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啤酒肚”更易患上慢性肾脏病 胖子注意这些信号预示肾病找上你

  数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肥胖者数目已超过9000万,而在未来的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亿,因肥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已逐渐为人熟知,但是肥胖相关的慢性肾病却一直被大家忽视。

肥胖 腹部 赘肉 减肥_ 29689716_xxl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邹和群教授表示,在我国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脏病患者,其中一半以上的患者患病的“根源”在于肥胖,特别是“内脏肥胖”人群(通常表现为肚子大,其它身体部位正常)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更高,此外由于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直至发展到肾衰竭,甚至尿毒症时才来就诊,因此专家提醒体重指数达到肥胖标准的市民要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体重180斤肾脏损害一半以上,为“保命”每天走24公里

  50多岁的张先生,自己当老板,生意兴隆,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但唯一让家人担心的是张先生的肥胖问题,由于忙于应酬,张先生的体重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身高不到170公分的他体重逐渐增长到180多斤。慢慢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问题接踵而至。

  不久前的一次照镜子中,发现身体出现浮肿,到医院一检查被发现“蛋白尿3+”,肾脏损害已经一半以上,经过全面检查,张先生被诊断为“肥胖相关性肾病”。若不及时干预,几年后很有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张先生这才害怕起来,为“保命”,张先生开始每天进行走路锻炼,从刚开始的1公里,慢慢发展到每天走24公里,半年时间,瘦下40斤,蛋白尿转阴。

  为何肥胖会对肾脏造成影响?

  邹教授介绍说,单纯的肥胖并不会导致肾脏疾病,但是肥胖诱发高脂血症、高尿酸、高血压、糖尿病等可间接引起肾脏损害。

  “例如,高脂血症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诱发炎症反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对肾脏造成损害。高血压患者,肾脏的血管就会承受更多的压力,长期下去,血管就会硬化,肾脏也会硬化,高尿酸的肥胖患者易形成结石,肾脏成为被攻击器官之一,此外高尿酸血症也容易引发炎症反应、高血压、高血脂等。”

  邹教授提醒:“近10年来我们开展5万多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内脏肥胖’的患者发生肾脏疾病的风险最高。”所谓“内脏肥胖”指的是体内营养过剩,脂肪不断堆积在内脏器官,典型表现就是男人的将军肚,女人的游泳圈。

  肥胖引起的肾脏损害,治疗首要原则是减轻体重

  减轻体重是肥胖相关性肾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多患者在减肥后,可明显看到尿蛋白减少,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但要提倡的是,最好通过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来减肥。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跳舞、游泳、健美操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

  “需注意的是,药物减肥的方法不但无法降低肾损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加重肾脏的损害。另外,需要治疗同时伴发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邹教授表示,肥胖相关性肾病一定要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断,由于症状与肾炎相似,常被误诊,选用了激素治疗反而会使疾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越治症状反而加重。

  体重指数超过25、尿微量白蛋白超过12毫克要注意了

  不清楚自己体重是否超标的市民,可通过“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来评估一下自己,一旦BMI指数超过25,同时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超过12毫克,就应该引起重视。

  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非常隐匿,因此平时对肾病的一些蛛丝马迹应该多加注意,比如浮肿、乏力、疲倦感、泡沫尿、尿少,严重时会表现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查个究竟。即使感觉良好,没有任何症状,也应该定期体检,尤其是肥胖者且已经出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 (通讯员:陈晓霖)

  个人简介:

  邹和群教授,主任医师,德国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大内科主任,肾内科及血液净化中心主任,1993年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研究员职位(fellowship),2003年当选全国血液净化学会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当选国际肾脏病学会研究与预防委员会委员、全球肾脏病发展委员会(COMGAN)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2006年当选《Journal of Transplant Medicine》 常务副主编、《国际泌尿系统杂志》副总编。2000年获广东省“优秀回国创业之星”奖、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003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2010年当选广东省风湿分会常委,2011年担任广东省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医学材料《肾脏泌尿系统疾病》副主编。培养博士后及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擅长急慢性肾衰竭、难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肾病、小管间质肾炎、狼疮肾炎、紫癜肾炎的诊治。擅长肾活检及肾脏病理诊断技术、各种血液净化技术、肾移植排斥反应防治。采用国际领先血浆净化技术协助兄弟科室救治血管炎合并多器官衰竭、重症狼疮、重症感染、多发性硬化及渐冻人等疾病。 .

