病,患者可出现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呋麻滴鼻液等药物,减轻鼻黏膜充血、改善通气。5、脑供血不足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脑动脉硬化,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当患者在打瞌睡时,由于体位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的症状加重,从而引起流眼泪、流鼻涕等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