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妇女人流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只因不懂这个高效避孕法

禤庆山

  吃了避孕药会长斑、长胖;避孕药会导致乳腺增生、使子宫肌瘤增大;长期吃避孕药会丧失生育能力、生出畸形儿……复方口服避孕药(英文简称COC),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高效的避孕方法,在国内却被妖魔化,少人问津。正是因为育龄男女不懂如何正确高效避孕,导致中国的人工流产数量多年高居世界的巅峰。

  重复人流对女人健康危害巨大

  任何一种人流方式都具有创伤性,而重复性人工流产,堪称“高危人工流产”。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主任禤庆山解释说,“重复流产可使女性的生育能力严重受损,永远不能再怀上孩子。即使还能生育,也可能出现很多并发症,比如怀孕后流产、早产,又如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这些在分娩过程中会引起大出血,甚至要切除子宫,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才能真正减少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危害。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自2011年9月启动了“关爱至伊.流产后关爱(PAC)公益项目”,旨在避免重复流产的发生。PAC通过集体宣教和一对一咨询向前来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和其配偶宣传避孕知识,帮助她们及时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这种关爱女性健康的服务成效显著,广东人工流产率位居全国首位,经5年PAC干预,人工流产数量从140万下降到100万左右。

  避孕方式大PK看看谁是高效避孕

  热恋中的情侣,你们若是真爱,那么避免意外怀孕是否双方都应该上点心?常见的避孕方式那么多,到底选择哪一种才是高效避孕?

  “由于对避孕药存在误解,很多妇女极其青睐紧急避孕药。我国每年大约要消耗1万份紧急避孕药,位居全球第一位。” 禤庆山表示,紧急避孕药可以减少一部分非意愿怀孕,但它不是真正高效的避孕方式。

  所谓高效避孕,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100个妇女使用一年的避孕方法不超过1%的失败率。现将各种避孕方式效果进行对比,如下图所示:

避孕方式比较

  (图片来自专家PPT)

  所以,目前属于真正高效的避孕方法唯有复方口服避孕药(COC),还有宫内节育器。其中,COC是欧美女性的首选避孕方法,但在我国倍受冷落。2017年中国避孕药使用现状回顾分析显示,复方口服避孕药在已婚育龄妇女的使用率不到2%。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复方口服避孕药的科普宣传非常不够,不要说普通民众,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对避孕药都有误解。”禤庆山就此澄清,网上说吃避孕药会长斑、导致乳腺增生、使子宫肌瘤增大、生畸形儿等等都是谣言。降低重复流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复方口服避孕药,它安全可靠,远远优于安全套。不管早期妊娠流产,还是中期妊娠引产后、感染性流产,归纳起来一句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于流产后立即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有许多你想不到的好处

  长期服用复方口服避孕药不仅可以安全高效避孕,不影响性生活,还能让女人有额外的收益。

  禤庆山告诉39健康网,新型的复方口服避孕药,能让女人的皮肤变得光洁亮丽,体态纤盈,减少痘痘。不仅如此,医学研究发现,COC能减少盆腔炎的发生,对输卵管性不孕具有保护作用,还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所以人工流产后建议立即口服避孕药。

  女性长期服用COC还可以缓解多种不适症状,包括调节月经周期、减少痛经、缓解月经过多、经前期综合征(头痛、乳房胀痛、下腹坠胀、失眠等)、功血,以及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病的发生率。

  说了避孕药那么多好处,它也并非百无禁忌。目前认为,吸烟女性、40岁以上、BMI指数不正常的肥胖女性,以及罹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不宜服用避孕药。(通讯员:周密)