  

2017-03-09 18:01:44浏览8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凌晨恶心想吐、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拉肚子即腹泻,凌晨恶心想吐、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食物中毒、消化不良等原因有关。1.饮食不当首先,晚餐或睡前进食过多油腻食物或高蛋白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积聚,刺激胃酸过度分泌而损伤胃黏膜,从而引起恶心想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建议尽量减少或避免在晚餐食用难消化的食物,可适量进食芹菜、菠菜、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促进消化常有一定的帮助。2.食物中毒其次,误食变质食物或不洁食物后,致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常会侵袭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胃肠炎,导致患者出现腹胀腹痛、上吐下泻、全身无力等症状。建议患者立即停止进食,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催吐、洗胃等方式进行治疗。3.消化不良最后,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胃肠动力障碍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此时,患者常会因为胃肠功能紊乱,导致食物无法被及时分解吸收,从而引发胃部不适、恶心想吐、腹泻、便秘等表现。建议患者规律饮食、少食多餐,并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药物进行治疗。此外,饮用温开水或顺时针按摩腹部,对改善上述不适症状,通常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患者可适量饮用糖盐水或电解质水,避免呕吐、腹泻引发身体脱水或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郝宝顺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手发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吃什么药
出现手发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的症状,多考虑与心血管疾病有关,通常需要患者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尔等药物进行治疗。1.阿司匹林首先,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引发的手麻、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但妊娠期女性,以及存在消化道出血等问题的患者,需要禁用此药。2.氯吡格雷其次,氯吡格雷则是通过阻断血小板之间的信号传递,来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手脚发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心悸等症状。但胃溃疡患者使用此药,可能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3.美托洛尔最后,美托洛尔可以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来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对于上述疾病引起的手发麻、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本身存在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需要禁用此药。此外,患者治疗期间还应注意卧床休息、均衡饮食,并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若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或出现进行性加重,建议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医诊治,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皮肤丘疹性荨麻疹用什么药好
皮肤丘疹性荨麻疹常可按照医生的指导,通过使用炉甘石洗剂、糠酸莫米松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效果通常是比较好的。1.炉甘石洗剂首先,炉甘石洗剂的主要成分是炉甘石、氧化锌和甘油,其中炉甘石和氧化锌结合,不仅能快速止痒,还能避免细菌侵袭皮肤组织。而甘油则是通过发挥皮肤保湿的作用,来避免皮肤发干而加重瘙痒症状。该药常用于治疗仅有轻微皮疹,且无皮肤破损的丘疹性荨麻疹。2.糠酸莫米松乳膏其次,糠酸莫米松乳膏可以通过阻断炎症信号、收缩扩张的血管,来发挥快速止痒、消退红肿的作用。同时,该药还可以通过减少皮肤组织渗液,来起到促进皮损修复的作用。该药对于丘疹性荨麻疹引发的皮肤红肿、持续瘙痒、皮肤水疱、皮肤渗液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莫匹罗星软膏最后,由于丘疹性荨麻疹的瘙痒症状,通常是持续存在且程度较重的。因此,患者可能会在反复抓挠患处皮肤后,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破损,并引发细菌感染。莫匹罗星软膏是一种外用抗菌药膏,具有快速杀灭细菌、控制皮肤感染的作用,该药常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发挥杀菌作用。此外,患者治疗期间还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导致原有病情加重。同时,建议患者保持患处皮肤的清洁干燥,并定期更换宽松舒适的纯棉衣物,避免过度摩擦加重不适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