2017-03-07 17:22:01浏览3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奶疙瘩的功效与作用对乙肝有用吗
奶疙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充优质蛋白、增强饱腹感、补充能量等多种功效与作用。奶疙瘩对乙肝并没有直接的治疗作用,但因其富含营养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乙肝患者补充营养,间接对病情的稳定和恢复起到辅助作用。1、补充优质蛋白:奶疙瘩由牛奶或羊奶制成,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身体多种生理功能,如酶的催化、抗体的形成、肌肉的构建等。食用奶疙瘩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适合儿童、青少年以及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增强身体修复能力。2、增强饱腹感:奶疙瘩质地紧实,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食用后在胃内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够长时间维持饱腹感。对于需要控制饮食量、管理体重的人群来说,奶疙瘩可以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在户外活动或工作繁忙无法及时进餐时,奶疙瘩也能快速缓解饥饿感,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3、补充能量:奶疙瘩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脂肪是高能量物质,可为身体储备和提供热量,满足人体在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等方面的能量需求;碳水化合物则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其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可及时补充身体消耗,尤其适合体力劳动者和运动人群,帮助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在食用奶疙瘩时,控制好摄入量,由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对于患有高血脂、肥胖症等人群,需谨慎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对于乙肝患者而言,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将奶疙瘩作为营养补充的选择之一,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量食用。
姜发纲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都是高度近视,通常会遗传给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若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因素主要与基因有关。目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高度近视相关,如MYP1、MYP2等基因。这些基因参与眼球发育、眼轴长度调节以及眼部结构的形成。当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时,其携带的这些致病基因更有可能同时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从遗传层面就具备了患高度近视的易感性。而且,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的发病中所占比重较大,相比普通近视,高度近视受遗传影响更为显著。高度近视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主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孩子需要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致病基因才会发病。若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且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孩子几乎肯定会遗传到高度近视相关基因。而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只要父母一方携带显性致病基因,孩子就有50%的概率遗传到高度近视。X-连锁隐性遗传则主要影响男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母亲是携带者,儿子有50%的几率患病。这些复杂的遗传模式,使得父母高度近视时,孩子遗传到高度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对于父母都是高度近视的家庭,孩子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眼部检查,建立视力档案,定期监测视力变化。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蓝莓等,为眼睛发育提供充足营养。
徐嘉文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父母的痣会遗传给孩子吗
父母的痣有可能遗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孩子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对预防痣的异常变化也有积极意义。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痣的形成与基因存在关联。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如果父母携带与痣相关的特定基因,那么孩子遗传到这些基因的可能性较高。例如,先天性巨痣就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的异常。当孩子继承了这些异常基因后,身体在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和增殖就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痣的形成。从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角度分析,环境因素虽不能直接导致痣的遗传,但与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着痣的出现。紫外线照射是促使痣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若父母长期处于阳光照射强烈的环境中且未做好防护,其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因紫外线刺激而发生异常改变,进而形成痣。而孩子若遗传了对紫外线敏感的基因,再加上类似的紫外线暴露环境,就更易出现痣。对于关注此问题的父母,建议在平时做好孩子的防晒工作,尽量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因环境因素诱发痣形成的风险。同时,要定期观察孩子皮肤痣的变化,一旦发现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出现异常改变,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流产物染色体异常是父母问题吗
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并不完全是父母的问题。虽然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据一定比例,但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成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父母的染色体状态是导致流产物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本身存在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例如染色体平衡易位、罗伯逊易位等,在生育过程中,就有可能将异常的染色体传递给胎儿,导致流产物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平衡易位为例,父母的染色体在发生断裂和重接后,遗传物质总量虽然没有丢失,但基因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种情况下,胎儿在遗传父母染色体时,可能出现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进而引发染色体异常,最终导致流产。除了父母遗传因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可致使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在受精卵形成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发生新的染色体突变。例如,受到外界环境中的致畸因素影响,如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孕妇在孕期接触大量电离辐射,可能损伤胚胎细胞的DNA,导致染色体断裂、重排等异常情况。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也可能干扰胚胎细胞的正常分裂过程,引发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若发生流产且发现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应前往正规医院的遗传咨询门诊就诊,进行染色体检查,排查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日常生活中,夫妻双方要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远离辐射源、避免滥用药物、减少化学物质暴露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